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 戚士章
摘 要:該文通過回顧壽縣冬閑田開發利用歷史,調查了現有冬閑田的類型及分布,總結了冬閑田利用經驗,對壽縣現有的冬閑田有效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和對策。主要包括:利用冬閑田種植蔬菜,牧草;旱育秧田套種玉米等。
關鍵詞:壽縣;冬閑田;利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 S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09-02
1 壽縣冬閑田開發利用歷史沿革
1.1 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初期耕作制度演變與冬閑田利用 (1)擴大稻、麥,發展麥稻兩熟階段。從1949年建國初期到1957年公社化前,這8a在興修農田水利、擴大水田的基礎上,改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三熟,實行間作套種,提高復種指數:小麥面積1949年5.33萬hm2,1957年7.02萬hm2,擴大1.67萬hm2,增加31.4%;復種指數1949年141.4%,1957年157.9%,提高16.5個百分點。(2)自然災害和人為干擾造成布局失調、耕作混亂階段。從1958年到1963年的6a中,“五風”興起,導致農業生產倒退,產量大幅度下降。復種指數下降到130.9%,比1957年下跌27個百分點。(3)擴大水稻、棉花,發展綠肥、雙季稻階段。從1964年到1977年的14a中,史淠杭竣工通水,水利工程逐步配套,壽縣有效灌溉面積迅速擴大,1963年4.95萬hm2,1977年8.45萬hm2,擴大70%。1964年開始試種綠肥作物紅花草,1965年推廣0.33萬hm2,到1972年以后發展并穩定在3.33萬hm2以上。1974年高峰時3.79萬hm2,占水稻面積40%以上,有效解決了用地養地矛盾,對推廣矮稈耐肥高產水稻良種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一階段油菜也有一定發展,1963年和1977年相比,面積由21.13hm2擴大到0.38萬hm2。棉花、油菜、綠肥和雙季稻的發展,復種指數又由低谷的130%提高到152.5%,增加了22.5個百分點。縮小綠肥、雙季稻,恢復麥稻兩熟制、發展油稻兩熟制階段。從1978年推行聯產責任制到1981年的4a,麥稻兩熟制得到恢復。自推廣綠肥和雙季稻以來,小麥面積減少很多。到1977年小麥面積為3.74萬hm2,1978年以后又逐步增加,1979年達5.47萬hm2,比1977年擴大46.4%。同時,油稻兩熟制迅速發展。1978年推行聯產責任制以后,油菜生產發展很快,由1977年的0.38萬hm2擴大到1981年的1.66萬hm2,油稻兩熟上升為壽縣主要耕制之一。綠肥面積迅速減少,從1977年的3.46萬hm2下降至1981年的0.35萬hm2。復種指數從1978年146.2%提高到1981年149.8%,提高3.6個百分點。
1.2 調整種植結構與冬閑田利用 1982年壽縣制訂了《種植業簡明區劃》,1983年開始應用,重點是通過調整糧經比例和內部結構,發展經濟作物生產。一是通過“改漚擴午”,擴大油菜種植面積。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田積極性,政府強力推進“改漚擴午”,改造“冷、爛、僵、毒”沖田1.33萬hm2,變冬漚為冬種,油菜生產由1981年的1.66萬hm2,擴大到1986年的3.26萬hm2。復種指數由1981年149.8%提高到1986年158.4%,提高8.6個百分點。二是注入科技,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從1987年到2005年的19a,是壽縣種植業優化種植結構、合理調整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實現“兩高一優”的最佳時期。2005年與1986年相比,復種指數由158.4%提高到198.4%,提高40個百分點(表1)。農作物播種總面積增加2.35萬hm2,耕地除0.93萬hm2秧田外,基本上實現一年兩熟或多熟。在穩定糧食的基礎上,利用多熟制,提高復種指數,擴大經濟作物,特別是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到2002年經濟作物面積就達6.67萬hm2以上,比1993年擴大2萬hm2。三是狠抓秋種“種足種滿”,消滅冬閑田。從80年代中期開始,壽縣歷任領導一任接著一任抓秋種,從未間斷。樹立“抗災秋種”“科技秋種”“創新秋種”“效益秋種”的理念,采取“政府行政推動、媒體宣傳發動、試驗示范帶動、項目投入拉動、科技服務促動”等一系列措施,實現了“種足、種滿、種好”。秋種面積1988年為9.33萬hm2,其中油菜3.70萬hm2,小麥5.63萬hm2;2005年10.80萬hm2,其中油菜5.57萬hm2,小麥5.22萬hm2;2009年12.13萬hm2,其中油菜2.59萬hm2,小麥9.51萬hm2。完全消滅了冬閑田。
2 壽縣現有“冬閑田”類型及分布
實際上,自2005年以來,壽縣已完全消滅了冬閑田,現有的冬閑田,其實是預留冬閑田。全縣預留冬閑田主要有3種類型,一是育秧田0.95萬hm2,二是春棉田0.12萬hm2,三是小麥預留行,約0.04萬hm2。合計1.11萬hm2。
2.1 育秧田 全縣常年水稻種植面積11.33萬hm2,其中旱育秧、無盤拋秧4.33萬hm2,水育秧4萬hm2,兩段育秧1.33萬hm2,機插秧1萬hm2,軟盤拋秧0.47萬hm2,直播稻0.2萬hm2。所用秧田面積合計0.94萬hm2(表2)。
育秧田均勻分布于全縣水稻產區,大都位于村莊周圍,水塘、溝渠旁邊,以“雞口田”居多,有的則兼作曬場、菜園地。
2.2 春棉田 我縣棉花常年種植面積0.33萬hm2左右,其中春棉0.12萬hm2,約占棉花總面積的36%。主要分布于堰口、安豐塘、窯口、陶店、保義及大順等江淮分水嶺地區各鄉鎮。
2.3 預留行 我縣小麥預留行主要種植打瓜和西瓜,一般3m寬小麥留1m寬預留行。全縣有預留行的小麥面積約0.2萬hm2,預留行面積約0.047萬hm2。主要分布于沿淮淠灣區和江淮分水嶺地區,以張李鄉、劉崗鎮面積最大,其次為炎劉鎮、雙廟集鎮、隱賢鎮、迎河鎮、澗溝鎮,其他鄉鎮有零星分布。
3 合理利用預留冬閑田的幾點建議
3.1 利用預留冬閑田種植蔬菜 (1)黃心烏。黃心烏10月上旬育苗,10月下旬、11月上旬移栽,霜后至春節前后上市,以上3種預留田均可種植,產量6 000kg/667m2左右,收益2 500~3 000元/667m2。多年來,我縣城郊附近鄉鎮預留田均采用此種模式。(2)早春馬鈴薯。早春馬鈴薯在1月下旬~2月上旬播種,選用優良脫毒馬鈴薯品種,采用地膜或稻草覆蓋栽培,5月上、中旬收獲上市,收塊莖約2 000~2 500kg/667m2。由于上市早,售價1.2~1.4元/kg,每667m2收益3 000元以上,經濟效益較高。位于我縣安豐鎮的“壽縣綠色家園生態農業種植服務專業合作社”,近年引進荷蘭菜用馬鈴薯脫毒品種,在稻茬田種植獲得成功,計劃在安豐及周邊鄉鎮大面積推廣。(3)菜用蠶豆。選用“利豐蠶豆”、“利豐3號”和“日本大白蠶”等品種,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翌年5月上旬陸續采鮮莢,產鮮莢800kg/667m2左右,收益2 000元以上,育苗移栽春棉及“雞口田”秧田均可種植。
3.2 利用預留冬閑田種植牧草 選用多倍體黑麥草如特高、蘭天、邦德和小黑麥草冬牧70、4R507黑麥、中飼1890等品種,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種,產量5 000~
6 000kg/667m2,3月上中旬草高30~50cm開始刈割,留茬5~6cm,每15~20d刈割1次,一般可刈割3~4次,是飼養牛、羊、兔、鵝等草食性動物的優質飼料,也可用于養魚。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后1次刈割后,騰茬移栽春棉或水稻育秧。
3.3 旱育秧田套種玉米 我縣旱育秧地區,在育秧之前整墑播種早春玉米,3月中下旬覆膜播種,寬窄行80cm×(30~40)cm,留苗3 500~4 000株/667m2。4月下旬~5月上旬,在玉米行中套育秧苗,起苗時玉米可長至7~8片葉。玉米7月上中旬收獲可種一季蘿卜或白菜,秋菜收后可以再種一季冬菜,既能1a3收,又不影響育秧。我縣正陽關鎮、迎河鎮、張李鄉、隱賢鎮等灣區此種模式已推廣多年,經濟效益較高。 (責編:徐煥斗)
摘 要:該文通過回顧壽縣冬閑田開發利用歷史,調查了現有冬閑田的類型及分布,總結了冬閑田利用經驗,對壽縣現有的冬閑田有效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和對策。主要包括:利用冬閑田種植蔬菜,牧草;旱育秧田套種玉米等。
關鍵詞:壽縣;冬閑田;利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 S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09-02
1 壽縣冬閑田開發利用歷史沿革
1.1 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初期耕作制度演變與冬閑田利用 (1)擴大稻、麥,發展麥稻兩熟階段。從1949年建國初期到1957年公社化前,這8a在興修農田水利、擴大水田的基礎上,改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三熟,實行間作套種,提高復種指數:小麥面積1949年5.33萬hm2,1957年7.02萬hm2,擴大1.67萬hm2,增加31.4%;復種指數1949年141.4%,1957年157.9%,提高16.5個百分點。(2)自然災害和人為干擾造成布局失調、耕作混亂階段。從1958年到1963年的6a中,“五風”興起,導致農業生產倒退,產量大幅度下降。復種指數下降到130.9%,比1957年下跌27個百分點。(3)擴大水稻、棉花,發展綠肥、雙季稻階段。從1964年到1977年的14a中,史淠杭竣工通水,水利工程逐步配套,壽縣有效灌溉面積迅速擴大,1963年4.95萬hm2,1977年8.45萬hm2,擴大70%。1964年開始試種綠肥作物紅花草,1965年推廣0.33萬hm2,到1972年以后發展并穩定在3.33萬hm2以上。1974年高峰時3.79萬hm2,占水稻面積40%以上,有效解決了用地養地矛盾,對推廣矮稈耐肥高產水稻良種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一階段油菜也有一定發展,1963年和1977年相比,面積由21.13hm2擴大到0.38萬hm2。棉花、油菜、綠肥和雙季稻的發展,復種指數又由低谷的130%提高到152.5%,增加了22.5個百分點。縮小綠肥、雙季稻,恢復麥稻兩熟制、發展油稻兩熟制階段。從1978年推行聯產責任制到1981年的4a,麥稻兩熟制得到恢復。自推廣綠肥和雙季稻以來,小麥面積減少很多。到1977年小麥面積為3.74萬hm2,1978年以后又逐步增加,1979年達5.47萬hm2,比1977年擴大46.4%。同時,油稻兩熟制迅速發展。1978年推行聯產責任制以后,油菜生產發展很快,由1977年的0.38萬hm2擴大到1981年的1.66萬hm2,油稻兩熟上升為壽縣主要耕制之一。綠肥面積迅速減少,從1977年的3.46萬hm2下降至1981年的0.35萬hm2。復種指數從1978年146.2%提高到1981年149.8%,提高3.6個百分點。
1.2 調整種植結構與冬閑田利用 1982年壽縣制訂了《種植業簡明區劃》,1983年開始應用,重點是通過調整糧經比例和內部結構,發展經濟作物生產。一是通過“改漚擴午”,擴大油菜種植面積。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田積極性,政府強力推進“改漚擴午”,改造“冷、爛、僵、毒”沖田1.33萬hm2,變冬漚為冬種,油菜生產由1981年的1.66萬hm2,擴大到1986年的3.26萬hm2。復種指數由1981年149.8%提高到1986年158.4%,提高8.6個百分點。二是注入科技,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從1987年到2005年的19a,是壽縣種植業優化種植結構、合理調整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實現“兩高一優”的最佳時期。2005年與1986年相比,復種指數由158.4%提高到198.4%,提高40個百分點(表1)。農作物播種總面積增加2.35萬hm2,耕地除0.93萬hm2秧田外,基本上實現一年兩熟或多熟。在穩定糧食的基礎上,利用多熟制,提高復種指數,擴大經濟作物,特別是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到2002年經濟作物面積就達6.67萬hm2以上,比1993年擴大2萬hm2。三是狠抓秋種“種足種滿”,消滅冬閑田。從80年代中期開始,壽縣歷任領導一任接著一任抓秋種,從未間斷。樹立“抗災秋種”“科技秋種”“創新秋種”“效益秋種”的理念,采取“政府行政推動、媒體宣傳發動、試驗示范帶動、項目投入拉動、科技服務促動”等一系列措施,實現了“種足、種滿、種好”。秋種面積1988年為9.33萬hm2,其中油菜3.70萬hm2,小麥5.63萬hm2;2005年10.80萬hm2,其中油菜5.57萬hm2,小麥5.22萬hm2;2009年12.13萬hm2,其中油菜2.59萬hm2,小麥9.51萬hm2。完全消滅了冬閑田。
2 壽縣現有“冬閑田”類型及分布
實際上,自2005年以來,壽縣已完全消滅了冬閑田,現有的冬閑田,其實是預留冬閑田。全縣預留冬閑田主要有3種類型,一是育秧田0.95萬hm2,二是春棉田0.12萬hm2,三是小麥預留行,約0.04萬hm2。合計1.11萬hm2。
2.1 育秧田 全縣常年水稻種植面積11.33萬hm2,其中旱育秧、無盤拋秧4.33萬hm2,水育秧4萬hm2,兩段育秧1.33萬hm2,機插秧1萬hm2,軟盤拋秧0.47萬hm2,直播稻0.2萬hm2。所用秧田面積合計0.94萬hm2(表2)。
育秧田均勻分布于全縣水稻產區,大都位于村莊周圍,水塘、溝渠旁邊,以“雞口田”居多,有的則兼作曬場、菜園地。
2.2 春棉田 我縣棉花常年種植面積0.33萬hm2左右,其中春棉0.12萬hm2,約占棉花總面積的36%。主要分布于堰口、安豐塘、窯口、陶店、保義及大順等江淮分水嶺地區各鄉鎮。
2.3 預留行 我縣小麥預留行主要種植打瓜和西瓜,一般3m寬小麥留1m寬預留行。全縣有預留行的小麥面積約0.2萬hm2,預留行面積約0.047萬hm2。主要分布于沿淮淠灣區和江淮分水嶺地區,以張李鄉、劉崗鎮面積最大,其次為炎劉鎮、雙廟集鎮、隱賢鎮、迎河鎮、澗溝鎮,其他鄉鎮有零星分布。
3 合理利用預留冬閑田的幾點建議
3.1 利用預留冬閑田種植蔬菜 (1)黃心烏。黃心烏10月上旬育苗,10月下旬、11月上旬移栽,霜后至春節前后上市,以上3種預留田均可種植,產量6 000kg/667m2左右,收益2 500~3 000元/667m2。多年來,我縣城郊附近鄉鎮預留田均采用此種模式。(2)早春馬鈴薯。早春馬鈴薯在1月下旬~2月上旬播種,選用優良脫毒馬鈴薯品種,采用地膜或稻草覆蓋栽培,5月上、中旬收獲上市,收塊莖約2 000~2 500kg/667m2。由于上市早,售價1.2~1.4元/kg,每667m2收益3 000元以上,經濟效益較高。位于我縣安豐鎮的“壽縣綠色家園生態農業種植服務專業合作社”,近年引進荷蘭菜用馬鈴薯脫毒品種,在稻茬田種植獲得成功,計劃在安豐及周邊鄉鎮大面積推廣。(3)菜用蠶豆。選用“利豐蠶豆”、“利豐3號”和“日本大白蠶”等品種,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翌年5月上旬陸續采鮮莢,產鮮莢800kg/667m2左右,收益2 000元以上,育苗移栽春棉及“雞口田”秧田均可種植。
3.2 利用預留冬閑田種植牧草 選用多倍體黑麥草如特高、蘭天、邦德和小黑麥草冬牧70、4R507黑麥、中飼1890等品種,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種,產量5 000~
6 000kg/667m2,3月上中旬草高30~50cm開始刈割,留茬5~6cm,每15~20d刈割1次,一般可刈割3~4次,是飼養牛、羊、兔、鵝等草食性動物的優質飼料,也可用于養魚。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后1次刈割后,騰茬移栽春棉或水稻育秧。
3.3 旱育秧田套種玉米 我縣旱育秧地區,在育秧之前整墑播種早春玉米,3月中下旬覆膜播種,寬窄行80cm×(30~40)cm,留苗3 500~4 000株/667m2。4月下旬~5月上旬,在玉米行中套育秧苗,起苗時玉米可長至7~8片葉。玉米7月上中旬收獲可種一季蘿卜或白菜,秋菜收后可以再種一季冬菜,既能1a3收,又不影響育秧。我縣正陽關鎮、迎河鎮、張李鄉、隱賢鎮等灣區此種模式已推廣多年,經濟效益較高。 (責編:徐煥斗)
摘 要:該文通過回顧壽縣冬閑田開發利用歷史,調查了現有冬閑田的類型及分布,總結了冬閑田利用經驗,對壽縣現有的冬閑田有效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和對策。主要包括:利用冬閑田種植蔬菜,牧草;旱育秧田套種玉米等。
關鍵詞:壽縣;冬閑田;利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 S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09-02
1 壽縣冬閑田開發利用歷史沿革
1.1 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初期耕作制度演變與冬閑田利用 (1)擴大稻、麥,發展麥稻兩熟階段。從1949年建國初期到1957年公社化前,這8a在興修農田水利、擴大水田的基礎上,改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三熟,實行間作套種,提高復種指數:小麥面積1949年5.33萬hm2,1957年7.02萬hm2,擴大1.67萬hm2,增加31.4%;復種指數1949年141.4%,1957年157.9%,提高16.5個百分點。(2)自然災害和人為干擾造成布局失調、耕作混亂階段。從1958年到1963年的6a中,“五風”興起,導致農業生產倒退,產量大幅度下降。復種指數下降到130.9%,比1957年下跌27個百分點。(3)擴大水稻、棉花,發展綠肥、雙季稻階段。從1964年到1977年的14a中,史淠杭竣工通水,水利工程逐步配套,壽縣有效灌溉面積迅速擴大,1963年4.95萬hm2,1977年8.45萬hm2,擴大70%。1964年開始試種綠肥作物紅花草,1965年推廣0.33萬hm2,到1972年以后發展并穩定在3.33萬hm2以上。1974年高峰時3.79萬hm2,占水稻面積40%以上,有效解決了用地養地矛盾,對推廣矮稈耐肥高產水稻良種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一階段油菜也有一定發展,1963年和1977年相比,面積由21.13hm2擴大到0.38萬hm2。棉花、油菜、綠肥和雙季稻的發展,復種指數又由低谷的130%提高到152.5%,增加了22.5個百分點。縮小綠肥、雙季稻,恢復麥稻兩熟制、發展油稻兩熟制階段。從1978年推行聯產責任制到1981年的4a,麥稻兩熟制得到恢復。自推廣綠肥和雙季稻以來,小麥面積減少很多。到1977年小麥面積為3.74萬hm2,1978年以后又逐步增加,1979年達5.47萬hm2,比1977年擴大46.4%。同時,油稻兩熟制迅速發展。1978年推行聯產責任制以后,油菜生產發展很快,由1977年的0.38萬hm2擴大到1981年的1.66萬hm2,油稻兩熟上升為壽縣主要耕制之一。綠肥面積迅速減少,從1977年的3.46萬hm2下降至1981年的0.35萬hm2。復種指數從1978年146.2%提高到1981年149.8%,提高3.6個百分點。
1.2 調整種植結構與冬閑田利用 1982年壽縣制訂了《種植業簡明區劃》,1983年開始應用,重點是通過調整糧經比例和內部結構,發展經濟作物生產。一是通過“改漚擴午”,擴大油菜種植面積。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田積極性,政府強力推進“改漚擴午”,改造“冷、爛、僵、毒”沖田1.33萬hm2,變冬漚為冬種,油菜生產由1981年的1.66萬hm2,擴大到1986年的3.26萬hm2。復種指數由1981年149.8%提高到1986年158.4%,提高8.6個百分點。二是注入科技,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從1987年到2005年的19a,是壽縣種植業優化種植結構、合理調整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實現“兩高一優”的最佳時期。2005年與1986年相比,復種指數由158.4%提高到198.4%,提高40個百分點(表1)。農作物播種總面積增加2.35萬hm2,耕地除0.93萬hm2秧田外,基本上實現一年兩熟或多熟。在穩定糧食的基礎上,利用多熟制,提高復種指數,擴大經濟作物,特別是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到2002年經濟作物面積就達6.67萬hm2以上,比1993年擴大2萬hm2。三是狠抓秋種“種足種滿”,消滅冬閑田。從80年代中期開始,壽縣歷任領導一任接著一任抓秋種,從未間斷。樹立“抗災秋種”“科技秋種”“創新秋種”“效益秋種”的理念,采取“政府行政推動、媒體宣傳發動、試驗示范帶動、項目投入拉動、科技服務促動”等一系列措施,實現了“種足、種滿、種好”。秋種面積1988年為9.33萬hm2,其中油菜3.70萬hm2,小麥5.63萬hm2;2005年10.80萬hm2,其中油菜5.57萬hm2,小麥5.22萬hm2;2009年12.13萬hm2,其中油菜2.59萬hm2,小麥9.51萬hm2。完全消滅了冬閑田。
2 壽縣現有“冬閑田”類型及分布
實際上,自2005年以來,壽縣已完全消滅了冬閑田,現有的冬閑田,其實是預留冬閑田。全縣預留冬閑田主要有3種類型,一是育秧田0.95萬hm2,二是春棉田0.12萬hm2,三是小麥預留行,約0.04萬hm2。合計1.11萬hm2。
2.1 育秧田 全縣常年水稻種植面積11.33萬hm2,其中旱育秧、無盤拋秧4.33萬hm2,水育秧4萬hm2,兩段育秧1.33萬hm2,機插秧1萬hm2,軟盤拋秧0.47萬hm2,直播稻0.2萬hm2。所用秧田面積合計0.94萬hm2(表2)。
育秧田均勻分布于全縣水稻產區,大都位于村莊周圍,水塘、溝渠旁邊,以“雞口田”居多,有的則兼作曬場、菜園地。
2.2 春棉田 我縣棉花常年種植面積0.33萬hm2左右,其中春棉0.12萬hm2,約占棉花總面積的36%。主要分布于堰口、安豐塘、窯口、陶店、保義及大順等江淮分水嶺地區各鄉鎮。
2.3 預留行 我縣小麥預留行主要種植打瓜和西瓜,一般3m寬小麥留1m寬預留行。全縣有預留行的小麥面積約0.2萬hm2,預留行面積約0.047萬hm2。主要分布于沿淮淠灣區和江淮分水嶺地區,以張李鄉、劉崗鎮面積最大,其次為炎劉鎮、雙廟集鎮、隱賢鎮、迎河鎮、澗溝鎮,其他鄉鎮有零星分布。
3 合理利用預留冬閑田的幾點建議
3.1 利用預留冬閑田種植蔬菜 (1)黃心烏。黃心烏10月上旬育苗,10月下旬、11月上旬移栽,霜后至春節前后上市,以上3種預留田均可種植,產量6 000kg/667m2左右,收益2 500~3 000元/667m2。多年來,我縣城郊附近鄉鎮預留田均采用此種模式。(2)早春馬鈴薯。早春馬鈴薯在1月下旬~2月上旬播種,選用優良脫毒馬鈴薯品種,采用地膜或稻草覆蓋栽培,5月上、中旬收獲上市,收塊莖約2 000~2 500kg/667m2。由于上市早,售價1.2~1.4元/kg,每667m2收益3 000元以上,經濟效益較高。位于我縣安豐鎮的“壽縣綠色家園生態農業種植服務專業合作社”,近年引進荷蘭菜用馬鈴薯脫毒品種,在稻茬田種植獲得成功,計劃在安豐及周邊鄉鎮大面積推廣。(3)菜用蠶豆。選用“利豐蠶豆”、“利豐3號”和“日本大白蠶”等品種,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翌年5月上旬陸續采鮮莢,產鮮莢800kg/667m2左右,收益2 000元以上,育苗移栽春棉及“雞口田”秧田均可種植。
3.2 利用預留冬閑田種植牧草 選用多倍體黑麥草如特高、蘭天、邦德和小黑麥草冬牧70、4R507黑麥、中飼1890等品種,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種,產量5 000~
6 000kg/667m2,3月上中旬草高30~50cm開始刈割,留茬5~6cm,每15~20d刈割1次,一般可刈割3~4次,是飼養牛、羊、兔、鵝等草食性動物的優質飼料,也可用于養魚。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后1次刈割后,騰茬移栽春棉或水稻育秧。
3.3 旱育秧田套種玉米 我縣旱育秧地區,在育秧之前整墑播種早春玉米,3月中下旬覆膜播種,寬窄行80cm×(30~40)cm,留苗3 500~4 000株/667m2。4月下旬~5月上旬,在玉米行中套育秧苗,起苗時玉米可長至7~8片葉。玉米7月上中旬收獲可種一季蘿卜或白菜,秋菜收后可以再種一季冬菜,既能1a3收,又不影響育秧。我縣正陽關鎮、迎河鎮、張李鄉、隱賢鎮等灣區此種模式已推廣多年,經濟效益較高。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