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彥茹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也是如此。一堂好課的開頭,猶如一臺好戲的序幕,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練習課,都有一個如何導入的問題。課堂的“導入”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是課堂教學極其重要的環節。如果課堂教學的“導入”設計得很藝術,就能先聲奪人,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達到一舉成功的奇效。筆者認為,小學數學課堂的導入方法多種多樣,關鍵在于教師精心設計,靈活選用。下面略談三種,供大家參考。
一、創設情境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為了使學生經歷應用數學的過程,教學應有“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較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系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討論,在情境中解決問題。從中不難看出,創設情境對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創設情境式導入的特點是把形、情、境、理融于一體,利用音樂、投影、錄音、錄像、語言等手段以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主要形式有:創設故事情境、創設游戲情境、創設問題情境等。
二、巧設懸念式
巧設懸念式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這是老師常用來設計導入新課的一種方法。設置的懸念應具有精、新、奇的特點,在技巧上則應“引而下發”“令人深思”。小學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現象或內容所吸引,這是一種好奇心理,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潛在意義的“挑戰性”問題,啟其心扉,促其思維。
三、以舊引新式
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表現出很強的系統性。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又是舊知的發展和延伸。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同化理論,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教者可以把它當成連接舊知識的紐帶和橋梁。奧蘇泊爾稱之為“組織先行者”。教師應抓住時機,啟發導入。這里,老師利用學生愛聽的西游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當然,導入的方式方法還很多,關鍵要掌握因人、因時、因地而變的原則。由于導入過程中所涉及素材的表現形式和適合情況不同,上述導入也可以同時配合選擇電教、圖畫、演示、實驗、操作、討論、計算、競賽、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導入,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諸方面收到好的效果,真正做到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言簡意賅、有的放矢,盡量給學生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滿足。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