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香
現行的小學品德課包含《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是小學生的必修課,是實施小學德育的重要途徑,對引導小學生從小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起奠基作用。
我從事《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已有六年多時間,作為一門新型的綜合性活動課,我剛接觸的時候,只是覺得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但如何去教,是一竅不通,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逐漸了解了這門學科的魅力,同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困惑:
(一)理論上容易接受,化為實踐難以操作,學生難以接受。通過教育內化為學生的品德素質不太理想。這需要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家庭的配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現在的家庭教育與教育的全面發展目標相脫節。有的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深信“棍棒之下出人才”;有的家長埋頭工作、掙錢,根本不過問學生的思想狀況、精神需求,教育子女的責任“全托”給教師;有的家長自身的道德品質低下,耳濡目染,孩子自然也就“近墨者黑”。所以,一方面學校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另一方面,由于家長素質不高及其價值取向的偏差,導致了德育的畸形發展。
(二)教材的城市化概念太多,與農村學生生活經驗不太切合,學生無法理解,時效性不太理想。教材中有很多內容與生活聯系緊密,教材為教學提供的范例,課堂上卻很難結合孩子的生活實際具體操作,經常讓學生談生活中的東西,他們大多說不出來。調查、采訪、觀察等任務布置給學生了,可他們根本不去做;學生基本不主動完成課后作業;讓孩子按教材內容調查、實踐又覺得孩子太小做不到,或者出于安全等因素不敢安排。學生的實踐機會沒有,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三)生活性是《品德與生活(社會)》這門學科的主要特點,孩子的生活閱歷太淺了,每次上課的時候,課堂經常呈現一種鴉雀無聲的尷尬境地。也許我們可以事先讓孩子們去找一找資料,可是他們不知道該去哪里找?家里沒有電腦無法上網查找,家中沒有相應的書本供他們參考,爸爸媽媽工作又很忙,更何況他們的爸爸媽媽也有很多不知道情況的,于是只能靠老師在課堂上為他們介紹了,希望他們能從中知道一些他們所應該要知道的東西,可是真的是太有限了。
(四)高年級涉及的知識面較廣,有歷史、地理、世界、人文等內容,有些內容連老師自己都弄不明白,需要查找大量資料或實地調查來充實自己,輔助教學,由于品德課教師學習、培訓的機會少,再加上農村小學的品德課大都由班主任承擔,而班主任的任務很重,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研究教材,未能正確把握教材內涵,理解教材意圖不夠,以至達不到一課一得的教育效果,的確給兼職教師帶來極大的困難。
即便教學過程中有這么多多的曲折,但我依然要用我知識的琴片,去撥動年輕一代理想的心弦,我將同他們一起奏出一曲曲比《二泉映月》更加美妙、更加高雅的時代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