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勤靜
摘 要: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出發,探討了實踐觀與科學發展觀之間的內在聯系。即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基礎,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社會中的具體運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繼承與發展。在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要繼續弘揚科學發展觀與實踐觀,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實踐觀;馬克是主義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科學的實踐觀,它是貫穿于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始終尤為重要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區別于其他以往的哲學理論觀點,具有鮮明的獨特性。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基礎
任何偉大的理論都產生于實踐,實踐需要理論,理論指導實踐。所以,我們從實踐的角度可以看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歷史地位。
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的思想,這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理論基礎之上的。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就是關于人的理論,一切從人出發,將人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對客觀世界進行改造,從而滿足人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的需要,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而科學發展觀所講的“以人為本”,與馬克思關于人的思想一樣,就是以人為中心,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放在第一位,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最終發展目標。實踐是人的社會歷史性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突出以人為主體的作用性。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關系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從人的本質上看,人的本質在現實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現實的社會關系是人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币簿褪钦f社會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而建立起來的。所以說社會要發展還是要以人的發展為基礎,人與社會的發展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因此,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以科學的方法推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努力做到人民群眾的發展推進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發展而發展。所以我黨將“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這就充分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充分地肯定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將人作為實踐的主體性和作用性的理論觀點。
科學發展觀把全面、協調和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中說道:“世界上的萬物既作為個體事物存在,又作為普遍聯系的事物存在。”也就是說馬克思把社會看作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有機整體,貫穿了社會有機體的各個方面,并且這些方面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這要求我們必須從客觀事物本身去聯系把握事物,去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筆者也同意馬克思的觀點,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要通過實踐活動使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只有使實踐的各個要素之間相互適應、相互協調才能實現整體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還注重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從實踐的定位上說,就是要求我們在發展中處理好人的能動性和受動性關系,解決好人的欲望與發展之間的矛盾,處理好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筆者認為,只有在社會這個有機整體中,各個因素在和諧發展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做到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為以后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
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在發展問題上的應用。落實到發展實踐中,就是要找出發展中的各項矛盾。上述說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相互制約的,而事物內部矛盾也是相互轉化的。堅持統籌兼顧就是要在實踐中將統一性和獨立性相結合,讓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因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方法,協調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二、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社會中的具體運用
科學發展觀不僅是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是當今社會中的一種體現形式。它反映了時代的特征與矛盾,體現了我黨對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的運用。
十八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有了新的定位,就是將科學發展觀作為全黨全社會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從實踐的角度上看,這些思想都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展開的。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將科學發展觀作為全黨全社會的指導思想,無疑不是因為科學發展觀體現著以人民群眾為核心,以人民群眾為發展的根本目的。這就肯定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人在實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實踐的根本目的具有了中國化的本質特征,是將理論運用到社會實踐中的表現。同時,也說明了我黨為什么要堅持走馬克思主義道路,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指導作用。
三、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繼承與創新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當今社會的創造性運用,它堅持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統一,實現了馬克思唯物史觀與當代社會發展的完美結合,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當前社會實踐相結合,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立足于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創立了科學發展觀。發展是當代中國社會實踐的主題,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對改革開放穩、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新部署,提出了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增強文化軟實力等一系列重要戰略思想。其中,科學發展觀集中體現了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解決中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問題的根本要求,因而在黨所取得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成果中居于統領地位?!?/p>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又再一次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把科學發展觀看作是全黨和全社會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可見再一次提出科學發展觀突顯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重要性,因為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首先就是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上建立起來的。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社會的發展是從量變到質變,又從質變到新的量變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在不同時期會呈現出相應的階段性特征。最后,科學發展觀的再一次提出,體現了以人為發展中心,囊括了以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資源等一些因素的綜合指標體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關于人主體能動性的作用、聯系與發展的辯證關系、社會進步與人共同發展的原理。它不但延續了馬克思關于實踐理論的思想,也創新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理論,并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繼承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秀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林少紅.論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觀的發展與創新[J].廣東社會科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