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云霞
2013年11月3日~11月15日,我縣15名教師在師大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培訓,我和其他兩名教師有幸在西北師大附中接受了培訓。培訓期間,我們觀摩了師大附中的校容校貌,聆聽了專家學者的精彩教誨。走進課堂,深入班級,實地觀摩教學,參加教研活動、主題班會活動和校本課程觀摩活動,深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感觸頗多。
一、以人為本動真情,教學管理促高效
師大附中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事事體現為師生服務的理念,處處展現精細的高效化管理,細微處見真情,環節中重實效。為此,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細致入微地貫徹“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分配原則,最大限度地提高和調動所有教學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二、文化建設顯特色,潤物無聲育新人
走進師大附中,優美的花園環境,如畫的校園風光,錯落有致的校群建筑,鳥語花香的點綴小景,寬敞明潔的園區道路,萬紫千紅的綠化景觀,明亮寬敞的教室、圖書館以及醒目顯著的高考狀元榜,這些都給了學生巨大的精神能量和學習動力。校園所有的布展,大到路燈的設計,小到班風的展示,都在時刻提醒和激勵著學生。學校處處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示、自我發展的舞臺,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學校也鼓勵、組織有特長的學生成立個性化社團,并定期舉辦各具特色的社團活動,可以說附中的校園文化已經升華為一種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
三、教學教研重實效,風格迥異顯特色
這次培訓我聽了師大附中多名英語老師的課堂教學課。老師們扎實的專業知識,獨特的教學藝術,靈活的教學手段和豐富的教學方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師大附中的老師很注重情境的創設,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遇到學生不會的單詞或本節課的重點詞組,老師會倡導學生自己查閱英語字典,用英語解釋英語,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英語的意識。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大聲朗讀課文,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既培養學生讀的能力,又感知英語語言的魅力,師中有生,生中有師,場景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創造了學生英語語言學習的環境和氛圍,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去說英語、用英語和感知英語。
附中老師們上課的深度、寬度和高度讓我為之感嘆。我想這都來自于老師們對教學理念多元化的理解和對教材多樣化的處理。從我這兩周的學習收獲來看,有深度的課堂應該是有內涵的,是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課堂。課堂上要有思維的碰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前要有一個好的設計,而附中的英語老師們就恰到好處地做到了這一點的平衡。如,文亞光老師在講高二必修五第一單元課后閱讀課文時,不是讓使學生單一地去理解文本內容,而是更多地將本單元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整合聯系,理通了學生對這一單元知識點把握的脈絡,使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學習變成了活躍的、立體化的、具體的學生感興趣的、想了解的知識學習。
附中老師們的整體教學理念讓我眼前一亮。他們提倡的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理念。在每次的集體備課中考慮的是整個單元的設計與活動,相比之下,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在教學活動時只注重了單一課時活動的設計,而忽視了整個單元的連續性與整體性,從而導致整個單元的教學設計表里不一,缺乏連貫性與整體性。通過兩周的培訓,我對“整體”的教學觀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它不只是各個課時中的整體呈現,更是一個單元中前后知識的聯系。如,巨月芬老師在講高一必修二第一單元Cultural Relics的Warming up 和 Reading時,巨老師引用了大量的中外著名的名勝古跡圖片,導入話題。在出示圖片時,老師對圖片內容進行解釋和說明。剛開始,我并沒有覺得圖片有什么特別,但隨著課堂的進行,我驚奇地發現,巨老師竟然把本單元所有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在了這些精美的圖片中,為學生在之后的單元學習中掃清了學習的障礙。她精湛的教學藝術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感受到了“獲得”的樂趣。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好好地把握教材中這種整體性的特點,更好地設計本單元中各個課時的教學,使各個課時之間相互鏈接,而非把它們孤立起來,從而讓學生在聯系中更好地學習、
掌握與運用知識。
本次培訓,我對終身學習,提高自身能力有了新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學習,既要學習教育家專著,又要學習高中新課改最新理論和實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學中注重學法指導,尤其注重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進入境界。還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收獲終身學習的習慣。同時,設置簡單有效的課堂情境,創設自然和諧的課堂氛圍,使課堂充滿幽默、活潑和愉悅,讓學生樂在其中,在輕松中學到真知,在探究中不斷發現新知。
編輯 謝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