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祥洪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當今的數學課堂教學剛愎自用,必須也只有向生活靠攏,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才能培養出適應新世紀的合格學生。
一、數學教學,為什么要向生活靠攏
《我國數學教學將作重大變革》一文中指出:“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針對目前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我認為還存在著的主要弊端是:教與學分離現象嚴重。具體表現如下:
1.教師只顧埋頭講課,卻很少過問學生如何“學”;學生只知道跟著“學”,也從不問一問為什么要這樣“學”,為什么只能這樣“學”。即使有時教師也考慮到學生的“學”,也只是以教法來定學法,而不是以學法來定教法。
2.惟“應試而教”。為了對付考試,不少老師授課只注重考試的內容,不考試的內容干脆不教;只重結論,不重思維過程;只重課內,不重視課外;數學課變成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的課。
3.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一方面有的教材內容太抽象,不少內容的選材離學生的日常、學生生活太遠,學生感到很陌生;另一方面教師處理教材不夠靈活,太依賴于教材,教法太單一,課堂教學大都停留在封閉的教室里,只重視基礎知識,忽視能力培養,尤其是忽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學與用嚴重脫勾。
二、數學教學,怎樣向生活靠攏
(一)把具體的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化”
數學課本是人的生活知識的抽象和概括,小學數學更是貼近生活,往往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原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關鍵是創設學習情境,再現生活場面,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我們是如何把具體的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來思考的。
從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教師提出問題:
“冬鍛月”里,同學們練跳繩,第一小隊五人一分鐘跳繩,次數如下:平均每人每分鐘跳幾次?學生解答后,把條件改成:已知女生總次數和男生總次數,求平均數;再改成:已知女生平均數和男生總次數,求平均數等等。從基本的開始,經過幾次改編和對比,使學生在變與不變的比較辨析中,牢固掌握基本的解題思路,即: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課堂教學如能從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著手,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適宜于兒童探索知識的意境,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情趣,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達到“要我學”為“我要學”之目的。
(二)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物化”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概念、原理、法則)是比較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為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采用走出去回歸自然,講進來現身說法等動態課型,要不斷更新手段,盡可能采用多媒體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物化”。
1. 走出課,回歸自然
要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課內外的界限,把數學知識放在社會大環境中去學習,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得以溝通。
如:教學“利息”一課,我把課堂搬到銀行,先把學生分成四組,選好組長,聯系好參觀地點。再帶領學生參觀調查,積累些金融方面的感性知識,了解利息、利率、本金、本息、活期、整存整取等銀行所用的專用名詞,最后引導到怎樣求利息上來,學生掌握方法后,立即幫銀行叔叔算一算利息,看看結果是否正確。這樣的課堂模式使了解、領會、掌握、應用一條龍,學生學得既高高興興又扎扎實實。
2. 請進課堂,現身說法
我常把表演法請進數學課堂,來個現身說法,讓學生耳濡目染。表演可以是個體表演或集體表演,也可以音項表演或綜合表演,要根據研究的數學對象而定。如:“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我采用單項集體表演,一個數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大家就舉起右手,方向指右邊,一個、二個、三個手指來表示。舉起一個、二個、三個左手指,就表示把一個數縮小10倍、100倍、1000倍。我們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各種手段,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做一做,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學習,化時少,效果好。
總的來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課堂上學生通過活動獲取知識,突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學習方法,訓練學生思維。生活化課堂教學,能以課本為主源,又不受課本知識的禁錮,使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既能落實減輕學生負擔,又能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