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小學生正處于自我認知的形成時期,作文不但是表達學生情感、觀點與思想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檢驗學生語文學習成效,培養獨立思考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一種手段。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評改是小學生作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好作文是評改出來的,評改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自我評改、同學之間相互評改、教師評改等等。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次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評價。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我能力,語文教師要著力研究探索作文評改的方法,教給學生正確的作文評改方法,多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改,以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一、認識作文評改的重要性
葉圣陶先生說:“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文的本人。”他曾經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們處于主動地位呢?”“學生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這也是葉老語文教學思想“教是為了不教”在作文教學上的體現,因此我們應力改作文評改是教師專利的弊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促進關系,使作文評改日益向學生自主、自我操作的模式發展,讓學生主動參與,提倡互批、自批、眾改等形式,創造良好的作文氛圍,使全體學生都關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生的習作批改已經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我們可以把作文教學中習作批改的教學性質看作教師、學生和習作三者之間的對話性實踐活動:建構對客觀世界意義的認知性、文化性實踐;建構人際關系的社會性、政治性實踐;建構自我修養的倫理學、存在性實踐。
我們在習作批改評價時,要重視學生在習作實踐基礎上對寫作規律的認識,在與同伴對話交互的實踐中,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考能力的培養與促進。在習作批改評價的對話實踐過程中,師生各方在與他人的思維和智慧的碰撞中,要注意捕捉多元見解,新生成對于習作和生活的感受,學習到溝通方式和社會交際能力。我們還要十分重視學生在習作批改評價的實踐活動中,在環境、在教師、在同伴激發下獲得的自我啟發、自我發展的內心活動。我們在整個小學作文教學階段應重視情感態度、習作方法、習慣和習作能力的整體提高。在每一次評改教學中都要有側重點,要做到重點突破,不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要循序漸進,步步高升。
二、掌握階段性特點,因材施教
學生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的,在不斷的成長中接受著不同的知識內容,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都具有著階段性特征,為此課程標準對不同年齡特點或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第一學段課程標準提出的是學生要“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一年級下語文園地二口語交際是側重在學生的說話上,注重有真實的內容,有真實的情感。讓學生真實表達“我很想幫爸爸媽媽做些家務事,可是他們說我做不好,不讓我做”時,“我該怎么辦”;作為伙伴這時又怎么熱心真誠地“出出主意”。并不要求學生把事情的起因與經過具體地寫下來,并不要求學生寫出做事中的感情變化。
第二學段課程標準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三年級下語文園地四習作的記事,要求明顯和低年級不同。要求學生“回憶一下,這些本領是怎么學會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體會。選一樣寫下來。寫的時候,要把由不會到學會的過程寫具體,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批改評價時肯定要重點關注學生是不是把一件事從“不會到學會的過程寫具體”了。只要事情是真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是比較具體的,孩子的真情實感也就在里面了。
第三學段課程標準要求“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據此,五年級下口語交際習作四的寫事習作是“寫一件令你感動、使你難忘的事”。要求“內容要具體,語句要通順,感情要真實。題目自己定。寫完以后,要認真改一改。”根據這一要求,批改除了抓寫具體外,還要引導學生明白自擬題目應當簡潔新穎有個性,要關注學生的習作是不是修改后再上交的。而這些關注點在低中年級的批改中是不需要的。
在修改習慣和能力上,三個學段的區別也是十分顯著的。低年級讓孩子知道“讓耳朵當小老師”。寫好一兩句話,自己輕輕讀讀,發現并糾正明顯的漏字多字等差錯。中年級課程標準要求“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到了高年級學生要養成寫完習作,自讀修改和互改互批,不只是增補漏字、錯別字,也不僅是疏通句子,還要能根據習作的重點要求,修改抓不住特點、寫不具體的句段。
三、教會學生正確的作文修改方法
好文章一般都是經過反復修改而成的,而現在的學生卻很少養成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學生只懂得修改作文的好處,未掌握修改作文的技巧;二是沒有深入到生活實踐中去,對事物觀察不夠細致,對作文選材僅僅從總體概括和表面現象而匆匆下筆,而修改又不知從何改起。針對這種情況,我教學生分如下兩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從大處著手,處理好體裁與骨架的問題。具體措施如下:
1.研究體裁是否正確。讓學生讀后判斷該文章是什么文體,即使文體不限,也不能整篇文章是一個“四不像”。
2.感覺立意是否積極或有新意。是從一個故事中感悟出一個道理呢,還是從一件親身經歷的事中看出了什么或懂得了什么,或者這個道理以前誰也沒想到等。
3.選材是否典型。同樣的材料,如果敘述的重點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這篇文章的結果或道理是否與敘述的重點相吻合等。
4.記敘是否有條理。讓學生讀后感覺這篇作文記敘這件事是否條理清晰,有條不紊。
5.描寫是否具體生動。對這件事的人物是否描寫全面,因為每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都是多角度、多側面去寫,這個人物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結構是否完整。一篇文章有頭有尾,并且內容充實,這篇文章才結構完整。
總之,“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漁”是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學生修改作文的習慣一旦形成,便會在“落筆”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復推敲,長此以往,寫作水平必將大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