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通過對甘肅農村環境的抽樣調查,分析了甘肅農村環境的污染源及環境惡化的原因,并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以期使農村環保工作更好的服務于甘肅農村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源;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X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95-03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正逐步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威脅。甘肅地處我國西部,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民環保意識相對淡薄,導致生產、生活垃圾未進行有效處理,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地膜等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當地政府側重于城市環境治理而忽視農村環境建設,導致后者長期以來未得到根本的解決;農村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影響生態平衡,并帶來惡性循環。在此嚴峻的背景下,本文從甘肅農村環境污染源的分析出發,力圖找出甘肅農村環境惡化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2 甘肅農村環境污染源分析
2.1 農業生產活動帶來的污染 農膜、農藥、農用柴油、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帶來了土壤和空氣的污染。由圖1、圖2可知,甘肅地膜及農藥的使用量,2003-2011年呈持續上升的趨勢,2009-2011年上漲趨勢加快。圖3顯示甘肅農村化肥的使用量也呈逐年遞增趨勢,其對環境的影響不可忽視。
以上生產性污染給耕地和空氣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化肥、農藥大量流失到河流湖泊,對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極大。自然環境消除農藥和化肥的影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加上不斷的累積,無疑加劇了農村環境的污染。隨著新的育種與種植技術的推廣,地膜被廣泛用于各種作物的種植,農膜及各種塑料制品廢棄物本身無法自然降解,對土壤及農作物危害極大,成為農村新的污染源。由此可見,甘肅農村生產環節造成的環境污染已經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直接影響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2 農村生活性污染 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村鎮規模不斷擴大,以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也在不斷增加,但由于資金、技術等原因,農村垃圾處理廠的建設和容量都無法滿足實際的需要。在對甘肅農村進行抽樣調查中發現,很多村莊沒有固定的垃圾收集點及垃圾箱,無專人保潔清運,垃圾被村民隨意丟棄,有的甚至倒進河里,導致水體被污染,給子孫后代帶來嚴重的危害。部分秸稈被堆在田間焚燒,污染了大氣,部分被丟棄,腐爛后污染了土壤及水體,而且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成為農村環境的一大公害。此外,隨著農村養殖場的增多,豬、牛、羊出欄數呈上漲趨勢,但飼養員很多沒有對畜禽糞便進行處理,致使污染物隨意排放,畜禽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使環境中病原種類增多,容易引發人、畜傳染病的蔓延。
2.3 農村產業造成的污染 隨著城市工業的轉入及鄉鎮企業的發展,在給農村產業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同時,也給當地的環境帶來了困擾。由于缺乏良好的廢物處理設施,排放的廢棄物大量堆積,煙塵、污水等的任意排放,直接破壞了周邊農村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均衡性。此外,甘肅礦場資源豐富,但目前仍然存在亂挖亂采、開山炸石等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造成當地的生態失衡和生態功能退化,給農村人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危害。
3 甘肅農村環境惡化的原因分析
3.1 農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較差 在城鄉二元結構的背景下,受有限經濟條件的約束,農民在生活和生產經營決策時優先考慮的是如何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忽略了對農村環境的需求,進而在主觀上降低了環保的意識。為了解甘肅農民對農村環境保護的認識程度,我們對甘肅不同地區的229戶農民進行了抽樣調查,并在問卷中設計了相關調查內容,通過調查發現,當地農戶環境保護意識欠缺。
3.2 農民經濟收入低,不愿自己出資改善環境 甘肅省作為西部一個欠發達省份,農村經濟基礎薄弱,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全國平均水平為7 917元,而甘肅省僅為4 495元。由于受收入水平的限制,農民優先考慮的是發展經濟和提高收入,面對地膜回收、垃圾處理等成本時,往往選擇了忽略,農民不愿自己出資來改善環境。
3.3 政府長期忽視農村環境保護,缺乏有效管理和監督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涉及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和明顯的公共物品特性,需要政府的資金投入。但在城鄉二元結構下,政府的各種環保投資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業,無暇投放太多精力在農村,導致農村在資金缺乏、人員缺乏、技術缺乏及相關配套制度缺乏的現實情況下治理能力低下,短時間內無力改變自身環境的頹勢。同時,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存在,甘肅農村環境管理及監督機構缺乏,農村環境污染的復雜性使得單靠農業部門或環境部門,而沒有村民自身的主動參與,是不能有效防止各種污染的流入及由此帶來的諸多問題。
3.4 農村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影響生態平衡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加快,對原材料的需求量猛增,由于短期利益的驅使,出現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與破壞,很多土地被鹽化、堿化、沙化及水土流失等,生態失衡,耕地大量減少,農村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結果導致農業生產減產、自然災害加重等,抑制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并形成“收入下降—過度開發—自然環境被污染—破壞加重—生產減產—收入下降”的惡性循環。
4 甘肅農村環境保護的對策建議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關系到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安定。由于農村環境污染物不可能像城市污染物那樣進行集中處理,加之農村農業和集約化養殖污染具有點源污染的特性,使得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難度加大。因此,必須采取一系列有效對策來治理農村環境污染。
4.1 通過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 農民是農村環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面源污染的主要制造者,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關系到農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生產技能等。因此,必須從提高農民環境意識入手,加強保護環境的宣傳工作,引導農民革除陋習,倡導文明、科學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不僅要強化農村基層干部的環保意識,還要對廣大農民、中小學生進行環保宣傳和教育。同時,加強對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宣傳,引導市場消費需求,一方面促進村民自覺采取有利于環境的清潔生產方式,另一方面引導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質量進行監督,這在客觀上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和生產技能。endprint
4.2 加強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 各級政府要轉變重城市輕農村的觀念,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從解決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和有效政策,鼓勵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經濟、適用型技術,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推廣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理念,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環保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各種污染源對環境的污染。國家應加大農村環保轉移支付的力度,保證政府投入的來源與持續性。
4.3 健全農業污染源監控體系,構建民間環保組織 選定常年環境監測點,建立農田氮、磷、農藥流失監測、預報預警系統、管理系統。建立畜禽養殖業污染源以及農村生活污染源排污系數測算示范點,掌握污染特點和規律,為政府制定農業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提供依據。此外,構建以村民、村干部、中小學生等共同參與的民間環保組織,共同監督和約束村民自己及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鄉鎮企業,維護組織共同利益,同時帶動村民對優質生活和生產環境的利益訴求,推動和促進村民參與農村環境管理的熱情和積極性。
4.4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法制建設 目前,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一些有關農村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規,但就整體而言,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也缺乏實際可操作性,在資源保護的不少領域,還存在著法律上的空白。因此,必須逐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監督的力度,有序開發資源,一方面避免為地區、部門利益而爭項目的無盲目競爭和無序開發,消除不符合農村環保政策和規劃、任意破壞環境的各種開發行為;另一方面通過法律引導農民民主參與環境管理,有組織地、自覺保護農村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瑋瑋,朱曉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環境問題淺析[J].農村經濟,2008(4):42-43.
[2]章力建,朱立志.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與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6):121,135.
[3]王念哲.和諧社會視域中的農村環境道德教育[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20-122.
[4]周慧平,高超,朱曉東.關鍵源區識別: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方法[J].生態學報,2005,25(12):3 368-3 374.
[5]李賓,張象樞.基于城鄉二元結構的農村環境問題成因研究[J].生態環境,2012(4):172-174.
[6]陶愛祥.基于循環經濟的農村環境治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4):2 511-2 522.
[7]蘇楊,魏際剛.新農村建設中解決農村環境污染的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07(4):45-47.
[8]謝中起,繳愛超.以社區為基礎的農村環境治理模式析要[J].生態經濟,2013(7):157-162.
[9]孫潔.村落環境自主治理的理論與實踐[D].北京:北京大學,2010.
[10]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4.2 加強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 各級政府要轉變重城市輕農村的觀念,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從解決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和有效政策,鼓勵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經濟、適用型技術,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推廣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理念,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環保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各種污染源對環境的污染。國家應加大農村環保轉移支付的力度,保證政府投入的來源與持續性。
4.3 健全農業污染源監控體系,構建民間環保組織 選定常年環境監測點,建立農田氮、磷、農藥流失監測、預報預警系統、管理系統。建立畜禽養殖業污染源以及農村生活污染源排污系數測算示范點,掌握污染特點和規律,為政府制定農業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提供依據。此外,構建以村民、村干部、中小學生等共同參與的民間環保組織,共同監督和約束村民自己及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鄉鎮企業,維護組織共同利益,同時帶動村民對優質生活和生產環境的利益訴求,推動和促進村民參與農村環境管理的熱情和積極性。
4.4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法制建設 目前,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一些有關農村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規,但就整體而言,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也缺乏實際可操作性,在資源保護的不少領域,還存在著法律上的空白。因此,必須逐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監督的力度,有序開發資源,一方面避免為地區、部門利益而爭項目的無盲目競爭和無序開發,消除不符合農村環保政策和規劃、任意破壞環境的各種開發行為;另一方面通過法律引導農民民主參與環境管理,有組織地、自覺保護農村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瑋瑋,朱曉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環境問題淺析[J].農村經濟,2008(4):42-43.
[2]章力建,朱立志.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與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6):121,135.
[3]王念哲.和諧社會視域中的農村環境道德教育[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20-122.
[4]周慧平,高超,朱曉東.關鍵源區識別: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方法[J].生態學報,2005,25(12):3 368-3 374.
[5]李賓,張象樞.基于城鄉二元結構的農村環境問題成因研究[J].生態環境,2012(4):172-174.
[6]陶愛祥.基于循環經濟的農村環境治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4):2 511-2 522.
[7]蘇楊,魏際剛.新農村建設中解決農村環境污染的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07(4):45-47.
[8]謝中起,繳愛超.以社區為基礎的農村環境治理模式析要[J].生態經濟,2013(7):157-162.
[9]孫潔.村落環境自主治理的理論與實踐[D].北京:北京大學,2010.
[10]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4.2 加強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 各級政府要轉變重城市輕農村的觀念,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從解決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和有效政策,鼓勵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經濟、適用型技術,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推廣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理念,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環保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各種污染源對環境的污染。國家應加大農村環保轉移支付的力度,保證政府投入的來源與持續性。
4.3 健全農業污染源監控體系,構建民間環保組織 選定常年環境監測點,建立農田氮、磷、農藥流失監測、預報預警系統、管理系統。建立畜禽養殖業污染源以及農村生活污染源排污系數測算示范點,掌握污染特點和規律,為政府制定農業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提供依據。此外,構建以村民、村干部、中小學生等共同參與的民間環保組織,共同監督和約束村民自己及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鄉鎮企業,維護組織共同利益,同時帶動村民對優質生活和生產環境的利益訴求,推動和促進村民參與農村環境管理的熱情和積極性。
4.4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法制建設 目前,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一些有關農村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規,但就整體而言,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也缺乏實際可操作性,在資源保護的不少領域,還存在著法律上的空白。因此,必須逐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監督的力度,有序開發資源,一方面避免為地區、部門利益而爭項目的無盲目競爭和無序開發,消除不符合農村環保政策和規劃、任意破壞環境的各種開發行為;另一方面通過法律引導農民民主參與環境管理,有組織地、自覺保護農村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瑋瑋,朱曉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環境問題淺析[J].農村經濟,2008(4):42-43.
[2]章力建,朱立志.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與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6):121,135.
[3]王念哲.和諧社會視域中的農村環境道德教育[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20-122.
[4]周慧平,高超,朱曉東.關鍵源區識別: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方法[J].生態學報,2005,25(12):3 368-3 374.
[5]李賓,張象樞.基于城鄉二元結構的農村環境問題成因研究[J].生態環境,2012(4):172-174.
[6]陶愛祥.基于循環經濟的農村環境治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4):2 511-2 522.
[7]蘇楊,魏際剛.新農村建設中解決農村環境污染的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07(4):45-47.
[8]謝中起,繳愛超.以社區為基礎的農村環境治理模式析要[J].生態經濟,2013(7):157-162.
[9]孫潔.村落環境自主治理的理論與實踐[D].北京:北京大學,2010.
[10]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