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和中東之間的貿易通路比其他大多數通路都早出現。有記載表明,衍生出現代國家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的古代王國阿克蘇姆王國,在公元后第一個一千年里持續向中亞和東亞發運貨物。自12世紀起,斯瓦希里貿易樞紐遍布非洲東海岸,便于從中東進出口貨物。伊斯蘭教的傳播遍及東海岸并直達薩赫勒地區,這一事實加速了貿易的發展。據記載,馬里的國王穆薩一世于1324年赴麥加朝圣,他帶了60000人隨行,其中12000名奴隸扛著4磅重的金條,駱駝背上也馱滿了金沙。人們說,他運金子的舉動,輕易地使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在接下來的整整十年里,金價市場一直疲軟。
所以,這些地區間的雙邊貿易當然不是新出現的事物。英國怡和保險顧問有限公司信貸和政治風險分析部負責人伊麗莎白·史蒂芬斯對GTR說:“雙方的貿易心態確立已久。”然而,近些年來,又出現了新的情況。
在一定程度上,新情況的出現可以歸因為:迪拜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崛起,并成為貿易樞紐。目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比澳大利亞(國土面積是阿聯酋的93倍)和巴西(國土面積是阿聯酋的103倍)所占的全球貿易份額都要多,而迪拜已經開創了“非洲的門戶”。其重要性的增強幾乎與東亞的工業化和擴張相關聯。中國和印度的貿易商和投資人時常將迪拜作為非洲之途的中途停留站。現在,阿聯酋航空公司的航班可以飛抵25個非洲城市,從阿比讓到突尼斯,據稱多架航班載滿亞洲游客。迪拜機場作為世界第七大交通繁忙的機場,其2012年占航空運輸總量10%的航班均是來自或前往非洲。
同時,非洲的消費者市場一直呈指數級增長。2013年迪拜購物節期間,安哥拉人成為第六大高消費群,比法國人甚至卡塔爾人更能消費。麥肯錫咨詢公司2012年的報告稱,截止至2020年,非洲大陸面向用戶的行業有望增長4000億美元,顯示了該行業的最大商機。尼日利亞的工業、商業和投資部長奧盧塞貢·奧巴桑喬在4月的一次演講中稱,近年來,非洲的消費預算已經增長了2.4萬億美元,以后仍將進一步增長。
這是一個不需要對出售消費品的公司隱瞞的事實。“非洲市場任何時候都不會很快萎縮,”選替融資公司獵鷹集團的董事長卡莫·阿爾扎卡說:“非洲正在變成一個舉足輕重的市場,即使對于跨國公司也是這樣,他們正把迪拜當成一個貿易樞紐。”
中東企業已經開辟渠道,把資金轉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設在阿布達比酋長國的電信巨頭阿聯酋電信,已經在尼日利亞、蘇丹和坦桑尼亞等地設立了服務供應商,并計劃擴大網絡覆蓋范圍。2013年,阿聯酋電信尼日利亞分部從當地銀行組成的財團抵押了12億美元的貸款組合,這些銀行成員包括:ACCESS銀行、經濟銀行、尼日利亞第一城市遺址銀行、富達銀行、FSDH商業銀行、保證信托銀行、KEYSTONE銀行、MAINSTREET銀行、斯坦比克銀行、非洲聯合銀行和塞尼斯銀行。
2012年,迪拜商會在亞的斯亞貝巴設立了首個地方辦事處,并稱這僅是眾多辦事處中的第一家。一年之后,埃塞俄比亞和迪拜之間的雙邊貿易增長了100個百分點。中東企業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為貿易先鋒,對非洲地區的經濟參與作了宏偉計劃,但未來雙邊貿易的范圍可能只取決于兩件事:能源和土地。
能源供應商
最近,肯尼亞開始運營東非為數不多的原油煉油廠之一:蒙巴薩煉油廠,該廠日產成品油9萬桶。然而到現在為止,煉油廠主要提煉進口原油,這些原油大部分來自于阿聯酋。煉油廠很少能達到額定煉油能力。除了滿足肯尼亞每天8.8萬桶的國內需求,蒙巴薩還作為精煉油(主要是來自于阿布扎比酋長國的穆班原油)的進口站點,將原油運往為陸地所包圍的布隆迪、盧旺達、南蘇丹和烏干達等國。每年,總共有450萬公噸的原油產品通過蒙巴薩進口。
然而,過去幾年里,非洲大陸見證了許多能源的大發現。在非洲西部,加納和尼日利亞的發現帶來了投資熱。在東部肯尼亞、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等地的海岸和近海處也發現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氣,這讓投資者們手忙腳亂,長驅直入進行勘探。
2013年9月,勘探方非洲石油公司對肯迪亞北部洛基查盆地的儲油量預估比原來提高了5倍。他們聽從了意大利石油公司——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的報告,認為這是莫桑比克近海處的第二個巨大的天然氣發現。在油氣儲量被發掘和使用之前,將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投資。毫無疑問,這些富產黑色金子的國家,完全有能力吸引到資金。“肯尼亞和烏干達有望在5年內生產他們本國國內的石油資源,” 馬克·博隆德對GTR說,他任職于HIS公司,是一名專門研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資深經濟學家。“他們將設立煉油廠,這將對從中東進口能源產生影響。這方面的貿易量也會大大減少。”
怡和保險顧問公司的斯蒂芬斯也同意這種說法。“能源產品的投資將會發生變化,因為非洲不再需要從中東購買能源了。”她說,“肯尼亞有石油,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有天然氣,那里還有許多煤炭。進口需求將會改變。在貿易方面,天然氣可以銷往海外,也可以銷往內陸以及東部的中非地區。與中東和北非將不會有直接貿易。”
在預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大潮中,中東地區也不太可能參與進來。中東地區現存的大多數能源基礎設施是由西方國家興建的,而非洲地區正在進行的施工則主要由韓國人、中國人和土耳其人接手。比如,伊朗清楚地表明,當被實施制裁時,他們需要西方國家和先進技術。他們將會在非洲使用相同的公司名稱,但這些公司均不是中東和北非本土的。
你好,土地
如果說有一種產品是富含石油的中東國家比對任何事物都渴望的,那就是耕地。科威特、卡塔爾、巴林島和阿聯酋均處在可再生淡水供應最低的10個國家之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每年要消耗本國天然水資源的百分之二百到三百。該地區有大量的脫鹽設施,但脫鹽成本很高,需要集中燃料,且會造成嚴重的污染。
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開始從海外更為富饒的國家購進大片的土地,計劃從當地向本國人口提供食物。他們不是僅有的如此為之的國家——中國、巴西和印度也斥巨資投資于此。但是貧瘠的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的需求,隨著其人口的興旺,堪稱壓力之最。如果僅僅是在能源方面,提起海灣地區的確很有吸引力;但食物進口對于保障而言至關重要。畢竟,一個饑餓的沙特阿拉伯產不出更多石油。
大量的土地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盡管它在歷史上飽受干旱和饑荒,卻有著肥沃多產的土壤。該地區的糧食不足主要是由于政府管理不善。斯蒂芬斯說,多年來怡和保險顧問公司一直為蘇丹的糧食出口貿易提供經濟擔保。她說:“在多數國家里,除了中非共和國以外,資金運行非常良好。蘇丹在農業生產方面相當先進。”
停止攫取非洲土地協會是一個國際組織,旨在打擊假借外商投資名義攫取土地,以減少對所有非洲人的生存威脅。他們說,受土地攫取影響最大的國家是剛果、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土地被攫取的高峰是在2009年,從那以后,在國際壓力的震懾下有所減少,但并未停止。
根據一篇由智囊機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撰寫,題為《土地攫取還是發展機遇?》的報道稱,“沙特阿拉伯的海地考公司在蘇丹獲取了25000公頃耕地,該項目60%的資金來自于沙特政府的沙烏地阿拉伯人工業發展基金。同樣,阿布扎比酋長國發展基金為蘇丹28000公頃農田的發展提供資金,使其種植苜蓿作為動物飼料,也可能種植玉米、黃豆和土豆用以出口到阿聯酋”。
另一個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估算,在2000~2010年間,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卡塔爾分別買進460萬公頃土地。僅在一年里,中國和沙特阿拉伯就買下了埃塞俄比亞一片面積相當于法國領土的土地,這兩國都用它來種植水稻,然后出口到他們本國。
土地攫取在道德上被人們質疑。而當地政府則稱,這會使本地社區受益,并創造就業機會。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將會得到補償,還會有某些知識的傳授,來幫助當地農民改進農業方法。然而,事實并不是常常如此。
最大的威脅是,如此之多的耕地不再是國家所有,滿足當地民眾的溫飽將會是長久和沉重的掙扎。這一因素也許會打消西方投資者的念頭,但對于非洲土地上的一些人來說根本不是一個問題,海灣合作委員會和中國也一樣如此。
“這涉及聲譽問題。如果人們看到一個大企業從以干旱或饑荒著稱的國家輸出糧食,這對其國際聲譽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果你是一個英國或美國公司,影響就大了。如果你來自非洲,也許完全沒關系。如果你是一個非洲獨裁者,民眾挨餓對你來說很重要嗎?這對一個民主的領導才更為重要。政府同意土地租售是因為這是產生稅收的最好方式。”斯蒂芬斯說。
關于海灣合作委員會資助的巨大農場,尤其是關于埃塞俄比亞和蘇丹兩國的,本文已經說了很多。隨著能源的影響在接下來的幾年逐漸減弱,這將會成為中東和北非地區與非洲之間雙邊貿易的基礎,即使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單向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