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
摘 要:寫作(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達的過程,體現作文與生活的真實聯系,表達真情實感,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作文;弊病;分析;對策
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作文水平本應該“升”一下,可是大部分學生的作文仍停留在小學的作文水平,始終念念不忘那“小學的作文生活”——小學的作文習慣。
初中生的作文有哪些常見弊病呢?
弊病一:作文結構三段式。無論是寫人、記事、寫景的作文,都只有三段(三個自然段),也就是學生認為的“總——分——總”結構。該弊病具體體現在:寫人的作文,先總寫這個人品格(品質)怎樣怎樣好(壞),是值得我們(他們)學習(憎恨、討厭、熱愛)的人;接下來就具體寫這個人的有關事情(有關人物)是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就概括這個人的品格(品質),發表自己的觀點、態度,與第一自然段形成鮮明的照應或呼應。寫事的作文,學生更容易落入套路:第一段總寫這件事的印象或意義;第二段詳寫事情發生的經過;第三段再對這件事的感受、認識,與第一段相呼應。寫景的作文更是如此。造成這種弊病的原因,是學生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觀念——作文只有這樣寫結構才完整,這與小學語文所選取的許多課文的結構大體相似,學生就誤認為作文結構應該就是這個樣子。初中教師遇到這樣的問題,應正面引導學生,要求學生根據自己作文的內容,選取不同的結構形式,可以一事一段,一人一段,一景一段,用具體內容去決定作文可以寫成幾段或幾部分,不能拘泥于形式,突出作文結構形式的多樣性,正所謂“內容決定形式”。
弊病二:作文內容表述程序化,用詞呆板,表意模糊。如果是寫人的作文,很多同學一定要把這個人眼、耳、口、鼻,從頭到腳逐一介紹,姓名、年齡、衣著,一個不落下,高矮、胖瘦面面俱到,簡直就是把這個人物“流水作業”了一遍,當然,學生也不管與作文主題或要表現的東西有關無關;如果是寫事的作文,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六個要素一定會按套路出牌,平鋪直敘,就像壇子里倒豆子一樣,滾滾而出,絕不放棄任何東西。這種弊病,與學生讀小學時教師過分強調作文內容上的完整、內容是的具體、內容上的真實有必然聯系。初中教師遇到這樣的問題,應該從主題與內容的需要方面去引導學生,要讓學生明白對人物的描寫,要突出人物重點,主要是性格特點和人物形象,至于外貌特征也是在為突出人物形象打基礎的,不是單純的外貌描寫,而是選擇與主題聯系緊密的外貌描寫,如《老王》中對老王的外貌描寫就是為了突出主題——老王貧窮病困而寫的。對事件的敘述,要根據主題,對六要素要抓住重點,突出重點,突出事件本身的內涵。
弊病三:遣詞造句格式化,直接呈現式。也就是說,學生在作文時,所用詞語、語句大都是“那個樣”,仿佛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如對人物外貌描寫,學生通常使用一些模棱兩可或點到為止的詞語:寫頭發要么花白,要么青黑,要么長長的,要么短短的,僅幾個詞語而已;寫眉毛要么彎彎的,要么直直的,要么濃濃的,要么淡淡的,僅此描繪而已;對人物其他方面的描寫,絕大多數同學喜歡用“大大的”“小小的”“方方的”“圓圓的”等詞語去刻畫人物,給讀者的感覺是作文不是寫人,而是在“造人”,“造”出一個程序化的“人”,“造”出一個不是“人”的“人”;如果是對事件的敘述,學生更是千篇一律的把事件干巴巴的陳述一遍,如某年某月某時某地,某人在干某事,一定要用上“認認真真”或“馬馬虎虎”或“三心二意”或“聚精會神”等詞語,一定用上“經過……的努力……某某終于……了這件事”這樣的句式,一定要附上總結性的語句“他(她)們的這種品質(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或其他口號性的語句,把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弄得像經文,讀著味同嚼蠟,或有“與老朋友見面”的感覺。這種弊病是初中生作文中最為普遍的現象。造成這種弊病的首要原因是學生的詞匯或語句的儲備少,更談不上遣詞造句,寫出更好的好詞佳句,只能停留在常有詞句上;其次是因為學生不善于觀察人物或不善于分析事件,不知道怎樣抓住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動作描寫,不知道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與人物的因果關系,只能大致如此了了。教師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可引導學生從不同人物、不同性格入手,分片段、分角色、分情節去讓學生練習寫作,從三二十字的人物描寫到一百字左右的人物刻畫,從一二百字的事件敘述到三四百字的事件描述,逐步訓練,循序漸進,跳出格式化,寫出形式活潑、內容具體的作文。
弊病四:作文語言淺白,沒有文采。很多學生認為,看到什么就怎么寫,這就是真實。如學生對桃花的描寫,幾乎都寫成“粉紅的桃花開了,美麗極了。”這景色是學生看到的,是真實的,學生就這么寫了。其實,這也是一大誤區。對桃花的描寫,教師要引導學生立足于仔細觀察出桃花顏色之外的、與桃花相關的事物——桃樹、桃葉、蜜蜂、蝴蝶、其他昆蟲以及桃樹的生長環境,然后再用這些相關事物去襯托桃花的美麗,并采用恰當的修辭和表達方式去描寫桃花的美麗,如把“粉紅的桃花開了”寫出“穿著粉紅衣裳的桃花,像仙子一樣飄然站在枝頭,看到飛舞的蜜蜂和彩蝶,不禁也翩翩起舞。”或“嬌艷的桃花高高的站在枝頭,看到其他還沒來得及綻放的花苞,洋溢著粉紅的微笑。”,這樣描寫,即抓住了桃花顏色粉紅的特點,又側面襯托了桃花的美麗,語義深化,又有文采。對于情感的抒發,學生只會用“我多么熱愛你呀!”或“你是多么美麗啊!”,這種口號式的語句。雖然作文可以直抒胸臆,但在那些不適宜直接抒懷的地方就要引導學生采用借物抒懷、借景抒情的方式,從側面展現自己的情感態度,把情融入景物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程度。如對祖國的愛,初中課文中把這種愛寫成戀人之愛,寫成母子之愛,這是多么親切,多么熟悉的情感,形象的展現了愛的深沉、真切,而不是無病呻吟或干澀的口號。
總之,初中生作文水平要想提高就必須改正這些毛病,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多讀、多背、多積累,作文練習要從簡到繁,從淺入深,從少到多,讓學生明白把作文與生活、作文與情感、作文與環境結合起來,真正達到真實的、創造性的表述認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