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文言文學習歷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難題。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學的困境?《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做了這樣的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我認為,“讀懂”就是讀明白,多讀是必要的、唯一的有效途徑,多讀多接觸才能培養語感,積累詞匯;而“舉一反三”,則是考量學生的遷移能力,體現在面對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時,能夠新舊“關聯”,有效地調動平時的積累。針對課標的這些要求,教學中我做了深入的思考與實踐。
調整順序,積極引導
首先,調整教材學習順序。京版必修一的文言文《游俠列傳》《勾踐滅吳》《洛陽牡丹記》都是十段以上的“長篇”,學生讀起來很有難度,容易遇難而退。為此,我先放下必修一,而將選修一的史傳文學提前至高一初始來學習。其中包括四篇先秦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燭之武退秦師》《崤之戰》《馮諼客孟嘗君》,皆短小易讀。教學時,我以讀懂為要旨,有意識地將實詞積累放在首要位置,而暫時忽略文言虛詞的學習和特殊句式的辨別,并輔以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小故事,讓學生將積累的實詞調動起來,學有所用。這樣就降低了難度,呵護了高一新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其次,調整課文文段學習順序。以往的教學順序一般為:作者背景介紹、全文領讀、逐句對譯,強調文言文重點知識,強化記憶、背誦,費時而無效。在新課改精神的指引下,我嘗試改變了這種教學方式,大膽打亂課文順序,設置引領性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例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作戰的是哪幾方?”“跟楚國有什么關系?”“鄭國當時的情況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文章開頭,在文中尋找答案,積累了“貳、軍”等實詞,解決了“無禮于晉”“貳于楚”兩個狀語后置句。然后,我再發問:“鄭國形勢如此危急,結果怎么樣?”引導學生閱讀最后一段,尋找晉國“吾其還也”“亦去之”的結局。再通過分析“亦”的意義,引導學生閱讀第3段結尾,找到秦國先“悅”再“盟”竟“戍”終“還”的結局。這節課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了解了故事的梗概,積累了第1段、第3段、第4段的部分實詞,也為第二課時精讀第2段做了鋪墊。
聯系實際,巧妙鋪墊
文言文之所以被學生稱為第二外語,是因為它缺少使用環境。長期以來,教師多是從“應試”角度出發,將文言文肢解為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一板一眼地拆分這些知識點,哪怕是舉例子也是要求“死記和硬背”,如此強硬的灌輸式教學法,自然會讓學生望“文言”生恨了。鑒于此,我認為,文言文教學當務之急,就是引導學生縮短文言文與現代生活的距離,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使動”是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翻譯為“使……”;“意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作怎樣。如果教師采用這樣繞口的講法,語法基礎差的學生必然還是不理解。對此,我聯系實際,設置問題:“假如一個男孩喜歡一個女孩,‘使她成為你的女朋友和‘把她當做你的女朋友,有何不同?”學生聽聞哈哈大笑,積極討論。緊接著,我再將它們進行對比闡釋:“使動”是客觀事實,“意動”是主觀想象;“使動”翻譯為“使……”,“意動”翻譯為“認為……”。聽完我的講解,學生們頻頻頷首,以示明了。
我認為,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重在“引導學生解讀文章”。課堂上,教師就是引導者,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意在強調教師既要上手,又要放手,要進行課改,教師應對自己的身份進行準確定位。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