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麗娟
摘 要:數學新課標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的學習應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使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過程,從生活中體會數學,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诱n堂教學方法是一個可操作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強調師生交住,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保持教學生態均衡發展,生態均衡中心環節是師生互動。
關鍵字:互動式教學模式 ;創新 ;師生交往; 教學實踐
數學新課標中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創新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指導原則,要體現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之中。數學的學習不應成為簡單的概念、法則、公式的掌握和熟練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更應該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要鼓勵學生體驗數學的學習過程,從具體的實例中體會數學,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對同一個問題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問題和思考問題就是一種創新。所以,創新意識的培養并不是高深莫測的,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體現出來。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使學生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了解數學和認識數學,在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價值。而互動式教學就能為學生提供創新意識的環境以及實踐能力得以實現的空間。
所謂“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即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一經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
互動教學模式以人的社會性和個性化相互關系的理論,探求以互動促自主,以自主推互動的客觀規律,研究新的師生互動方式,推進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頭一天晚上先回想當天學習了哪些知識,分清哪些已經掌握,哪些還需要老師再講;在學習過程中,哪些題目不會做;對課堂所學的內容的不同見解以及課外習題等有關數學學習的內容,都可以寫在日記中,有的學生還通過數學日記提出自己對數學課的建議。通過日記,還可以及時的捕捉教學中學生的反饋信息,其高教師自生的素質。其實我覺得這就也是一種互動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在哪些課堂教學環節處理得不好,須及時改進。
“互動式教學”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學生交互”發展的過程。它既強調學生認知主體的自我學習和潛能的發揮,同樣老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指導、幫助和點撥的作用。尤其,重視在構建新知過程,教師側重于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學習,把教學過程變成是師生與生生思維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學習過程。能夠有效地完成新課標對教學過程要求必須實現多目標育人過程的任務。
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
一、改變“灌輸式”課堂教學環節
傳統的課堂教學環節為復習——新授——練習——小結——作業,這是單一的教學過程。新的教學環節應是情境導入——學生探索——學生思考——解決問題——鞏固——小結,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可采用以教師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講授——聽講、示范——模仿;師生共同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提問——回答、激發——思考;以學生活動為主的互動教學方法:組織——討論、指導——練習,或是學生討論——學生提問——教師回答。
二、課堂引進”小組學習”形式,擴大學生參與面
小組學習是課堂教學中暢通渠道的一種有效形式。在小組學習中,教師以參與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組學習前,教師引發問題情境,啟動交往活動;小組學習時,教師深入一個小組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和交流或巡視于各小組之間,仔細觀察,及時表揚善于運用交流方式的小組,從而提高小組學習的交流功能;小組學習結束后,教師展示結果,組織評講,及時反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學習任務,有獨立自覺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參與面,充分發揮了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協作功能。 促進師生間,學生間的感情,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回家作業引進“學習仿照,舉一反三”
讓他們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這樣至少可以激發他們用“數學眼光”看社會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數感和觀察能力, 進而激發他們我學數學,學好數學,我快樂。下面是一些學生寫的幾道仿照題,可能有些幼稚,但我覺得這些學生已經在用數學了,我感到很欣慰。
1.我們有一個梯形花園,上底是5米,下底是7米,花園的面積是70平方米,現在我們想知道上底到下底的距離是多少米?
2.五(1)班有48位同學,按一、二、三、一、二、三……報數,到陳小明應報多少?
3.今天,媽媽帶我去買菜。每千克青菜2.5元,買了3.5千克,我們付10元夠嗎?
學生通過觀察、收集信息、記錄他們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和數學例子,并用“數學眼光”分析生活實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它,就不死記硬背課本現有的概念、公式,而是實實在在的解決問題了,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并且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這難道不是一舉多得嗎?
生活中實例很多,如果有效地選擇數學信息,就培養了學生觀察、收集、分析和整理數學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信息交流能力呢?我們認為,學已仿照就是一種較好地表達數學信息的媒介,同時學生之間可以通過互相閱讀、相互討論甚至質疑爭辯學已仿照中的內容,從而更加舉一反三,明辨是非,融會貫通,數學作為交流對象的教育目的自然得以實現。
新課標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重點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使教學過程變成是一個探索知識之所以成為知識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方式應服從于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示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互、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討論、研究、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成為教師引導下的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的職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革。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服務者和參與者。“互動式教學強調的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尤其是突出學生相互之間、互動學習資源的互補作用,以及重視兒童各自經驗方法的個性化介入,允許兒童自主學習和各抒已見,放開了兒童思維的翅膀,使兒童個性化的學習品質和創新意識有了發展的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