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岳坤
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它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功能與價值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關注與思考。我認為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語文作業優化,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一、作業功能的優化
以往小學語文作業只是為了鞏固和理解知識。優化后的語文作業更重視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把作業作為學生發展的平臺,賦予學生自主作業的權利,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自我反思的空間,為教師提供了解學生發展的途徑。
二、作業形式的優化
國家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過去小學語文作業重復單調,多限于詞語摘抄、背課文等,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優化后的語文作業設計力求促進學生全方位的、完整的發展,它既有基礎性知識的練習,也有探索性的自主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相輔相成,相互融洽,相互補充。作業內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能力和生活背景,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為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1.設計實踐性、活動性作業,給學生提供活動機會。我在設計作業時讓學生多與生活相聯系,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價值和樂趣。設計實踐性、活動性家庭作業,就是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從而增長知識、培養能力。如在上完《曹沖稱象》后,讓學生回家做一做類似的實驗;在上完《燕子》一課后,讓學生自選一部分內容,用彩筆畫一幅畫;在上完《只有一個地球》后,讓學生調查本地空氣的污染情況,在看、問、聽、寫的過程中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主要形式有做一做、畫一畫、演一演、查一查、問一問、辯一辯等。
2.設計自主性作業,給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權利。首先是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供學生自主選擇。老師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可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供學生自主選擇。這樣,學生根據自身實際自主選擇,體現了作業要求的自主性。其次是提供不同的作業內容,供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的知識結構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設計或選擇一組有層次的課外作業習題,讓學生任選其中幾道解答。?這樣的作業,既針對了學生的實際,又體現了明顯的自主意識,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第三是提出不同的作業形式,供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形式要有變化,才能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我常用的作業形式有:(1)自選作業,即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自己選擇課本上一定量的練習題作為家庭作業;(2)自編作業,根據學生實際,自編相關的習題,作為課外作業;(3)自批作業,學生將某次作業進行相互交流,讓學生當一次小老師批改作業。
3.個性化特長作業自設,給學生張揚個性提供機會。讓學生設計一份能充分
展示自己才藝特長的作業,時間為一周或一月,這樣的作業,就實現了學科間的整合,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張揚。
4.設計作業超市,給學生提供享受成功喜悅的體驗。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差異性,自主選擇作業的難度、數量、形式,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如在學完課文《田忌賽馬》后,設計布置以下幾項作業:A.抄寫課文練習中的三句話;B.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C.提供情節,續寫故事;D.對文中優美的詞句進行摘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作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實際運用中應注意的原則
1.活動性原則。語文作業的設計要以“活動”為載體,突破傳統作業的設計形式,徹底改變語文作業簡單重復的弊端,使語文作業由以往的單調、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使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將聽、說、讀、寫、演、畫、唱、制作、游戲、參觀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
2.實踐性原則。教師設計作業時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以用新知識、新理念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從而增長知識、培養能力。
3.創造性原則。一是教師的作業設計要體現創造性,教師必須轉變思想觀念,著眼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認真鉆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設計作業,使學生自愿、心情愉快地在完成作業中增長見識、形成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布置作業時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4.自主性原則。家庭作業在設計上要有一定的彈性,要給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留下自由學習、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給學生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學生自主選擇、計劃、探究、體驗、自主學習,學習效率會比強迫學習高出許多倍。
5.開放性原則。應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構建大教育體系。主要體現在:一是校內外聯系;二是學科間融合;三是校內外溝通。?
四、取得的成效
1.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了。通過課題兩年多的實施,我對課題的實施效果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90%的家長反映孩子做完作業后仍有時間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里,60%的學生做自己喜歡做的事。92%的學生反映,作業改革后,他們做作業的時間明顯減少,休息的時間有所上升。
2.家長的支持率高。家長在對作業改革的建議中普遍反映,自從作業形式和內容改變以來,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了,有創意,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95%的家長對語文作業持支持態度。
總之,學生對語文作業的興趣提高了,語文成績明顯上升。通過課題研究,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了知識與實踐的聯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擴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使語文作業變為學生喜歡做的作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濃厚,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