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學余
(福建省霞浦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福建 霞浦 355100)
海帶,為原產于日本的食用性藻類,因外型呈帶狀而得名,營養價值極其豐富。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工養殖海帶規模的不斷壯大,海帶加工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本文對海帶加工市場前景作了深入分析,以期為今后養殖和加工海帶企業提供市場方向。
海帶含有60多種營養成分,包括大量的蛋白質、脂肪、胡蘿卜素、維生素、煙酸、鈣、鐵、磷等物質,同時,海帶還有促進人體智力發育、降低血壓、免疫抗癌等多種生理功能。海帶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和碘,具有防治缺碘性甲狀腺腫的作用。其次,由于海帶氨酸及鉀鹽、鈣元素可降低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所以海帶也有著降低血壓的效果。最后,海帶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和食物纖維,能清除附著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調順腸胃,促進膽固醇的排泄,這對于降脂是非常有利的。
海帶食品的加工可以分為簡單加工與深加工。簡單的海帶加工,即將海帶經過鹽漬、軟化、脫水等工藝,可以加工成海帶結、海帶絲、海帶片、海帶卷等;深加工,可以將海帶中的有效成分進行提取,作為添加劑制成食品,海帶目前的主要可以加工為副食品與飲料制品。其中副食品包括海帶保健蛋糕、海帶保健醬油、海帶豆腐等。隨著我國海洋技術的開發,海洋生物資源的有效利用也逐漸成為了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問題。通過高效分離、凍結冷鏈技術、非熱加工等加工技術的不斷推廣,同時結合冷鏈物流技術與納米粉碎、包裝技術的普及,海帶產品的產業化加工技術升級越來越引起重視。
近幾年來,中國大陸海帶產品的進出口貿易處于波動中。從2006年的進口額79990萬美元到2007年的80288萬美元,隨即到2008年開始減少,降到54801萬美元,之后開始上升,到2011年的131966萬美元。與此同時,海帶產品的出口額相對于進口額則有了明顯增加,從2006年的2234806萬美元到2011年的2967027萬美元。下圖比較分析了近6年來我國海帶產品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見圖1)

通過對海帶加工產品產量的分析,我們發現近年來我國海帶加工產品的產量在不斷的提高,但當對海帶產品的市場產品的種類分析時,卻又能發現目前我國海帶產品的種類單一,食品加工程度低。為此,對于海帶產品的加工,我們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海產品只是簡單的加工利用的程度上,因為這樣不僅導致產品的過量積累,也導致了企業間極易發生盲目的競爭。更多的我們應該對海帶產品進行深加工,通過開發各式的產品,擴大銷售渠道,緩解銷售壓力。
目前,我國海帶主要用于食用與工業使用。海帶食用約占60%,工業使用約占40%,用以制作膠原料。其中由于仍然未能研發出專用海帶,一級產品加工率僅為35%。目前海帶加工產品主要有褐藻酸鈉、甘露醇、碘等,但我國生產的褐藻酸鈉仍然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由于海帶產品價格的下降,許多的養殖戶與制碘企業的經營利潤不容樂觀。就目前我國海帶養殖加工產品的市場結構來講,產品結構單一,主要產品只有碘、醇、膠三樣。另一方面,海藻加工技術落后,海藻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低,產品結構單一,造成產品積壓,嚴重阻礙了海藻產品經濟效益的提高。
現如今海帶行業為完全競爭行業,集中化程度低,技術水平低,同質化嚴重。海帶行業主要為中小型企業,海帶行業內部無序競爭嚴重,價格競爭激烈,利潤空間狹小,反倒使得外商獲取暴利。一些企業為了提高利潤,甚至摻雜使假、降價傾銷,這些不正當的市場競爭導致了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不利于海帶產品營銷體系的建設。
沿海地區企業應不斷調整好市場生產格局,通過合理的市場分配,各企業研發形成該企業的自身技術優勢,發揮出自身最大的價值,加強對海帶加工產品的科研投入。通過不斷的推進海帶產品技術的發展,提高海帶產品的產量與加工率。對于海帶的養殖,要敢于向深海發展,提高海帶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并形成完善的加工產業鏈。目前,國外的日韓等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從原料收割加工到銷售的一站式經營鏈條,并制定出嚴格標準的質量監督體系,實施科學有效的管理與加工,并進行集團經營,這無疑可以成為我們效仿的模式。
控制海帶產品的市場價格,以避免企業惡性競爭的出現。海帶產品應樹立知識產權意識,并建立好民族品牌,發揮出我國的海藻產量優勢。為進行品牌化經營,通過拓展海外市場來增加銷售量,了解國際法,創立品牌優勢便成了不可忽視的關鍵。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民族品牌策略來推動海帶加工產品行業的發展。
嚴厲打擊企業的摻雜使假的行為,取締不合格的生產企業。通過創新監管,不斷完善監管機制,并拓展監管領域,改變監管方式。另一方面,大大加強信息化建設,將科技手段與監管職能結合,同時提高工商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從而加大應用系統整合力度,全面推進信息化技術對海帶產品市場的監督。
一方面,要提高人們對該產品的認識,應緊隨目前食品的使用趨勢,加大海帶產品延緩衰老等價值的宣傳力度,增強對商客的吸引力,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介進行宣傳。另一方面。可健全招商網絡,有針對性的提供企業所需的數據、資料及分析報告等等。從優勢資源中尋找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海帶產品加工項目。
將高新技術、尖端科學聯系起來,并摸準海帶產品的增值規律,研發高附加值產品。近年來,魚、蝦等水產品的產量較以前商品價格已經有了十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提高,但由于目前市場上的海帶產品主要集中在初次加工的產品,使得產品的附加值低,檔次低,而價格只是上世紀90年代的2-3倍,明顯低于物價的增長速度,這對于海帶產品市場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在目前我國的海帶加工產量最高的情況下,為提高經濟貿易收入與出口水平,應著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同時應既開發適合現代人需求的即食性產品,又針對市場的購買需要,推出批量銷售的產品。為此,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銷售模式,通過對海帶的精細化加工,可將其研磨成粉末后用作食物添加劑,作為紅腸等食物的制作染色劑等等,從而將海帶產品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以促進海帶產品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我國的海帶養殖從1953年開始,從1950年到2010年這60年時間中,產量從1960年的250000噸、1970年的529800噸上升到2000年的3663403噸、2010年的4418010噸。(見圖2)

其中在2010年,世界上其他各國海帶產量為日本43251噸,朝鮮444300噸,韓國241322噸,中國則以4418010噸的產量居世界首位。(見圖3)

世界上的海帶生產國主要集中在亞洲的沿海地區,包括中國、韓國、日本等,銷售地遍布全球的各個地區。我國的海藻目前銷售往世界將近9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不斷的拓展市場規模。相對于國外相比,我國的海帶產量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但我們不僅要從數量上占優,更多的應該不斷地提高產品質量,生產出符合世界糧食發展趨勢的高價值的海帶產品。
海帶產業目前雖小,卻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與消費人群。面對著巨大的國外市場,既要發展好國內的海帶營銷,更應通過加大海帶的科研投入、規范市場競爭、加強海帶產品的市場監督與宣傳力度及提高產品的附加產值等一系列措施,以充分擴大海外市場,帶動我國海帶加工行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