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三復習十分重要。復習的效果,不僅是與時間投入、復習方法、解題技巧有關,更與復習觀念有關。在歷史復習中,需走出“背多分”的誤區。本文就高三歷史復習如何引導學生轉變復習觀念作一些探討,以切實提高復習效率,保護學生復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高三復習 ;高考; 觀念; 對策
一、“背景”
每到高三復習階段,大家都特別的重視。但復習效果如何,不僅是與時間投入、復習方法、解題技巧等有關,更與復習觀念有關。就歷史學科而言,很多學生就存在錯誤的復習觀念。在準備總復習之前,我們對學生做過專項調查:90%的學生都認為,歷史復習,就是背,背得多就考得好。但事實是,有的學生已經背得很辛苦了,最后的效果仍然不好,學習積極性大受打擊。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問題就出在學生對高考的誤解,高考歷史不是“背多分”。新高考形勢下,歷史考核不單是考歷史知識,80%以上的題目都是在考核能力、考過程與方法、考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轉變意識,才能在付出后有“回報”;只有明確了方向,才能真正做到科學備考,有效備考。
基于這種考慮,我改變了以往復習的策略。在正式復習前,先給學生扎扎實實的上了一堂“導言課”。
二、“案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知道新高考考核目標與方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高考例題解析,引導學生明確高考考核目標,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通過新舊復習觀念的碰撞,提出正確的復習意識與方法,提高復習效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導言課的例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既是知識的學習,也是能力的培養,更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正確認識,科學備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與難點:轉變復習觀念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講授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通過引用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培養其歸納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同時通過新舊觀念的碰撞,轉變學生的意識,提高復習效率。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平時都是怎么復習的?復習些什么呢?
(讓學生談復習方法、復習內容。)
如果同學們認為高三的歷史復習,就僅僅是“記起來”,“重復學過的東西”,用“背多分”的理念來進行高三歷史復習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啦!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下高考試題吧。
新課:
話說高考:(分析高考例題,明確考核目標)
例1( 2013年重慶卷,3)某中學生參加電視節目的知識競賽,有一道關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題,他很難確定其中表述正確的選項,向你電話求助。你應幫他選擇
A.“司南”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 B.“蔡侯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紙
C.火藥在唐代開始應用于軍事 D.活字印刷書籍的出現始于元朝
( ——需調動和運用知識, 知識掌握要全面、準確 )
高考要考記憶,基本的歷史知識的記憶是解題答題的基礎。但單純考記憶的考題比例越來也小,一般不會超過20%。
那么重點考核什么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題。
例2(2013年重慶卷,4) 宋代文獻記載,真宗時,“詔商旅自京[攜]便錢至諸州者,所在即給付,無得稽滯。按,太祖開寶三年置便錢務(機構),許民入錢左藏(國庫),給以券,于諸州便換。”文中“便錢”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國最早的紙幣
C.國家發行的債券D.兌換貨幣的憑證
( ——新的知識情景, 要會獲取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釋事物)
例3(2013年重慶卷,12) 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試圖對“世界史·中國夢”這一主題進行探究,經過查閱資料、分析比較和討論總結,大家認識到:“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它符合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與人類的進步緊密相連。因此,“中國夢”①有別于近代主要西方國家的大國之夢 ②同冷戰時期蘇聯的大國之夢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 ④意味著中國對人類的貢獻將越來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契合時政熱點, 要將歷史和現實相結合 )
例4(2013年重慶卷,14.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年在位)與肥義謀胡服騎射。國人皆不欲,公子成(趙武靈王的叔父)曰:臣聞中國者,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穿)遠方之服,臣愿王熟圖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摘編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1)根據材料一,歸納趙武靈王頒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關于服飾的基本觀點。(6分)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胡服騎射改革的時代背景。(4分)
(——看似陌生的考點, 需知識遷移,靈活運用 )
高考更多是要考能力!
再看:
例5(2007上海.33)歷史學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釋、歷史敘述和歷史評價。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孟子,名軻,鄒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他認為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四端,即對他人苦難的同情,對不義之事的羞辱,辭讓的心情及辨別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特別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即主張民貴君輕;又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認為社會上一切不仁不義不正行為的根源在于君主。這種帶有民主色彩的見解,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思想遺產。
問題: 文中哪些屬于史料? 文中哪些屬于史料解釋? 文中哪些屬于歷史評價? (6分)
(——重視過程與方法)
例6(2010年全國課標卷.47)
材料三 公平地說來,曹操對于當時的人民是有貢獻的,不僅有而且大,對于民族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是有貢獻的,不僅有而且大。在我看來,曹操在這些方面的貢獻,比起他同時代的人物來是最大的。例如諸葛亮是應該肯定的人物,但他所憑借的西蜀,在當時沒有遭到多大的破壞,而他所成就的規模比起曹操來要小得多。然而諸葛亮卻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評價曹操的標準、指導思想和方法。(6分)(——重視過程與方法)
高考,還考過程與方法!
對情感態度價值觀考核,平常我們接觸得比較多,這里就不再舉例了。
小結:
高考,既考核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水平,也注重考查“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以選拔高素質的人才。
因此,我們要轉變觀念,走出誤區。希望同學們從今天開始,轉變思想,落實行動,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三、“教學反思”
這堂導言課的時間花得很值得,頗有點“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效果。學生們通過一系列的高考例題,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新高考的考核方式,實實在在的認識到了“背多分”的狹隘,自覺地開始思考如何轉變,如何應對。有了這個轉變,學生上課聽講更認真,復習積極性更高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老師還要繼續加強引導,引導學生學會理解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師生教學過程中學會解答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學生在付出之后有了“收獲”,才能保持積極性,才能有持續的動力。因此,在接下來的復習過程中,還要將這些目標滲透到我們的課堂中去,滲透到練習中去。期望我們的復習簡單、高效。
作者簡介:稅正淑(1979.1.14——),女,漢族,四川射洪人,現任職于“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又稱“重慶外國語學校”),中學一級教師,長期從事高三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