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光輝
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的訓練都離不開思維能力,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必須著重培養和發展思維能力。語言和思維是不可分割的,它們相互發展,相互促進。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把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統一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我就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談一些夫淺認識。
一、激發興趣,培養思維的積極性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性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思維就有了動力,便能做到執著追求,大膽探索,積極思維。在語文教學時,教師在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應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使學生感興趣,以便使他們的大腦皮質層形成兩個占優勢的興奮中心,從而使學生將思維的觸角伸向教材的重點和知識的深處。使語文教學在學生興致盎然,積極思維的狀態中進行。例如教學《白楊》一課,開始出示投影片,伴以老師巧設的導語:一位旅客帶著他的兩個孩子正坐在行駛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車上,他望著每隔幾秒種就從窗口飛快地閃過的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這里面含有什么感人的故事?這樣,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帶著強烈的探究心理去讀書,這時學生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思維特別活躍。在這樣的情境下進行語文教學,必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揣摩句子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在語文教學中,理解關鍵詞句不但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內容和中心。有些課文的關鍵句子在文中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去比較,去思考,從中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從而發展思維。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他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學這一句時可通過比較,討論兩個幸福的不同含義。作者把幻想和現實作對比,說明小女孩盡管有著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結局卻是悲慘的。這就告訴我們,在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過上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窮人團結起來,推翻吃人的社會制度。學生在比較過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養了思維的深刻性。
三、練習造句,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創造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因此,在造句訓練時,必須加強發散思維訓練,拓展學生思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造句中的發散思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是句子成份。雖然我們不能直接對小學生講述句子成分,但要引導學生把詞語放到不同的位置上,造出不同意思的句子,實際上這些詞語在句子中充當了不同成份。例如用“頑強不屈”造句。作主語:頑強不屈是一種高尚的品質。作謂語:方志敏在敵人面前頑強不屈。作定語:先烈們頑強不屈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二)是句子內容。例如教學《養花》一文,讓學生用“關切”造句,可以用感情上的關懷這一意思來造句,如:黨和政府無時無刻不在關切著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也可以用態度上的親切這一意思來造句,如:老師關切地問我:你的身體好些嗎?
(三)是句子形式。句子形式從語氣方面考慮,可分為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疑問句。從感性色彩方面考慮可以分為褒義和貶義。例如;用“驕傲”造句就可造出不同感性色彩,不同結構的句子。
四、培養求異思維
常常見到在教學中教師煞費苦心用盡手段想把學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實,讓學生大膽說出他們的見解,是一種很重要的創造性訓練。求異思維就要求敢于懷疑,不迷信。如《孔乙己》一文,以前參考書都認為是揭露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但有位同學認為,科舉考不上的人很多,像孔乙己的人很少,孔乙己自身有許多問題應是主要的,好吃懶做、死要面子、不負責任,這些都應是他悲劇的根源。況且文中對科舉制度批判一字未見,而別人嘲笑孔乙己的描寫卻有多處,這應是揭露世人的涼薄。如此求異,能說不是一種很好的創新嗎?教學中應鼓勵學生不要死守現成答案,而要敢于批判,以培養創造精神。
五、培養發散思維。
曾有一個故事,說一位老師問學生,春天到了,花兒怎樣了?小朋友有的說花幾笑了,有的說花兒睡醒了……老師說不對,應該是花兒開了。我們有的老師就強調唯一性,扼殺了學生的發散性創造思維,而優秀老師決不會這樣。想象更是思維的一種重要方法,中國文字雖然有很多是象形字,但更多的是表意文字,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必須要通過想象的再創造。對一些詞語的理解,如“們”是什么樣子的字?它是象形字,借助圖形展開想象就容易理解了。《荷塘月色》中描寫荷香“如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描寫光與影的和諧說是“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對這兩個句子的理解也離不開想象。孔乙己是怎樣的人?隨著文中對他的描述,我們在頭腦中不斷給這個人物添彩加色,在頭腦中逐漸形成清晰的印象,這一過程也離不開想象。有位教師在教《孔雀東南飛》總結時講:“如果劉蘭芝沒有舉身赴清池,焦仲卿也沒有自掛東南枝,那么,他們倆能有什么結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既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促使學生合理想象。
總之,我們在句子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發展思維的天地,引導他們學會多向思維,展開合理的想象,使他們的思維觸角伸向更廣闊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