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在這里說下我的經歷好了,從最早星際2剛開始BETA的時候開始,我就覺得必須得去韓國參加GSL這樣的高水平聯賽,主要目的分三點:1,與最高水平的選手進行對抗,保持自己選手的核心競爭力;2,學習與借鑒韓國職業俱樂部的相關經驗;3,建立日常訓練的關系網,方便除天梯練習以外,可以喊到高水平選手作針對性訓練。
可以說這一非常理想化的東西,在經歷了4次GSL參賽后,慢慢的就讓我的思想產生了轉變。主要體現在交流不便,吃住不慣,每次打完GSL以后的壓力以及每次一個月的費用也不少,就拿第一次去韓國GSL,我私人就帖了最少1萬8千元人民幣,這還是在機票簽證費用是由俱樂部負擔的情況下。如果一味的這樣下去的話,那么無疑和現在大多數在國內依然在做星際2的俱樂部一樣,是一筆虧本的買賣,只有出沒有進的。而且一直在韓國打比賽,勢必要放棄很多國內的比賽,當時GSL那種準備一個月只為了一場比賽的方式著實對外籍選手非常的不友好。
所幸的是在經過第一次GSL之后,Loner回國幾乎包攬了所有比賽冠軍,第一次帶MacSed去完韓國后,回來就是連續的NGF和StarsWar7的冠軍,在韓國的那種環境下,起始訓練量還是一樣的,在我看來之所以產生這么大的不同,主要還是因為韓國俱樂部的人多,交流多,戰術的螺旋性上升較快。
另外因為我略顯不要臉皮,甚至可以說的更難聽點的……死皮賴臉的性格,我還是認識了很多韓國俱樂部的選手及教練,很多人也成為了我們之后尋找陪練的橋梁。
可是上面所說的所有,起始都是和成績有關的,中國就只有一個SKY,另外在競技項目方面也只有LoL是最火的。星際2我自認從BETA初期開始帶隊到現在,多多少少大大小小成績也不少了,我必須得轉變思路,從俱樂部的角度多去考慮了。
因為沒有了俱樂部,又何談選手呢?那么我們和韓國相比我們缺少什么呢?體系?曝光度? 這些從哪里來實現? 或許只有類似于Kespa那樣的俱樂部聯盟來在保證俱樂部利益的情況下,再進行管理,同時再配合上穩定的線下聯賽才行,至少當時我幾經思考以后是這么認為的。
后來王總走入電競,而我輾轉因為有幸參加了聯盟的第一次會議,聯盟和聯賽變成了后面的主要方向,與我當時的想法不謀而合,這才是為什么我在從WE退出以后,放棄了當時擁有LoveTT、Loup、No總等人,并且開給我高待遇的Dream,毅然選擇了離我相對更加遙遠的,當時在北京的iG俱樂部。在這里還有段小小的插曲,LoveTT和狼爺可能到現在都覺得是我把他們丟在了Dream,我也從來沒出來這樣解釋過,但是請好好想想,并且問下2龍,當初在你們人員不夠參加PSTL第二賽季的時候,是誰硬是求著,然后聯系了F91,最后先以租借的形式幫你們湊夠人,讓你們打上了這個聯賽的。至于你們是否現在還記恨于我,其實都已經沒關系了,我只是想說清楚。
我覺得吧,可能命運就是喜歡和我開玩笑,在iG呆了一段時間后,我才發現聯盟和聯賽其實和星際2是沒有關系的。當然我也能理解,因為星際2由于初期國內運營的時候,什么點卡收費之類的東西,加之RTS本身對于新手的不友好,確實很難在這片大陸上紅火起來,反倒是DOTA、LOL這樣的MOBA類游戲才更有市場和開發價值。
說實在的,我當時想過就此離開,因為我也模糊了方向。
良久,我才覺得只有從國外走起才行,于是當時我們開啟了Twitchtv的直播,觀眾數最高一次有快5000人。后來我們越來越多的參加國際上的大小賽事,為的只是兩點:1,和國際上的知名選手多點過招的機會;2,長期穩定的保持我們選手在國際上的曝光度。
后來之所以能堅持到現在,我必須要謝謝我的隊員,雖然可能他們最近狀態和發揮確實比較低迷,但是他們沒有停止過努力,我覺得這點就夠了。另外也要謝謝鹿特丹等國外好友的通力幫忙宣傳。
以后的我們可能會有其他方向的東西要做,但是我們會繼續先堅持這條路走下去,無論輸贏,無論任何客觀因素,無論我們是否能夠走到最后,我們都會繼續尋求更多的比賽機會,參加更多的比賽,并且力所能及的打好每一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