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潔
寫作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應該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創新應該體現在寫作的各個環節上。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人惟求舊,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而文章一道,較之他物,尤加倍焉?!庇纱丝梢妱撔戮裨谧魑慕虒W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樣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一、培養學生的新思維
這里所說的新思維,指的是具有創造性的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多觸角思維方式,敢于打破舊觀念、舊規范的束縛,敢于打破僵化保守的思維定勢,具有靈活性、多向性。
如何培養這種新思維方式呢?首先,要鼓勵學生放開思路,進行自由思維,敢于標新立異,“脫棄陳骸,自標靈采?!痹谶@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思維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自然而然地出現的,是像泉水涌出來的,又像溪水流出來的,思維的觸角時時伸向四面八方,從而得出與眾不同的結論。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典范。其次,培養逆向思維。逆向思維的特點是不滿足于單向思維,不滿足于大多數人共同的常規認識,要學會打破常規,力求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從與材料內容或與題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傳統看法,想出與之相對或相反的觀點。運用這種思維,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這山望著那山高”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舊詞新彈是“永不滿足現狀,不斷追求更高目標”的意思。再如“班門弄斧又何妨,這種膽識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個成功者所必有的嗎?”這樣的見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再次,學會多向思維。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去審題和選材。世界不是簡單的,任何事物都呈現出多面性,只有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在不同的層面上大力挖掘,靈活、創新的思維車輪才能高質高速的運轉。這樣妙思如泉奔涌,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別出心裁。
二、豐厚知識積累,豐富習作素材
知識與寫作的密切關系,我國歷代的大作家、大詩人都非常重視,并深有體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詩須識高,而非讀書則識不高;詩須力厚,而非讀書則不厚……”這些都強調了知識對于寫作的重要性。作文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運用,沒有豐厚的知識,很難寫出思維深刻、內容豐富、新穎別致的好文章來。
閱讀是豐厚積累,積聚材料的一條重要途徑。閱讀不一定是為了寫作,但要寫作就必須閱讀。因為每個人的活動時間和范圍華竟是有限的,同整個世界歷史相比,個人的生活天地無異于井底之蛙。要獲得更多的信息,就必須通過閱讀。寫作實踐證明,讀書少的人,寫出的文章往往顯得單調淺陋,讀書越多,材料積累充分,這樣臨文之時,心之所思,筆之所至,便會運籌自如。作為教師,應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籍,特別是那些名著,從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藝術精髓,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還應讓學生廣泛地讀,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閱讀和寫作,可以組織一些讀書班會或演講會、故事會,讓學生交流讀書心得和體會,再通過辦墻報、校園文學報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書面作文水平。
除了通過閱讀進行知識積累外,還應從社會實踐,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個人遭遇等方面儲備知識,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生活書?!?/p>
三、巧選材、新立意、真體驗
巧選材。秦牧談選材時說:“好比一棵菜、要摘取最嫩的菜芽來炒肉絲,才上味……‘尖端材料才能炒出佳肴。”這就是說明所選材料必須新穎生動、有特色,這樣的文章才能生動活潑、充滿朝氣,具有時代氣息。如果一味老調重彈,千篇一律,讀來必然索然無味,更別談什么新鮮之感了。要想找到獨到的材料,必須有一雙發現事物個性的慧眼。“一棵樹的葉子,看上去大體相同,但仔細一看,每片葉子都有不同,寫作者就要善于找出這種差別和特征來,想他人所懼想,涉他人所懼足?!边@樣的材料,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是不會隨時間流逝的,對文章的表現力當然可想而知了。
新立意。所謂“意”是指文章的主題。意是文章的靈魂和生命。作文要有創新,除了立意上的正確鮮明、深刻集中外,還提倡新穎。所謂立意新穎,就是提出的見解,所抒發的感受,不落俗套,不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而有自己的獨特性,給人以新鮮醒目之感,精神為之一振,思想為之一新。而立意要新穎,就必須使題材新,角度新,寫法新。這里的關鍵是角度新,即使是同一生活現象,同一人事景物,也都具有多面性“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提煉,就會顯現出不同的思想意義。寫法上新穎,可以不受文體限制,必要時可選用小小說、寓言故事、戲劇、對話等形式,還可以運用事物人格化或人物換位等方式,力求在形式上新穎獨到、獨具一格。
真體驗。可以理解為真實、真切、真誠、真摯地關注、感受、體驗生活,說真話、訴真情,孔子說:“辭達而已矣?!币馑际钦f,用真切的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情貴在真,只有發自肺腑的心靈之言才能撥動讀者的心弦。用真情澆灌的文章,不用刻意挑選言辭語句,語言也會自然而然地從涌滿心潮的胸中汩汩流出,即使一些樸素平常的句子,也會感動人的。與之相反,虛情假意的文章即使語言再華麗,辭藻再耀眼,結構精巧,也猶如剪刻的紙花,看上去美麗,其實毫無生命力可言,顯得蒼白無力,所以無情切莫硬作情。
創新,常常是辛苦的、艱難的,甚至需要廢寢忘食,嘔心瀝血;但創新,又是重要的、可貴的,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源泉。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