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軍輝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痹谛W數學教學中,有效地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擺一擺,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也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通過動手操作,深刻地理解了知識,才能靈活地運用知識。
一、動手操作中掌握計算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中認識數學,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p>
計算教學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計算的算理和算法一直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題,傳統的計算教學總是在于灌輸學生計算的方法,但沒有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計算的原理。
由于兒童的認知結構的特點,在動作中思考。而在計算教學的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動手實踐,借助的是實物,“用手思維”使得這種直觀的動作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并且也使許多計算的內涵通過動手操作得到很好的詮釋。
1.在動手操作中發現計算規律
教學有余數的除法,為解決余數要比除數小這一難點,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己歸納。
先出示操作題:11根小棒,( )根一堆,可分( )堆,還剩( )根。
學生通過擺一擺、想一想得出如下結果:
2根一堆,可分5堆,還剩1根;
3根一堆,可分3堆,還剩2根;
4根一堆,可分2堆,還剩3根;
……
還有的學生經過操作,得出類似以下的結果:
2根一堆,可分4堆,還剩3根。
學生一提出,其他學生馬上反對:“這樣分不對!”可那個學生說:“老師又沒規定分成幾堆?”“幾堆是沒說,可你余下的3根還可以再分一堆。”“余下的根數一定要比每堆的根數少,這樣就不能再分了?!?/p>
經過大家的操作與爭論,擺錯的學生再次通過擺一擺、想一想,明確了余數要比除數少的道理。
2.利用動手操作內化計算方法
基于表象認識的重要性,在計算中進行有效的嘗試: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教學序列
①讓學生動手操作小棒體驗“24+6”的過程,學生先擺好2捆和4根,再擺上6根,這時有10根單根的小棒,根據原有經驗滿十根捆成一捆,與原來的2捆合起來就有3捆,就是30(這其實就是“滿十進一”的數學原型)。再操作體驗“24+9”,操作若干次之后,進入表象操作。
②讓學生脫離開小棒,動腦想25根小棒中加7根怎樣操作?(25+7)學生在腦中表象出“滿10根捆成一捆”。
③讓學生進行計算,在個位相加滿十時,學生想到了“10根捆成一捆”即“滿十進一”。
④引導學生找出“進位加法”的規律——“個位相加滿十時向十位進一”。
3.由動手操作上升到計算推理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因此,在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的時候,學具就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在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準備好若干個平行四邊形,并在平行四邊形中標出底和高,由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多種拼補的方式,其中一種方法是將平行四邊形沿著高剪下一個三角形,并且將這個三角形從一側平移到另一側,拼成一個長方形,每個學生都非常認真地動手操作,興趣非常高,接下來讓大家思考,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什么?大多數學生都知道了是底和高,少數后進生不知道,我又讓他們將長方形還原成平行四邊形。然后又拼成長方形,這樣反復動手操作以后,后進生也認識了底和高,學生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寬”很容易遷移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底×高”。把抽象的知識學習設計成動手操作的具體活動,有趣、易理解,學生獲得的數學體驗更是無比的深刻,整堂課的效率也提高了,這樣真正把學生推到了學習的主體位置上,學生的思維不再被固定在一個框框內,不是因循守舊,人云亦云。如此一方面可以用動手操作的順序性,讓學生明白計算的整個過程,了解計算的意義,讓學生對計算方法能夠理解以及掌握,使得學生能夠真正明白算理,做學習的主人。平凡的課中蘊含著心理學的知識,符合布魯納提出的認知的三個階段——感性操作、表象操作,學生通過表象操作聯系動手實踐和抽象的算
式,找到計算的實質。
二、動手操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運用。學生通過知識的運用,可以形成技能和技巧,還能檢測所學知識,豐富直接經驗,使知識深化,進一步理解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恰當地進行動手操作。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獲取知識。動手操作就是為學生創造一個實踐探索、猜測和發現的環境,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索新知識的活動中來,最終達到學會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動眼、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使操作、觀察等有機結合,有利于促進概念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猜想驗證,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己去嘗試解決新問題,探求新知識,力求做到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都主動參與。這樣,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能學會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梢哉f,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動手操作更是數學教學的好幫手。
參考文獻:
[1]童子雙.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與研究[M].中國廣播大學出版社,2008-01.
[2]姚定剛.動手操作效果好[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05(05).
編輯 謝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