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靜
摘 要:在近幾年的高考實驗中非常注重實驗事實,所選實驗很多就是對一些經(jīng)典或課本實驗的細節(jié)改編,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化學實驗的通氣閉氣問題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關鍵詞:壓強差;通氣;氣密性
實驗裝置分為發(fā)生、凈化、收集和尾氣處理四大部分,這是在我們教學過程中非常強調(diào)的一點,學生在平時訓練和考試中很注意這些問題,如,尾氣處理問題學生基本上都能想到。但是很少學生會注意到,一個裝置不能是一個封閉體系,如,在模擬考試中出現(xiàn)的關于氨氣的收集時用橡膠塞的圖。
學生錯選的很多,平常看到的是用濕潤的棉花塞住瓶口防止NH3外泄,那換成橡皮塞為什么不行了呢?因為如果是橡皮塞的話,該裝置就不能通氣,就成了一個密閉體系,在收集過程中隨著試管里的壓強不斷增大,最后可能發(fā)生爆炸。學生不能想到這一點,所以很難去甄別該選項。
同樣如右圖裝置也是一個封閉體系,容易造成危險。應在錐形瓶e處打孔通氣。
因此,在分析完實驗裝置的每個部分后,還要看看整個裝置是否通氣了。只有內(nèi)外通氣了,才能使裝置內(nèi)外氣壓保持平衡,整個過程氣體流通順暢才不至于造成危險。學生在該類問題上頻頻出錯,也反映了我們在平常教學中對該問題的忽視,而且學生根本就沒有親手搭配一套完整的實驗裝置,很難對通氣問題有更深刻的感受。
那么我們的教材是否有涉及通氣問題呢?事實上,在新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有涉及通氣問題,只不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足夠關注。如,在必修一中關于分液漏斗的使用就是一個很典型的通氣問題。
分液操作:先把玻璃蓋子取下,以便與大氣相通。然后旋開活塞,使下層液體慢慢流入燒杯里,當下層液體恰好流盡時,迅速關上活塞,從漏斗口倒出上層液體。
如果不先把玻璃蓋子取下,內(nèi)外大氣就不相通,儀器內(nèi)外會產(chǎn)生壓強差,液體就不能順利流下。在實驗操作中很多學生會忘了先把玻璃蓋子取下,此時老師如果能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再次強調(diào)原因,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對通氣問題引起重視了。
在必修二中的氨氣噴泉實驗是高中階段一個重要的實驗。為了能夠?qū)崿F(xiàn)連續(xù)操作,我曾經(jīng)設計了以下裝置:
操作過程中先把③④活塞關閉,打開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①活塞,產(chǎn)生氨氣進入燒瓶,收集滿后,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和①活塞,注射器往燒瓶中注水,然后打開③活塞產(chǎn)生噴泉,實驗完畢后打開④活塞把燒瓶里的水排盡以便下次實驗。整個實驗過程看似沒有大的問題,可是在實際作過程中制備氨氣的時候要打開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濃氨水揮發(fā)出來的大量氨氣會使實驗者難以忍受,而且會污染環(huán)境,因此實驗裝置還應該考慮如何避免打開玻璃塞,但是如果不打開玻璃塞,濃氨水很難流下,整個實驗無法進行,那又該怎么辦呢?其實就是如何實現(xiàn)不打開玻璃塞就能實現(xiàn)裝置內(nèi)外通氣,解決辦法很簡單,只要把玻璃塞換成橡皮塞,再在橡皮塞上打一個孔接上一段橡皮管接到錐形瓶中,就能實現(xiàn)通氣。因此,在用分液漏斗搭配實驗裝置的時候,尤其盛放一些揮發(fā)性液體的時候,如,濃鹽酸等,就應該考慮如何在不打開分液漏斗玻璃塞的情況下實現(xiàn)通氣。
化學實驗除了要考慮它的通氣之外,它的閉氣問題,即裝置的氣密性,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呢?
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首先要明確要檢查哪個部分,是要檢查整個裝置的氣密性,還是就檢查發(fā)生裝置的氣密性,要檢查哪里就先關閉哪里兩端的活塞或夾子。其次是要清楚其操作順序,很多老師會籠統(tǒng)地告訴學生做實驗前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這并沒有錯,但是檢查氣密性的步驟實際上應該是再加藥品之前,因為如果加了藥品之后發(fā)現(xiàn)裝置的氣密性不好,就會造成藥品的浪費。很多學生容易搞不明白,檢查了氣密性之后再加藥品,這時漏氣了怎么辦。我們檢查氣密性是檢查儀器有沒有問題,前面如果已經(jīng)證明了儀器的氣密性良好的話,那就說明儀器本身沒有問題,如果后來出現(xiàn)漏氣肯定是人為操作不當引起的。在弄清楚了氣密性檢查部位和其操作順序這兩個問題后,我們再來探究一下氣密性檢查的方法。
一個實驗裝置氣密性好不好,其實就是看在裝置與外界大氣之間能不能產(chǎn)生一個壓強差。因為如果氣密性不好,就是說會在裝置某個地方與外界大氣相通,這樣就不可能在裝置與外界大氣之間產(chǎn)生壓強差,就證明了裝置的氣密性不好,反之就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了。那么如何看到壓強差呢?
要看到這個壓強差,我們只需通過一些辦法實現(xiàn)封閉體系的“出氣”與“進氣”就可以了,所謂“出氣”就是把裝置的氣體排出,我們可以把排出的氣體通入水中產(chǎn)生氣泡;所謂“進氣”就是外界大氣壓入裝置,也通過水使其產(chǎn)生一段水柱,即液面差。根據(jù)使裝置產(chǎn)生壓強差方法的不同,我們把氣密性檢查方法常分為受熱法和加水法。
受熱法:將裝置只留下1個出口,并先將該出口的導管插入水中,后采用微熱(手捂、熱毛巾捂、酒精燈微熱等),使裝置內(nèi)的氣體膨脹。觀察插入水中的導管是否有氣泡。停止微熱后,導管是否出現(xiàn)水柱。
我們可以將導管出口埋入水中,用手掌或熱毛巾捂容積大的部位,此時燒瓶里的氣體受熱壓強增大,如果氣密性良好,燒瓶里的氣體就會排出,所以我們可以看水中的管口是否有氣泡溢出來,判斷其氣密性是否良好。
移開捂的手掌或毛巾一段時間,此時燒瓶里的氣體冷卻,壓強減小,如果氣密性良好,外界大氣將會壓入,因此,我們可以觀察浸入水中的導管末端有無水上升形成水柱。
這就是受熱法:將裝置只留下1個出口,并先將該出口的導管插入水中,后采用微熱(手捂、熱毛巾捂、酒精燈微熱等),使裝置內(nèi)的氣體膨脹。觀察插入水中的導管是否有氣泡。停止微熱后,導管是否出現(xiàn)水柱。
化學實驗中的通氣閉氣問題是在實際操作中經(jīng)常遇到而在紙面研究很容易遺忘的問題,要使學生能夠充分重視該問題,除了讓學生動手實驗去感受之外,我們還必須在教學中把原理和方法講清楚,并形成知識系統(tǒng),這樣不管實驗裝置如何新穎,學生都能很好地分析解決,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延芳.淺談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的策略[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4).
[2]張克龍.化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現(xiàn)象透視[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8(9).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
摘 要:在近幾年的高考實驗中非常注重實驗事實,所選實驗很多就是對一些經(jīng)典或課本實驗的細節(jié)改編,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化學實驗的通氣閉氣問題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關鍵詞:壓強差;通氣;氣密性
實驗裝置分為發(fā)生、凈化、收集和尾氣處理四大部分,這是在我們教學過程中非常強調(diào)的一點,學生在平時訓練和考試中很注意這些問題,如,尾氣處理問題學生基本上都能想到。但是很少學生會注意到,一個裝置不能是一個封閉體系,如,在模擬考試中出現(xiàn)的關于氨氣的收集時用橡膠塞的圖。
學生錯選的很多,平常看到的是用濕潤的棉花塞住瓶口防止NH3外泄,那換成橡皮塞為什么不行了呢?因為如果是橡皮塞的話,該裝置就不能通氣,就成了一個密閉體系,在收集過程中隨著試管里的壓強不斷增大,最后可能發(fā)生爆炸。學生不能想到這一點,所以很難去甄別該選項。
同樣如右圖裝置也是一個封閉體系,容易造成危險。應在錐形瓶e處打孔通氣。
因此,在分析完實驗裝置的每個部分后,還要看看整個裝置是否通氣了。只有內(nèi)外通氣了,才能使裝置內(nèi)外氣壓保持平衡,整個過程氣體流通順暢才不至于造成危險。學生在該類問題上頻頻出錯,也反映了我們在平常教學中對該問題的忽視,而且學生根本就沒有親手搭配一套完整的實驗裝置,很難對通氣問題有更深刻的感受。
那么我們的教材是否有涉及通氣問題呢?事實上,在新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有涉及通氣問題,只不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足夠關注。如,在必修一中關于分液漏斗的使用就是一個很典型的通氣問題。
分液操作:先把玻璃蓋子取下,以便與大氣相通。然后旋開活塞,使下層液體慢慢流入燒杯里,當下層液體恰好流盡時,迅速關上活塞,從漏斗口倒出上層液體。
如果不先把玻璃蓋子取下,內(nèi)外大氣就不相通,儀器內(nèi)外會產(chǎn)生壓強差,液體就不能順利流下。在實驗操作中很多學生會忘了先把玻璃蓋子取下,此時老師如果能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再次強調(diào)原因,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對通氣問題引起重視了。
在必修二中的氨氣噴泉實驗是高中階段一個重要的實驗。為了能夠?qū)崿F(xiàn)連續(xù)操作,我曾經(jīng)設計了以下裝置:
操作過程中先把③④活塞關閉,打開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①活塞,產(chǎn)生氨氣進入燒瓶,收集滿后,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和①活塞,注射器往燒瓶中注水,然后打開③活塞產(chǎn)生噴泉,實驗完畢后打開④活塞把燒瓶里的水排盡以便下次實驗。整個實驗過程看似沒有大的問題,可是在實際作過程中制備氨氣的時候要打開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濃氨水揮發(fā)出來的大量氨氣會使實驗者難以忍受,而且會污染環(huán)境,因此實驗裝置還應該考慮如何避免打開玻璃塞,但是如果不打開玻璃塞,濃氨水很難流下,整個實驗無法進行,那又該怎么辦呢?其實就是如何實現(xiàn)不打開玻璃塞就能實現(xiàn)裝置內(nèi)外通氣,解決辦法很簡單,只要把玻璃塞換成橡皮塞,再在橡皮塞上打一個孔接上一段橡皮管接到錐形瓶中,就能實現(xiàn)通氣。因此,在用分液漏斗搭配實驗裝置的時候,尤其盛放一些揮發(fā)性液體的時候,如,濃鹽酸等,就應該考慮如何在不打開分液漏斗玻璃塞的情況下實現(xiàn)通氣。
化學實驗除了要考慮它的通氣之外,它的閉氣問題,即裝置的氣密性,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呢?
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首先要明確要檢查哪個部分,是要檢查整個裝置的氣密性,還是就檢查發(fā)生裝置的氣密性,要檢查哪里就先關閉哪里兩端的活塞或夾子。其次是要清楚其操作順序,很多老師會籠統(tǒng)地告訴學生做實驗前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這并沒有錯,但是檢查氣密性的步驟實際上應該是再加藥品之前,因為如果加了藥品之后發(fā)現(xiàn)裝置的氣密性不好,就會造成藥品的浪費。很多學生容易搞不明白,檢查了氣密性之后再加藥品,這時漏氣了怎么辦。我們檢查氣密性是檢查儀器有沒有問題,前面如果已經(jīng)證明了儀器的氣密性良好的話,那就說明儀器本身沒有問題,如果后來出現(xiàn)漏氣肯定是人為操作不當引起的。在弄清楚了氣密性檢查部位和其操作順序這兩個問題后,我們再來探究一下氣密性檢查的方法。
一個實驗裝置氣密性好不好,其實就是看在裝置與外界大氣之間能不能產(chǎn)生一個壓強差。因為如果氣密性不好,就是說會在裝置某個地方與外界大氣相通,這樣就不可能在裝置與外界大氣之間產(chǎn)生壓強差,就證明了裝置的氣密性不好,反之就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了。那么如何看到壓強差呢?
要看到這個壓強差,我們只需通過一些辦法實現(xiàn)封閉體系的“出氣”與“進氣”就可以了,所謂“出氣”就是把裝置的氣體排出,我們可以把排出的氣體通入水中產(chǎn)生氣泡;所謂“進氣”就是外界大氣壓入裝置,也通過水使其產(chǎn)生一段水柱,即液面差。根據(jù)使裝置產(chǎn)生壓強差方法的不同,我們把氣密性檢查方法常分為受熱法和加水法。
受熱法:將裝置只留下1個出口,并先將該出口的導管插入水中,后采用微熱(手捂、熱毛巾捂、酒精燈微熱等),使裝置內(nèi)的氣體膨脹。觀察插入水中的導管是否有氣泡。停止微熱后,導管是否出現(xiàn)水柱。
我們可以將導管出口埋入水中,用手掌或熱毛巾捂容積大的部位,此時燒瓶里的氣體受熱壓強增大,如果氣密性良好,燒瓶里的氣體就會排出,所以我們可以看水中的管口是否有氣泡溢出來,判斷其氣密性是否良好。
移開捂的手掌或毛巾一段時間,此時燒瓶里的氣體冷卻,壓強減小,如果氣密性良好,外界大氣將會壓入,因此,我們可以觀察浸入水中的導管末端有無水上升形成水柱。
這就是受熱法:將裝置只留下1個出口,并先將該出口的導管插入水中,后采用微熱(手捂、熱毛巾捂、酒精燈微熱等),使裝置內(nèi)的氣體膨脹。觀察插入水中的導管是否有氣泡。停止微熱后,導管是否出現(xiàn)水柱。
化學實驗中的通氣閉氣問題是在實際操作中經(jīng)常遇到而在紙面研究很容易遺忘的問題,要使學生能夠充分重視該問題,除了讓學生動手實驗去感受之外,我們還必須在教學中把原理和方法講清楚,并形成知識系統(tǒng),這樣不管實驗裝置如何新穎,學生都能很好地分析解決,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延芳.淺談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的策略[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4).
[2]張克龍.化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現(xiàn)象透視[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8(9).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
摘 要:在近幾年的高考實驗中非常注重實驗事實,所選實驗很多就是對一些經(jīng)典或課本實驗的細節(jié)改編,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化學實驗的通氣閉氣問題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關鍵詞:壓強差;通氣;氣密性
實驗裝置分為發(fā)生、凈化、收集和尾氣處理四大部分,這是在我們教學過程中非常強調(diào)的一點,學生在平時訓練和考試中很注意這些問題,如,尾氣處理問題學生基本上都能想到。但是很少學生會注意到,一個裝置不能是一個封閉體系,如,在模擬考試中出現(xiàn)的關于氨氣的收集時用橡膠塞的圖。
學生錯選的很多,平常看到的是用濕潤的棉花塞住瓶口防止NH3外泄,那換成橡皮塞為什么不行了呢?因為如果是橡皮塞的話,該裝置就不能通氣,就成了一個密閉體系,在收集過程中隨著試管里的壓強不斷增大,最后可能發(fā)生爆炸。學生不能想到這一點,所以很難去甄別該選項。
同樣如右圖裝置也是一個封閉體系,容易造成危險。應在錐形瓶e處打孔通氣。
因此,在分析完實驗裝置的每個部分后,還要看看整個裝置是否通氣了。只有內(nèi)外通氣了,才能使裝置內(nèi)外氣壓保持平衡,整個過程氣體流通順暢才不至于造成危險。學生在該類問題上頻頻出錯,也反映了我們在平常教學中對該問題的忽視,而且學生根本就沒有親手搭配一套完整的實驗裝置,很難對通氣問題有更深刻的感受。
那么我們的教材是否有涉及通氣問題呢?事實上,在新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有涉及通氣問題,只不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足夠關注。如,在必修一中關于分液漏斗的使用就是一個很典型的通氣問題。
分液操作:先把玻璃蓋子取下,以便與大氣相通。然后旋開活塞,使下層液體慢慢流入燒杯里,當下層液體恰好流盡時,迅速關上活塞,從漏斗口倒出上層液體。
如果不先把玻璃蓋子取下,內(nèi)外大氣就不相通,儀器內(nèi)外會產(chǎn)生壓強差,液體就不能順利流下。在實驗操作中很多學生會忘了先把玻璃蓋子取下,此時老師如果能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再次強調(diào)原因,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對通氣問題引起重視了。
在必修二中的氨氣噴泉實驗是高中階段一個重要的實驗。為了能夠?qū)崿F(xiàn)連續(xù)操作,我曾經(jīng)設計了以下裝置:
操作過程中先把③④活塞關閉,打開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①活塞,產(chǎn)生氨氣進入燒瓶,收集滿后,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和①活塞,注射器往燒瓶中注水,然后打開③活塞產(chǎn)生噴泉,實驗完畢后打開④活塞把燒瓶里的水排盡以便下次實驗。整個實驗過程看似沒有大的問題,可是在實際作過程中制備氨氣的時候要打開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濃氨水揮發(fā)出來的大量氨氣會使實驗者難以忍受,而且會污染環(huán)境,因此實驗裝置還應該考慮如何避免打開玻璃塞,但是如果不打開玻璃塞,濃氨水很難流下,整個實驗無法進行,那又該怎么辦呢?其實就是如何實現(xiàn)不打開玻璃塞就能實現(xiàn)裝置內(nèi)外通氣,解決辦法很簡單,只要把玻璃塞換成橡皮塞,再在橡皮塞上打一個孔接上一段橡皮管接到錐形瓶中,就能實現(xiàn)通氣。因此,在用分液漏斗搭配實驗裝置的時候,尤其盛放一些揮發(fā)性液體的時候,如,濃鹽酸等,就應該考慮如何在不打開分液漏斗玻璃塞的情況下實現(xiàn)通氣。
化學實驗除了要考慮它的通氣之外,它的閉氣問題,即裝置的氣密性,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呢?
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首先要明確要檢查哪個部分,是要檢查整個裝置的氣密性,還是就檢查發(fā)生裝置的氣密性,要檢查哪里就先關閉哪里兩端的活塞或夾子。其次是要清楚其操作順序,很多老師會籠統(tǒng)地告訴學生做實驗前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這并沒有錯,但是檢查氣密性的步驟實際上應該是再加藥品之前,因為如果加了藥品之后發(fā)現(xiàn)裝置的氣密性不好,就會造成藥品的浪費。很多學生容易搞不明白,檢查了氣密性之后再加藥品,這時漏氣了怎么辦。我們檢查氣密性是檢查儀器有沒有問題,前面如果已經(jīng)證明了儀器的氣密性良好的話,那就說明儀器本身沒有問題,如果后來出現(xiàn)漏氣肯定是人為操作不當引起的。在弄清楚了氣密性檢查部位和其操作順序這兩個問題后,我們再來探究一下氣密性檢查的方法。
一個實驗裝置氣密性好不好,其實就是看在裝置與外界大氣之間能不能產(chǎn)生一個壓強差。因為如果氣密性不好,就是說會在裝置某個地方與外界大氣相通,這樣就不可能在裝置與外界大氣之間產(chǎn)生壓強差,就證明了裝置的氣密性不好,反之就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了。那么如何看到壓強差呢?
要看到這個壓強差,我們只需通過一些辦法實現(xiàn)封閉體系的“出氣”與“進氣”就可以了,所謂“出氣”就是把裝置的氣體排出,我們可以把排出的氣體通入水中產(chǎn)生氣泡;所謂“進氣”就是外界大氣壓入裝置,也通過水使其產(chǎn)生一段水柱,即液面差。根據(jù)使裝置產(chǎn)生壓強差方法的不同,我們把氣密性檢查方法常分為受熱法和加水法。
受熱法:將裝置只留下1個出口,并先將該出口的導管插入水中,后采用微熱(手捂、熱毛巾捂、酒精燈微熱等),使裝置內(nèi)的氣體膨脹。觀察插入水中的導管是否有氣泡。停止微熱后,導管是否出現(xiàn)水柱。
我們可以將導管出口埋入水中,用手掌或熱毛巾捂容積大的部位,此時燒瓶里的氣體受熱壓強增大,如果氣密性良好,燒瓶里的氣體就會排出,所以我們可以看水中的管口是否有氣泡溢出來,判斷其氣密性是否良好。
移開捂的手掌或毛巾一段時間,此時燒瓶里的氣體冷卻,壓強減小,如果氣密性良好,外界大氣將會壓入,因此,我們可以觀察浸入水中的導管末端有無水上升形成水柱。
這就是受熱法:將裝置只留下1個出口,并先將該出口的導管插入水中,后采用微熱(手捂、熱毛巾捂、酒精燈微熱等),使裝置內(nèi)的氣體膨脹。觀察插入水中的導管是否有氣泡。停止微熱后,導管是否出現(xiàn)水柱。
化學實驗中的通氣閉氣問題是在實際操作中經(jīng)常遇到而在紙面研究很容易遺忘的問題,要使學生能夠充分重視該問題,除了讓學生動手實驗去感受之外,我們還必須在教學中把原理和方法講清楚,并形成知識系統(tǒng),這樣不管實驗裝置如何新穎,學生都能很好地分析解決,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延芳.淺談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的策略[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4).
[2]張克龍.化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現(xiàn)象透視[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8(9).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