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蕓 虞文軍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和重印習近平同志的專著《之江新語》,是歷史的機遇。該書主要收錄了習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間從2003年2月25日到2007年3月25日在《浙江日報》發表的專欄文章,自2007年8月出版以來,一直深受廣大讀者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關注和歡迎。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浙江人民出版社經批準于2013年11月重印此書并公開發行,迄今已銷售100多萬冊,仍供不應求。
《之江新語》之所以廣受歡迎、暢銷至今,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如一位80歲的老先生來信所言:“作者讀書多,調研深,立意新,行文簡,篇篇‘有的放矢’,無官腔,無套話,無做作,讀來感到親切、管用。”筆者以為,從編輯角度而言,《之江新語》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該書的“新”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形式新、語言新、角度新。
第一個特點是形式新。《之江新語》皆是數百字的短評,最短的不足200字,最長的也僅500余字,要言不煩,意盡言止,與冗長的官場“八股”形成鮮明的對比。正如習近平同志在《文風體現作風》一文中所說,寫東西應“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講完即止,用盡可能少的篇幅,把問題說清、說深、說透,表達出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總的原則是,當長則長,當短則短”。而該書恰恰踐行了這一觀點。事實上,有過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短評最難寫,要在短短三五百字內說清楚一個道理,不僅要求作者具備寬廣的視野與綜合的知識結構,更需要具有對國情民意的深刻體察和社會輿情的真切認知。
第二個特點是語言新。語言,既是思想觀點的體現,也是領導藝術的反映,更是一個人立場、感情的表達。在《善于同群眾說話》一文中,習近平同志指出“有少數干部不會同群眾說話,在群眾面前處于失語狀態。其實,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認知、是素質。不會說話是表象,本質還是嚴重疏離群眾”。而《之江新語》的語言特點之一就是善于汲取、提煉群眾語言,“用大白話講大道理”。而往往群眾的思想最鮮活,群眾的語言最生動。比如“千困難萬困難,真抓實干就不難”、“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等等,這些接地氣的口語白話對接了大眾的話語體系,遠比那些工工整整的大話更具生活氣息,讀起來既親切,又暖心。即便是談到黨政班子建設等嚴肅話題時,比如在《打好“團結牌”》一文中,也善用講故事、打比方的形式進行通俗化的解釋。如他將領導班子的團結比作“指頭”與“拳頭”,一把手充其量是“大拇指”,如果其他“指頭”不用力,則難以體現“拳頭”的合力;將黨委與政府的關系,用“共演一臺‘二人轉’的好戲”來總結概括,黨委書記要總攬而不包攬,市(縣)長要到位而不越位。這些話里沒有板著面孔的說教,讓人如沐春風,所以能真正地入耳、入腦、入心。這種語言風格在他就任黨的總書記之后,依然保持。比如“打鐵還需自身硬”、“眾人拾柴火焰高”等。
第三個特點是角度新。作為主政一方的地方領導人,習近平同志并沒有用現成的官方思維體系來分析和解決問題,而是通過實地調研、換位思考等方式提出了不少前瞻而獨到的見解。在《要看GDP,但不能唯GDP》一文,他指出“GDP快速增長是政績,生態保護和建設也是政績……立竿見影的發展是政績,打基礎作鋪墊也是政績”。這個觀點在當下尤其具有現實意義。《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一文,則告誡干部需要志存高遠,力戒浮躁,同時深刻指出浮躁是一種不良作風;特別是文中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正確對待名利地位,正確看待進退留轉”忠告,即便在當下仍有警示意義。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人生本平等,職業無貴賤》一文,在為宏觀經濟把脈的同時,習近平同志關注了極易被忽視的農民工群體。在文中,作者不僅滿懷深情地肯定了農民工的勞動貢獻,而且就浙江農民工群體龐大的現實提出了切實的管理意見。此后,浙江出臺了許多保障農民工權益的舉措,在農民工權益維護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出版大家陸費逵先生曾說過:“我們書業雖然是個較小的行業,但是與國家社會的關系比任何行業都大得多。” 出版的本質是文化,通過文化傳播為社會發展提供正能量,無論社會條件如何變化,出版物始終是傳播科學知識、弘揚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也是陸先生口中的“小行業”所承載的大使命。習近平同志在《文化產品也要講“票房價值”》一文中,專門深刻闡述了文化產品的使命問題。“文化產品只有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消費,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有市場的文化不一定是先進文化,但沒有市場的文化更難講是先進文化”,“先進的文化產品,應當既體現先進性,又能體現群眾性;既不‘趨利媚俗’,又不喪失市場、忽視市場”, “創作和生產‘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產品,去占領市場,贏得群眾”。這也是對我們從事宣傳新聞出版工作的同志提出的要求。
作為出版人,我們必須切實承擔起出版工作的責任和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版理念,出好書,為社會為人民奉獻更多的精品力作。而整理擇選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并傳播之,也就成為了每個編輯的理想與追求。而好作品的編輯出版過程,同時也是編輯更新知識儲備、提升理論素養、開拓視野思維的過程。《之江新語》于筆者而言,就是這樣一個于閱讀中不斷收獲的歷程,也是一個在編輯中受教育啟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