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叔叔的故事》是王安憶的反思文革的重要作品,作品中還展現了我和叔叔兩代人之間的代際沖突。首先,我和叔叔文化身份是有差異的。其次,兩代人沖突的極點就是弒父,弒父對兩代人都是一種創傷體驗。
關鍵詞:身份差異;反抗;弒父
《叔叔的故事》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它的有價值之處在于,不僅是文革的反思,更是對被文革建構起來的這一代人的反思。這本小說有著多重的價值和意蘊。小說是以“我”的視角去講述叔叔的故事。對叔叔的故事,“我”不再相信,更多的是調侃和無奈。這中間,暗含了兩代人之間的文化權力緊張的沖突。
一、叔叔和我的文化身份的差異
劉小楓在《“四五”一代的社會學思考札記》重點區分了兩代:一代是解放一代,即三十至四十年代生長,五十至六十年代進人社會文化角色的一代。一代是,是五四一代,即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末出生,七十至八十年代進入社會文化角色的一代。解放的一代,這一代人的知識類型和價值在一開始便被有效的納入知識意識形態的織體中,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采納。“五四”一代是既有文化制度的反叛者,它挑起的文化危機具有雙重的含義:首先是傳統價值意象發生動搖的危機,其次是潛伏在價值意象重新定位過程中的危機。“四五一代”從真誠的相信走向真誠的不信。從整體上看,“解放一代”和“五四一代”都有與相信的價值意象相結合的理想主義的精神品質,但“四五一代”的理想主義已經歷了實質性的嬗變,感傷素質極重。
叔叔和我代表了兩個不同時代的社會群體。叔叔這一代人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經歷了那個激情和理想膨脹的時代,文革帶給他們的是一個集體的神話,他們曾有過真誠的信仰,當文革過去,他們不再相信文革的神話,轉而沉迷于建構自己的神話。但是他們始終都是活在既定話語系統之中,被政治話語系統所操縱。“我”這一代人是在對叔叔的信仰下長大的一代。他們曾單純地信仰過從文革中走出的這一代人的苦難的神話,但神話的破滅,使得他們在現實中扮演了一種揮刀指向上一代人的角色。
二、兩代人的沖突
小說中描寫了叔叔和大寶的畸形的父子關系。在小說中,大寶出現了三次:一次他的不受歡迎的出生;其次,在結婚事件中,作為一個補償條款被接受;第三次出現,大寶揮刀砍向了叔叔,完成弒父的行為。小說剛開始便為父子關系設計了一個基調。叔叔想要個女孩,在回家的路上就一直在想女兒會有怎樣的嘴,怎樣的眼睛,怎樣的小辮,該穿什么樣的鞋襪。所以,后來,當他得知落地的嬰兒是個男孩的時候,“他不由得生出一種失戀的心情,深深地失望了”。叔叔曾經回想并考察那孩子降生的時刻,不知是兇是吉:火紅的碩大的日頭冉冉而下,一個男孩呱呱落地了。
弗洛伊德在闡釋弒父行為時說,弒父行為來源于一種自居作用,子一代的人希望替代父一代的人,取代他們在社會上發揮的地位和作用。大寶覺得叔叔是自我實現的絆腳石。叔叔有大寶沒有的,穩定安逸的物質生活,“這是他第一次來到父親的家,父親的家看上去有點古怪,有一半東西是他看不懂的,那都是父親從國外帶來的日用品或者擺設。比如像大棒槌似的日本木頭娃娃;比如沒有寫鐘點的掛鐘。父親床上用的被褥不知怎么是粉紅的,枕頭、床單都綴有半尺長的花邊,看上去花團錦簇,好像新嫁娘的床。大寶對了那床看了很久。后來大寶對他父親的仇恨,其實都是從這一刻里由這張床引起的”。有他所沒有年輕女性的愛慕和尊重,“她從大寶身邊過去時,肩膀輕輕地擦了一下大寶胸脯的地方。那女孩自己就跑進了叔叔的臥室,對了大鏡子左顧右盼地照著。大寶坐在對面的客廳里,從半開的門縫里覷著她。過了一會兒,叔叔從廁所出來了,進了臥室,把門關上了,大寶就什么也看不見了。叔叔的房門整整一上午都關著,里面偶爾傳出說話聲和笑聲”。而這些都是大寶所沒有的,大寶有的是有了肝炎的身體,被辭退了的工作和不被年輕女性喜歡的尷尬遭遇。大寶揮刀向叔叔,想取代叔叔,擁有和叔叔一樣的生活。
這種弒父行為,既具有個體的意味,又具有群體的意味。叔叔的神話破滅了,叔叔的故事并不像叔叔講述的那么崇高偉大,充滿了古典悲劇的色彩。我們被叔叔這一代人騙了。我們在揮刀指向叔叔時,原本只是為了拆穿叔叔虛假的謊言,尋找一個真實的世界。
三、兩代人的和解
這種原罪感,不僅施加到子一代的身上,更會施加到父一輩的身上。“叔叔一夜間變得白發蒼蒼,他想:他再不能快樂了;他想:快樂,是凡代人,幾十代人的事情,他是沒有希望了。被踐踏過的靈魂是無法快樂的,更何況,他的被踐踏的命運延續到了孩子身上。那一個父與子廝殺的場面永遠地停留在了叔叔的跟前,悲慘絕倫。孩子不讓你快樂,你就能快樂了嗎?叔叔對自己說:孩子不答應讓你快樂,你就沒有權利快樂!叔叔對自己說:孩子在哭泣呢!叔叔幾十年的歷史在孩子的哭泣聲中歷歷地走過,他恨孩子!可是孩子活得比他更長久”。兩代人不論如何沖突,可是卻改變不了父子這樣一重關系。叔叔幡然清醒,大寶是那個過去時代的自己,照見的是自己的齷齪和尷尬,盡管叔叔一直想埋葬掉這段歷史,可是就像人不可能完全擺脫過去的自己,叔叔不可能擺脫與大寶的父子關系。在這沖突過后的廢墟上,還留有縷縷溫情。但這種溫情,卻無法重建我和叔叔這一代被破壞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劉小楓著,《“四五”一代的社會學思考札記》,《讀書》雜志,1989年第5期。
[2]《叔叔的故事》,王安憶著,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作者簡介:孔翹楚(1990.6-),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現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