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摘 要:美國翻譯理論之父尤金奈達提出了形式對等、動態對等、功能對等等翻譯理論和原則,其中核心思想為功能對等,簡要概括為三點;采用詞類(word classes)取代傳統的詞性(parts of speech)來描寫詞與詞之間的語義關系;采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以及句子轉換的概念克服句法對譯者的束縛;用同構體的理論(isomorphism)來克服社會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障礙。
關鍵詞:奈達;動態對等; 翻譯實踐
一、奈達的對等翻譯理論
對等原則是里厄( E.V.Rieu) 于1953 年率先提出的, 在此基礎上,尤金奈達( EugeneA. N ida) 發展了此原則。奈達的對等翻譯理論于20 世紀60年代問世,80年代在國譯壇全面登陸, 并很快在久未接觸西方翻譯理論的中國翻譯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 奈達提出了 形式對等的理論。形式對等基本上追求譯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盡可能一致, 譯文盡可能忠實與原文。在實際運用中, 形式對等有許多局限性。
奈達翻譯理論中最為人們熟悉的一個方面,即最核心部分就是他的動態對等翻譯觀, 所謂動態對等(靈活對等)翻譯, 是指從語義到語體, 在接受語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源發語的信息。奈達在翻譯科學探索)(1964)一書中指出,在動態對等翻譯中, 譯者所關注的并不是源語信息和譯語信息的一一對應關系, 而是一種動態關系; 即譯語接受者和譯語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源語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相同。
在翻譯理論與實踐(奈達和塔伯,1969) 中, 奈達進一步定義動態對等為: 譯語中的信息接受者對譯文信息的反應應該與源語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程度基本相同。翻譯終歸是為讀者服務的, 要是從讀者的角度, 而不是從譯文的形式看翻譯, 就意味著引進另一個觀點: 要看譯文能否為讀者所理解。奈達在其理論著述中經常談到讀者反應問題。他認為, 翻譯的服務對象是讀者或言語接受者,要評判譯文質量的優劣, 必須看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何。從某種意義上說, 這好比進行市場調查, 測驗公眾對市場產品的反應, 對某種產品, 不管理論上認為它多么好, 也不管它陳列時顯得多么美觀, 如果公眾反應不好, 那就不會被接受。奈達的翻譯定義反映了他的翻譯理論的本質, 他嚴密組織, 表敘非常清楚。
二、動態對等理論于翻譯實踐
奈達翻譯論強調動態對等屬于應用翻譯學范疇, 這一點與中國傳統翻譯研究基本一致。奈達的翻譯論在一定程度上強調忠實于原文, 力求譯文讀者能夠得到和原文讀者一樣的效果。道安的案本、球信,傅雷的神似說,錢鐘書的化境說, 他們都把原文放在第一位, 只是程度和所用關鍵詞不同而己。
奈達提出動態對等的意義在于譯者應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 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構, 即不拘泥于形式對應, 這就解決了長期以來翻譯學者們之間的意譯與直譯之爭。動態對等要求譯文在不同語言結構中盡可能完滿地再現原文意旨, 限制了譯者毫無節制的自由發揮。奈達主要將之概括為三點主要內容:1.采用詞類(word classes)取代傳統的詞性(parts of speech)來描寫詞與詞之間的語義關系;把詞性改為詞類,可以解釋翻譯中的詞性轉換問題。例如talk在傳統語法中,既可當名詞,也可作動詞,改用奈達的詞類概念后,talk只是一個事件,所以talk譯成動詞還是名詞并無多大差別。
1.用核心句和句型轉換的概念克服句法障礙
奈達借用了轉換語法中的核心句(kernel sentences)概念,來描述翻譯過程。所謂核心句,簡單地說就是最簡單的句子。
如: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to my people who stand on the warm threshold which leads into the palace of justice.
1:There is something.
2:I must say something (to my people).
3:My people stand (on the warm threshold).
4:The threshold is warm.
5:The threshold leads (into the palace).
6:The palace is of justice.
我必須提醒大家,我們今天正站在通往公正之殿堂的門檻上。
2.用同構體(isomorphism)概念解釋社會文化語言符號:(人們的認識依據即物質基礎是同一的。這種同一性可以使人們在各自的頭腦中構成一個疏略的但基本相同的概念系統框架。這個概念系統框架在思維認識論上稱為“同構”。)
符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是任何一個符號,無論是字、詞、成語這類語言符號,還是手勢、身體活動等語言外符號,或者是社會行為這類社會符號,都只有在它本身所處的環境(系統)中才有意義。
奈達認為符號在源語和譯入語之間的關系很像數學的方程式。如果認為2—4—8構成系統A,那么16—32—64就構成系統B。如果將系統A中的2拿出來,放到系統B中就不能用原來的數字,因為2 在系統A中的實際意義與價值等于系統B中的16。
to grow like mushroom
have an ace up ones sleeve
go for wool and come back shorn
What makes a road?
The letter B.
莎士比亞膾炙人口的作品, 給英國讀者帶來了快樂,如果這些能給英國讀者帶來快樂的作品譯成中文, 卻給中國讀者帶來極大痛苦, 就不能說它是好的翻譯。關于等效論的適用范圍問題,有很多爭議,主要涉及的是文化因素問題。具體反映在“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問題上。例如把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到底是譯成“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的璀璨?”還是譯成“……比作春日的璀璨?”
所以說,從讀者反應角度來定義動態對等就是讀者同等反應論。奈達在另一重要著述就是他的讀者反應論中認為,翻譯的服務對象是讀者或言語接受者, 要評判譯文質量的優劣, 必須看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何, 同時, 必須把這種反應
和原作讀者對原文可能產生的反應進行對比, 看兩種反應是否基本一致。從某種意義上說, 這好比進行市場調查,測驗公眾對市場產品的反應。對某種產品, 不管理論上認為它多么好,也不管它陳列時顯得多么美觀,如果公眾反應不好,那就不會被接受。翻譯如果不考慮讀者因素,不估計或測驗讀者的反應, 就可能產生出對牛彈琴的譯文。
奈達主張翻譯以意義為先。形式結構上做些大改變,不僅合理, 而且甚至可能非常理想。這與我國傳統譯論中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意忘形之觀點有相似之處。奈達不主張翻譯用對等語去實現意義和風格上的對等。
三、結語
奈達的翻譯方法可以解決許多難以翻譯的難題并以此來批駁那些持不可性觀點的人。奈達的翻譯理論在翻譯理論界和實際翻譯人員中起了不少的理論指導作用, 但也引起不少爭論, 有人認為他的理論體系來自于圣經翻譯,不適用于其他領域比如翻譯哲學, 歷史等。但是, 奈達的理論無論在西方或東方翻譯界, 尤其是中國翻譯理論界, 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只要有翻譯理論研究的地方, 就會有人通過各種形式了解、引用奈達的翻譯理論。達給翻譯研究注入了一種新的活力, 為當代翻譯理論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