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臘
摘 要:西雙版納傣語里存在著大量的借詞,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這些借詞是如何運用,如何構成,具有哪些特點,又如何融入傣家人的生活,文中根據這幾個方面作了初淺探討,以便對后人研究此類課題起到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西雙版納傣語;漢語;借詞
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新事物層出不窮,任何民族的語言都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許多新技術、新信息、新概念都需要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首先遇到的就是新詞的表達,而借用漢語是西雙版納傣族表達新詞的一種較為常見的方式。本文將圍繞借詞這個話題進行簡要闡述。
一、目前漢語借詞的運用情況
以景洪市嘎灑鎮曼沙村委會曼景棟囡村作為調查點,對全村中24戶進行了抽樣調查,以胡子、社會、電視、饅頭、白族、臭豆腐、辯證唯物主義為例。調查結果發現,年輕人可以說出白族和辯證唯物主義,這說明年輕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且知識分子的人數在不斷攀升,借詞的掌握情況比老一輩的人更可觀。而老一輩的人基本沒有問題,除了辯證唯物主義,因為接觸新概念借詞面窄,平時生活中用不到。
通過此次調查可以得出,漢語借詞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原始的西雙版納傣語已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為借詞的大量涌現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在考驗著舊詞的負荷能力。不可忽視的是,漢語借詞為科學文化、政治經濟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大多數年輕人在用傣語交流的過程中已經習慣直接借用漢語,因為某些古語詞用傣語翻譯過于冗雜且深奧,難接受,久而久之就漸漸淡出。作為新一代的傣族學子,我們理應站在傣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高度,權衡漢語借詞的利弊,以便形成正確的“拿來”觀。
二、漢語借詞的借用方式
根據我們在翻譯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西雙版納傣語在借用漢語方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借用方式。
(一)音譯借詞
三、漢語借詞的特點
西雙版納傣語詞匯在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環境中也在不斷的被創造和發展,在特殊的少數民族地區又帶有自身的發展特點,使其容易被當地的群眾所接受。結合實際,西雙版納傣語借用漢語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同字異讀法
如“豆沙”中的“豆”,屬音譯外來詞,而“豆腐”中的“豆”卻屬音意兼譯。在漢語中是同一個“豆”字,在傣語讀法中卻要根據它所組的詞而變化讀音,這是借用的另一個妙處。此借法,也是在借用漢語時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之一。
(二)借當地方言音譯
如:封建主義:“封建主義”中的“封”,以普通話的標準應音譯成“”,但受版納當地漢語方言的發音習慣影響卻音譯成“”。
(三)不同義項的構造形式
傣語在借漢語時有多種義項,例如:
1.報紙,有兩種義項:,屬于音譯外來語。,屬于意譯外來語。
2.存款,有兩種義項:都屬于音意兼譯外來語。
3.干糧,有兩種義項:屬于意譯外來語。屬于音譯加注傣語語素。
(四)“兒”話音省略
漢語中的“兒”話音不符合傣語的發音習慣,讀出來顯得累贅,因此在口語中常省略不讀。從中可以看出傣語在借用漢語時依據語言發音習慣進行了精簡,顯得更加干脆得體。
四、總結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傣語是聯系這個民族的血脈,傣語的興衰成敗決定著這個民族的命運。傣族文化需要的是傳承,而不是遺棄。西雙版納傣語借助漢語不僅彌補了原始傣語的空缺,也為西雙版納傣族文化與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漢語應根據實際情況借用,而不能一味的音譯。我們要有創新精神,決不能照抄照搬。
參考文獻:
[1]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編,刀世勛,張秋生.《漢傣詞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160.
[2]張雨江.《論拉祜語新詞的創造與發展》.《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
[3]民族文化學院編.《西雙版納傣語、漢語翻譯理論與實踐》,未出版 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