文/張團結
摘 要:作為一門有研究價值的科學和實用技術,評課又有其特有的原則。使用好該原則,有利于他人,更有利于自己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評課;原則;藝術
評課,作為一門有研究價值的科學和實用技術,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和研究,從評課的原則和角度,具體分析如下:
一、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就意味著必須以實事求是為原則,評課時該賞識和贊揚的就要賞識和贊揚,該探討和商榷的就要認真地探討和商
榷,真正使評課起到強化教學研討、推動教學改革的作用,使教師明得失、長見識,快速提高業務水平。本節課凸顯教師的基本功比較扎實,思路清晰。在談到近代化概念時,教師首先從古代社會發展入手,然后聯系同一時期,西方的社會發展,特別是經濟領域的發展,從而給學生一個較為適中的切入點,然后再在政治、思想、政策等方面逐步展開。這樣迎合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教法得當,個性化特點突出,教師教育風格獨特,結合中外對比,教師以生產方式的變革為例,讓學生不斷發現東西方的差別,并在過程中認識東西方的差距。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學生認真地聽,針對老師的提問,學生“七嘴八舌”,爭論不斷,時而向老師發問。比如,近代化的“化”是什么意思呢,老師不能這樣回答:“這個理論問題我們課下再深入探討。”練是課堂落實、鞏固知識的重要一環,對選擇題的使用,不僅僅局限于選擇題答案,而且要對選擇題的每個備選項的知識展開,實現題盡其材,才盡其用。整個教學高效務實,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原則和學生的主體性原則,既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也突出了課堂教學以人為本的原則。作為同事,肯定成績的同時,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以供探討,發現問題誠懇指出,其本身也是以人為本原則的應有之意。比如,有學生的說近代化就是“西化”,沒有給予客觀的評價。對學生新生問題,不能夠及時處理,就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客觀性原則
課堂教學理念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在本節課中,教師對班級學情認識,教材分析,課程標準把握等,都做出了客觀的分析,并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及高考要求,做出明確的參考標準。比如,在教師講授近代生產方式的時候,更多的是讓學生總結,教師在此基礎上補充完善。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明確,近代生產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機器代替手工,工場變成工廠。在談到近代化內涵時,教師從五個方面具體、翔實、深入展開,即:從生產力角度,先進的機器生產代替落后的手工生產;從生產關系角度,開放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代替了封閉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從政治體制角度,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代替了封建君主專制;從思想意識角度,先進的科技和資產階級思想代替了封建儒家思想;從社會生活變遷角度,茶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你我他都出現西化現象。分析透徹,條理清楚,結構嚴謹,松弛有度,讓學生的相關知識得到全面的整合,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符合廣東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的要求。同時,問題也明顯,如老師講話太快,特別是對概念的解讀時尤為明顯。另外,要求學生記憶太多,比如近代化的含義:即以經濟工業化、市場化和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及思想領域的理性化、科學化為主要標志,即以工業化為中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等各方面的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這是一個典型的理解性記憶概念,但教師把它當成即時性記憶概念。
三、激勵性原則
評課要從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出發,要善于發現教師教學過程的閃光點,要給教師理論上指導,方法上點撥,過程上反饋,使教師在評課的過程中得到啟發。作為學校的教研工作,它是執教者與其他與會者學習借鑒的一個機會。評課的中肯性直接決定了激勵性的效果,實話實說對于聽評課教師來講,是一種很重要的責任心問題,同時還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同事情感。在細節知識點落實方面,非常到位。例如,在談到社會生活近代化時,教師就詳盡展示,服飾變化、飲食結構變化、住宅變化的感官資料,同時并解釋道:“這些是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重要表現,是歷史的進步,是符合世界歷史潮流的”等等。如果是我,相信學生很容易理解,恐怕會一筆帶過。如果這樣,學生很難做到在認識近代化的內涵的時候,打開認知視野,全面認識近代化時全方位多層次的知識。正可謂“于細微處現真情”。還有課堂新生成問題,有同學把辛亥革命當做新舊民主革命的分水嶺,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偏差,并沒有及時更正說明,而是巧妙地引出五四愛國運動,然后順水推舟地評價起五四愛國運動。此刻,剛才把辛亥革命當做新舊民主革命的分水嶺的那位同學,積極舉手自我更正,并很俏皮地說出:“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標志著新民主主義的開端。”教師巧妙地引導知識誤區,并給學生改錯的機會,這樣事實上是在變相地鼓勵學生,就能使學生不怕出錯,勇于表達。這樣的教學思路非常符合一輪復習的特點。
四、差異性原則
評課要根據評課對象特點,有針對性地橫向比較、縱向比較。不能搞“一刀切”,或出現偏見的觀點。同時,每位教師有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等諸多差異性因素。因此,要根據評課對象區分對待,對于老教師應多幫助他們挖掘教學上的經驗,使他們多年的教學經驗更加完善;對于新任教師標準適當可以低一點,要逐步提高標準要求。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又要多幫助他們找出教學中的差距,只有這樣,青年教師才能在指導下逐步提高自己。本次執教一輪復習的教師,教齡較短,但在教學經驗上可謂是年輕的老教師,其語言精辟,思維活躍,特別是教學風格上新穎性和獨特性,深受學生的歡迎。在本節授課之前,教師首先進行史觀解讀,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這樣自然就把歷史和政治結合在一起了,突出文綜的特點。同時,結合近年高考關于史觀的考察,仔細分析了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化史觀,用中國近代化的知識點,把東西方文明的交融與碰撞展現得淋漓盡致,可謂融會貫通,不斷升華。既解釋清楚了近代化的含義,又深刻理解了中國近代化和世界近代化的關系,此乃本課點睛之筆。能達到這種教學水平,對新教師而言是難能可貴的。
要想真正評好課,必須加強學習,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掌握學科特點,熟悉各種課型,并在實踐中學會推敲點評的語言,這樣才能使點評真正別有一番風味。
編輯 薄躍華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