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良軍
近年來,每逢清明節,倡導文明、低碳掃墓與祭拜的聲音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多的人改變了傳統的掃墓與祭拜方式,改為獻花、植樹、網上祭拜等。但總體來看,目前傳統的燒香火、燃炮竹等方式依舊還是主流,而對于那些新的方式,仍有許多人持不解乃至質疑的態度。
不管怎么說,掃墓與祭拜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是不爭的事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倡導并逐步實現文明掃墓與祭拜應該會成為社會的共識。但無論掃墓與祭拜的方式如何改變,在清明節時寄托對先人的哀思、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緬懷先人,這一點是必須堅持且應該永遠延續的。
掃墓方式與祭品類型的變遷
在墓前擺上祭品、燃起香燭、鳴放鞭炮,祭拜現場“紙船明燭照天燒”,這是傳統的清明掃墓與祭拜最常見的場景。受傳統文化與民間風俗的影響,幾千年來,中國人形成了一個極強的觀念,就是認為煙火能夠溝通陰陽兩界,把物品化為灰燼,死者能夠享用。因此,每逢清明節,人們就如同進行一場“燒紙”比賽,千家萬戶都會用“燒”的方式將祭祀物品“送”給先人。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于祭祀焚燒的紙張達1 000噸以上,近幾年,全國的“白色浪費”每年高達100多億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明節中“燒”的東西也在“與時俱進”,出現了許多五花八門的“高規格”祭品,例如:家禽家畜、紙錢等傳統的祭品已經“過時”“落伍”了,“轎車”“洋房”“麻將”等早已出現在祭品中;“護照”“房產證”和“名牌服裝”等已不算新鮮,據說如今最受歡迎的祭品是“私人飛機”,還有紙做的“男管家”“女仆”等;有些人還十分“體貼地”考慮到祖先的“出行需求”,焚燒了紙做的“地鐵季票”;近兩年,仿照iPhone、iPad的樣式制作的紙糊電子產品,還有“無線路由器”“高清電視”等,都被放置在祭品店鋪顯眼的位置;更有甚者,面值上“億”的紙糊“信用卡”也頗受歡迎,據說還可以無限透支,真不知先人們會不會用?!
與這些傳統方式不同的是,近年來出現了許多新的掃墓方式,例如網絡祭拜、獻花、植樹等。尤其是網絡祭拜,可通過相關的祭掃網站,為已故的親人創建個人紀念館,在網上獻花、點播歌曲、留言等,既不必鞍馬勞頓,減少了出行掃墓帶來的交通壓力,又不用焚燒紙錢、祭品,減少了浪費和環境污染。更為重要的是,網絡祭掃可以給人們提供一個更加私密而廣闊的空間,一家人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進入同一已故親人的紀念館,充分表達和交流緬懷之情。
文明殯葬也與文明祭掃緊密聯系在一起。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積極推廣骨灰存放、樹葬、花葬、海葬等多種節地生態葬法,逐步改變迷信愚昧、污染浪費等落后方式,在傳播優秀文化、凝聚社會情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還有一種新興的掃墓方式值得一提——“代客掃墓”。所謂“代客掃墓”,通俗地說,就是因為個人不能親往現場,于是便花錢請人到現場“代掃”。目前,該業務甚至已經開起了網店,但因為過于商業化,這種祭拜方式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由以上變遷引發的爭議
無論古今中外,在某個特定的日子祭拜逝者、寄托哀思的心理訴求基本是一樣的,只是方式有所不同。東方國家尤其是東南亞一帶的國家喜歡擺設祭品、焚燒紙錢、鳴放炮竹等,西方人則以獻花、誦經等方式居多。但是,無論哪種形式,都應當有一個“度”,如果讓祭拜變成了浪費,甚至變成了攀比,都是不可取的。
對于清明節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的祭掃傾向,許多人表示擔憂。有分析認為,清明節時購買焚燒各種“現代化”的祭品,希望與逝者分享現代生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錯誤地將“拜金主義”的價值觀帶入其中,尤其像燒“仆人”“美女”等行為,與現代社會崇尚的理念相左,帶有明顯的低俗化傾向,這些都是不應提倡,甚至應該制止的。
相較于祭品的變化,掃墓與祭拜方式的變化引發的爭議更大。
網上祭祀就是近年來備受爭議的一種方式。支持者認為其省時省力、環保安全、節約便捷、有時代感、富有創意,值得推廣;反對者則認為這“是一種偷懶的借口”,沒有祭拜的誠意,甚至是一種“有點搞笑的”的形式。
對此,有評論認為,在如今這個網絡時代,人們用網絡等新手段緬懷先人,與時代科技文化發展同步,與現代社會相吻合,沒什么好非議的。如果條件許可,到先人墓地掃墓、獻花當然最好,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很快,遠離家鄉特別是在海外的人回故鄉掃墓成本很高,如果沒時間回家,利用科技手段在網上祭祀,“有總比沒有好”。
蘭州大學文學院研究民俗的學者劉文江認為,民俗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受地理位置、時空條件、社會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要改變非一日之功。民俗本身具有傳承性,受習慣的影響人們難免延續傳統的祭祀方式。新的祭祀方式提供了多元選擇的可能性,但仍有待于社會的選擇。
確實,民俗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的,對于像網上祭祀這樣的方式,我們應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而對于另外一種新興的掃墓方式——“代客掃墓”,目前輿論則幾乎持“一邊倒”的否定態度。民眾大都不贊同這種掃墓方式,認為其“完全是建立在金錢關系上的一種商業交易,無法達到緬懷逝者、寄托哀思的目的”。因為從本質上講,清明的祭拜,表達的是一種對已逝親人的懷念,這種內心的感情是誰也替代不了的,雖然祭掃的儀式和方式都可以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但情感應該保持純真。如果離開了這種親情的內涵,恐怕任何形式的“代掃”都只會淪為一種虛假的表演。
不過,我們不能武斷地說讓人“代掃”的人都是“不孝子孫”,如果確實有不可逆轉的現實原因,無法親臨現場祭掃,花錢讓人代替自己到親人墓地清理一下雜草、擺上一束鮮花,應該說也代表了一份孝心在里面。況且,選擇“代掃”的人畢竟還是少數,許多網店該項業務的交易數為零或許能說明這一點。
其實,感恩、緬懷、盡孝等才是清明節的主題,只要選擇的祭掃方式健康、文明、恰當,都沒有必要過分指責或非議,允許多種形式存在,才是社會多元的體現,不妨寬容待之。
如何引導祭掃行為走向文明
任何一種行為的形成都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觀念深厚的國度里,要想在短時間內改變民風民俗并非易事,必須假以時日,需要正確引導、循序漸進,逐漸促進祭掃方式走向文明與低碳。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該項工作。
正面宣傳,合理引導。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宣傳文明祭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可以通過印發小冊子、拉橫幅、寫標語等方式,讓群眾了解文明祭掃的好處,積極推廣獻花祭拜、植樹祭祀、網絡祭祀等低碳環保的方式。讓群眾從內心慢慢接受新型的祭祀方式;相關部門可以組織志愿者,在清明節期間到公共墓地、烈士陵園等地,對于過分燃燒祭品的群眾進行善意的勸解,必要時可以在公共墓地、烈士陵園的入口處安排專人值守,制止攜帶香火炮竹入園的行為,同時免費提供一些鮮花、花圈等環保祭品,供群眾領取敬獻,逐漸引導群眾的祭掃行為走向文明。
學校帶頭,從小抓起。移風易俗原本就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必須從長計議。小學生作為逐漸改變傳統習俗的“后備軍”,應該從小樹立文明之風。在學校中,可以通過主題演講、文藝節目、知識競賽等形式,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祭祀的弊端,深刻認識推廣文明祭祀方式的必要性,并通過宣讀倡議、承諾書等方式,做文明祭祀的踐行者。還可以開展文明祭祀“小手拉大手、齊做文明人”等活動,教育廣大師生帶動廣大家長共同參與到文明祭祀的行動中。
模式引領,貴在行動。近年來,中央文明辦每年都組織“未成年人網上祭英烈”活動,未成年人可在網上留言、發表祭奠感言,表達對英烈的緬懷,既做到了文明祭祀,又學習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德。這樣的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模式引領。具體到每一個家庭或家族中,可以通過“家庭追思會”“家族文明祭祀禮”等模式祭拜先人、寄托哀思。其實,文明祭掃,貴在行動,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祭祀者,只有大家從我做起,以個人影響他人,以小家影響大家,相互影響、相互學習,才能最終實現文明祭祀。
社會在不斷進步,民眾的綜合素質在不斷提升,只要引導得當,努力踐行,文明祭掃的行為一定會被整個社會接受、推崇。其實,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清明祭掃是一種將人們與故土聯系起來的精神紐帶,與中秋、端午一樣,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努力維系,不斷豐富其文明的內涵,使之發揚光大。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弘揚孝道、孝敬老人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比如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說說話,特別是在老人病榻前盡責任、盡義務,是檢驗子女孝心的重要標志,至于老人去世后燒“豪車”、燒“別墅”等,客觀地說都已經遲了。所以,清明節祭拜的傳統應該發揚和延續,文明祭掃的行為也理應大力提倡,而在日常生活中孝敬老人、尊老養老等文明行為,更應不折不扣地踐行。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