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生勐
摘 要:介紹了在高中的語文教學當中應該如何地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特別是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學習語文知識。
關鍵字:高中語文;培養興趣
一、前言
教育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民族強盛不斷發展進步的源泉。做好教育工作關系著國家的未來。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是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語文是我們國家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語文水平的高低對于日后學習其他學科以及與人交流都是至關重要的。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能夠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文化知識,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當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愛語文的學習。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
氛圍的好壞對于一個學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夠讓我們的學生有好的學習狀態,能夠保持著一種好的學習情緒去學習文化知識,才能夠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的輕松和愜意。
高中語文老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應該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能夠愛上語文能夠在語文的學習當中得到快樂。在語文的教學當中老師應該作為一個引路者的身份,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主動的學習,讓學習語文成為一種樂趣,讓學生主動的去挖掘生活當中的語文知識,享受語文學習帶給自己的樂趣。
要想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語文老師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語文老師應該積極的備課,在上課之前就仔細的研究教材,仔細尋找教材中的每一個閃光點、每一個動人心弦的地方。利用一種風趣幽默的方式來讓學生進入到語文課堂的學習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的領悟到書里面的知識和樂趣。語文老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踴躍的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來,營造一種活動的教學氛圍。
三、語文學習要和實際生活相聯系
語文是大語文,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隨處都會用到語文的知識。在語文的教學活動當中應該要把語文的學習和實際的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簡單的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對于高中的語文老師來說,應該努力的把語文的教學和實際的生活相聯系,讓學生能夠真正的體會到大語文的境界。將語文學習和實際的生活相聯系就能夠讓學生充分的認識到語文學習對于自己日后生活的意義,體會到語文學得好,能夠讓生活變得更加的有樂趣。
在高中的語文課本當中有很多適合進行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比如說高中語文課本里有《茶館》、《雷雨》、《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話劇,高中語文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的表演,將這些經典的話劇搬到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當中來。
除此以外,高中的語文老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創作劇目,自己將生活當中發生的故事演繹通過自己寫劇本,自己表演來進行演繹,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皆語文的感覺。
同時,鼓勵學生多閱讀、多積累,將平時讀的語文知識和大家進行分享,讓大家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加廣泛的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的語文知識。
四、調動學生參與教學
高中學生相對于小學生和初中生最大的優點就是思維更加縝密,由于高中生懂得東西相對多了,頭腦當中的想法也會很多,并且難能可貴的是這時候的學生不僅僅有想法還具有一定的執行能力。因此,我們的高中語文老師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一點,調動學生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了解一下當下的學生最希望能夠怎樣學習語文,他們頭腦當中有什么好的學習方法。
要知道,主動的學習永遠好于被動的知識填充。高中語文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主動課前備課,讓學生去進行課文的講解,讓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其它同學,相信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會將知識記得更加的牢固,也能夠主動的去查閱更多的書籍,學到更多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學到了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學會了自學。另外,講課的學生還能夠增強自己的口語表述能力,能夠體會老師平時講課的艱辛,有助于師生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有助于日后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更加的專心,珍惜老師的勞動成果。
五、巧妙提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課堂提問有時候不僅僅能夠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還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去思考,去探知問題的答案。巧妙的提問需要老師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老師需要仔細的琢磨自己將要在課堂上發問的問題,想想這個問題學生能夠想到怎樣的答案,學生能否對這樣的問題感興趣,主動的開動腦筋思考,并且愿意將自己的想法和大家進行分享。在課堂上巧妙的提問甚至可以引發學生課下的激烈討論,去探討更多的、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
六、結語
高中語文的教學要立足于高考,更要高于高考。語文老師在教學當中需要運用靈活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興趣去主動的學習語文,讓學習語文成為一種樂趣,成為高考備戰當中的一種享受。高中語文老師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借助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出來,讓這一門母語課程的學習更加富有樂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瞿葆奎.教育與人的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