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數學課程標準》的“數學思考”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并且在內容標準的幾個階段都闡述了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問題。可見,讓學生動腦思考、學會思考,是新課程改革十分強調和重視的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學習知識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這句話正說明了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幫助孩子掌握思考的技能,使他們走出單純的知識記憶而善于聯想、敢于判斷、勇于創造,從而學會學習。
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思考呢? 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生動情景,是學會思考的土壤
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是使學生學會思考、分析問題的有效策略,是培養學生數學創造力的重要方法,它能激起學生的思維浪花,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力。
首先,是創設生活情景。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智力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他們在進行思考時,往往不能將問題與其他有關材料聯系起來,思考問題往往是盲目和隨意的。 因此,在課堂中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要將問題或單純的計算與具體的情景聯系起來,使思考建立在具體的情景之中,有了根據和土壤,從而提高思維能力。如:特級教師徐斌在“確定位置”這個教學片段中聯系生活巧妙導入,徐老師以學生司空見慣的座位著手,創設一個重排位置的情境,將學生引入這堂課的重點——確定位置所需的條件。具體是這樣做的:他先讓孩子們進行一個找座位比賽,請大家根據老師發的座位卡片找座位。大部分都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有三個學生找了好一會,還是沒找到。這三個學生的卡片是這樣的:“第3組第( )個”、“第( )組第4個”、“第( )組第( )個”。這樣一來就將原來科學化的數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更親切。正是由于將知識生活化,才使本來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格外生動,學生也有話可說,有源可思。
其次,是創設問題情景。提問是創新的開始,是創新思維培養的根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 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果沒有主動地參與、積極地思考,學生就根本不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如果學生能主動大膽地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那么他就具有了一定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提問的習慣,就是把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寬松的提問環境。
二、開展操作活動,是學會思考的措施
蘇霍姆林斯基說:“手是意識的偉大的培育者,它是智慧的創造者。”
活動是形式,是數學內容的載體和實現目標的手段.在課堂上要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探索新知,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作為教師應提供讓全體學生參與活動的時機,避免由少數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學生活動。在教學中,能讓全體學生動手、動口的就不讓部分人代替,能讓多數人動口、動手的就不讓少數人或個別人代替。要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精心策劃,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并且每次數學活動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要求學生在活動中認真觀察,不斷探索、思考,從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驗證結論。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操作活動,用操作啟迪思維,逐步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維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操作學具,不僅能分散教學難點,還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學生在操作學具時手、腦、口三官并動,使外部知識轉化為內在知識,并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智能。例:在教學角的認知時,讓學生自制一個角,(把二條便紙條合在一起,一端用大頭釘釘住就成了),然后讓學生擺動弄學具,觀察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大小與角的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學生通過學具操作,觀察思考,得出角有一個頂點,二條邊,角的大小現角二邊張開程度有關,與角的邊長短無關。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得出的結論,既化解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又使學生印象深刻,不易遺忘。
托爾斯泰曾說:“知識,只有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是的,只有當學生經過自己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他才會面對問題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參與課堂,才是真正的學習。所以教會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會學,會思,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質疑問難,是學會思考的途徑
提出問題有時比解答問題更重要,學生提出問題是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種提問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即使學生提出一些離奇的問題也不要緊,教師也要引導、鼓勵,并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如教學得數是8的加法和8 減幾這一課,教材提出了“池中和池上的一共有多少人?”這一問題。在此基礎上,適時鼓勵學生:“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否試著解答出來?”學生經過思考,提出了一共有8 人池中有5人,池上有幾人?等許多不同的問題,并與小組成員嘗試解決了一些問題。
“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疑問,就能主動地向未知領域做新的探索。鼓勵學生發現問題,也是培養思維獨立性的方法之一。由此可見,讓學生學會質疑非常重要。
因此,我覺得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只追求完美的結果,更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敢于提問,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在生活中學會質疑,在質疑中學會思考,學會探究;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標新立異,培養他們勤于思考,敢于提問,敢于質疑的能力,從而使他們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學習。有疑才有思,質疑是良好的習慣,是積極學習的表現.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并為學生質疑問題創造機會。這時教師切不可對學生的問題置之不理,或者認為學生的提問是可笑的、荒唐的,更不能因此而批評,而應適時鼓勵學生,肯定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其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
在我們以前的課堂上,我的感覺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了什么,現在更多的則是在新教材的教學上要教會學生進行思考。思考,在課堂上可能會占據一定的時間,可能感覺有點“冷場”,但是,這非常有必要,在教學中,盡量留出時間給學生思考,所花的時間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就越能及時完成課后作業,對新教材的理解也就會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