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永芬 徐學偉 李強 孫世德 孔令杰 鄒民 張志華
(1.黑龍江省綏濱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綏濱 156200)(2.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2014 年,綏濱縣承擔了農業部“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化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水稻—鯉魚共作”模式示范,示范面積800畝,計劃畝產10kg,實施綜合種養的稻田較水稻單種畝均效益增加15%以上,農藥施用量減少30%以上,化肥使用量減少30%以上。通過項目組共同努力,完成了項目計劃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現將有關試驗情況報告如下:
1.1 稻田條件
稻田位于黑龍江省綏濱縣連升鄉西連山村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區內。試驗稻田面積800畝,其中鯉成魚養殖250畝、鯉魚種培育550畝。對照稻田面積800畝,水稻單作,不進行鯉魚養殖。
1.2 田間工程
1.2.1 田埂
為防止坍塌和漫埂跑魚,稻田內埂的埂高加高到40cm,頂寬加到30cm,底寬加到50cm;稻田外埂的埂高加高到50cm,頂寬加到40cm、底寬加寬到60cm。并夯實,保證不塌不漏。
1.2.2 進排水口設施
進出水口呈對角設置。在進出水口均設置攔魚柵,其高度和寬度分別大于進出水口20cm,攔魚柵的兩邊及下端插入泥土中夯實,上端高出田埂,以防跑魚。攔魚柵用鐵篩片制成,安置兩層,兩層間隔50cm。
1.2.3 魚溝
5月27 日至28日,在鯉成魚養殖試驗稻田內挖兩條相通的魚溝,呈“L”形。魚溝寬50cm、深30cm。魚溝緊鄰田埂底部。鯉魚種培育試驗稻田內不挖魚溝。
1.3 水稻栽插
1.3.1 水稻品種選擇
龍粳29。
1.3.2 插秧
5月24 日插秧,采用插秧機插秧,行距29cm,株距12cm。
1.4 魚種放養
1.4.1 魚種培育
6月16 日,每畝放養規格3cm的鯉魚夏花魚種70尾/畝。
1.4.2 成魚養殖
5月26 日,每畝放養規格為300g的鯉魚春片魚種20尾。
1.5 種養管理
1.5.1 飼料投喂
不投喂人工飼料。
1.5.2 水位控制
鯉魚苗種入田后,根據水稻的生長特點,先淺后深,前期淺水能促使秧苗扎根,水深保持5~8cm。中期正值水稻孕穗期,需要大量水分,水位保持15~18cm。后期水稻抽穗灌漿成熟,水位保持在12cm左右。
1.5.3 水稻施肥
根據水稻種植要求和長勢施肥。
1.6 病害防治
1.6.1 鯉魚
魚種入池前,用濃度3%的食鹽水消毒10~20min。飼養期間注意觀察魚活動情況,定期檢查魚體,發現魚病,及時治療。
1.6.2 水稻
根據水稻病害和雜草情況,選擇低毒高效農藥,用藥時加深稻田水位。粉劑在清晨有露水時噴灑,水劑在露水干后噴灑。
1.7 日常管理
經常檢查田埂,發現漏塌,及時維修和夯實。注意維護和修整進出水口的攔魚設備。下大雨時,加強檢查,防止洪水漫埂,沖壞攔魚設施,造成逃魚。
2.1 產量
1、水稻
根據9月30日樣點收割法測產,“水稻鯉魚共作”模式水稻平均單產651.2kg/畝,水稻單種單產633.5kg/畝,“稻鯉共作”模式水稻單種比水稻單種增產17.7kg/畝,增幅2.8%。測產情況見表1。

表1“稻鯉共作”模式水稻測產情況
2、鯉魚
(1)放養
鯉魚種培育:6月16日,放養規格3cm夏花魚種70尾/畝;
鯉成魚養殖:5月26日,放養規格300g春片魚種20尾/畝。
(2)測產
9月16 日至18日,示范區排干魚溝水捕撈鯉魚,共捕撈鯉魚8441kg(魚種5665kg、成魚2776kg),平均單產10.55kg/畝,比計劃增產0.55kg/畝,增幅5.5%,測產情況見表2。鯉魚種收獲平均規格為162.4g;鯉成魚收獲平均規格為557.8g。

表2“稻鯉共作”模式鯉魚測產情況
2.2 經濟效益
2.2.1 產值
魚種培育試驗稻田產值1985.39元/畝(水稻單價2.9元/kg、魚單價10元/kg),成魚養殖試驗稻田產值2013.11元/畝(水稻單價2.9元/kg、魚單價10元/kg),“稻鯉共作”模式加權平均產值1994.05元/畝(其中水稻畝產值1888.55元/畝、鯉魚畝產值105.55元/畝)。對照田(水稻單種)產值1773.8元/畝(水稻單價2.8元/kg)。
2.2.2 成本
魚種培育試驗稻田成本1030元/畝,成魚養殖試驗稻田成本1104.6元/畝,“稻鯉共作”模式加權平均成本1044.1元/畝。對照田(水稻單種)成本1053.5元/畝。
2.2.3 效益
魚種培育試驗稻田平均畝效益955.39元,成魚養殖試驗稻田平均畝效益908.51元,“稻鯉共作”模式加權平均畝效益940.74元。對照田(水稻單種)平均畝效益720.3元。
3.1 “稻鯉共作”模式綜合效益優于水稻單種。“稻鯉共作”模式和水稻單種在生產成本上相差不多,但“稻鯉共作”模式綜合效益突出。首先,“稻鯉共作”模式對水稻具有一定的增產作用,增產2.8%。其次,“稻鯉共作”模式經濟效益突出,平均畝效益比水稻單種增加220.44元,增幅為30.6%。再次,“稻鯉共作”模式還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水稻發病少,田內雜草很少,大幅度降低了農藥和化肥使用量,農藥施用量減少了49.89%,化肥使用量減少30.29%,提高了農產品安全水平。
3.2 “稻鯉共作”模式推廣要走產業化的道路。注意和品牌建設相結合,還要注意和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生產相結合,這樣大幅度可提水稻和魚的價格,增加種養效益。本試驗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一些先進省份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如浙江省德清縣清溪鱉業有限公司開展了“鱉稻輪作、共生模式示范”,開發的大米產品“清溪香米”、水產品“清溪烏鱉”很受市場歡迎,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