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平
實驗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基礎,也是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手段。加大實驗教學力度,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因此,結合個人物理教學的實踐和體會,筆者作了如下探索:
一、激發興趣是前提
新課改下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應培養學生由直覺興趣、操作興趣、逐步轉化為因果認識興趣和概括性認識興趣。這就要求教師除借助于生動風趣的語言,有趣的神秘的物理現象、偉大的物理學家和物理學史上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外,還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設法培養學生的學習物理的積極動機和主動探索物理問題的習慣,以使學生長久地保持對物理的興趣。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做“觀察水的沸騰”實驗時,要求學生對比沸騰前后氣泡的大小變化,并提出思考問題:為什么水在沸騰前氣泡先大后小,沒到水面就消失了;而沸騰時氣泡先小后大,到水面處破裂開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查閱資料,尋找答案,從而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索物理規律的興趣和能力。
二、細心觀察是關鍵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很多物理規律都是從觀察中發現的。例如:萬有引力規律的發現,就是牛頓對蘋果落地的現象進行細心觀察和思考的結果。如果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在實驗中讓學生自己動手,主動觀察和思考,就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對于學生觀察到的奇怪現象,教師應給予正確的指導、解釋和鼓勵,讓學生不斷地實驗和探索。
三、能力培養是重點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中學物理實驗又是學生將來從事科學實驗的起點。因此,在物理實驗課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獨立工作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每次實驗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弄懂實驗原理,學會正確使用物理儀器,掌握讀數、計數和處理實驗結果的技巧,能夠通過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結論。在實驗教學中,注意不斷激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驗、歸納、類比等方法提出種種假設和猜想,從而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創造性地應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用“創造性地教”為學生“創造性地學”創造環境和條件。
四、發散思維有策略
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對同一個問題產生多種解答的思維方式。在進行物理實驗時,可根據實驗所提供的信息,實驗提出的器材,學生掌握知識的深淺,從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來探究實驗,尋找多種處理實驗的方法。培養發散性思維可采取以下策略:
1.從基本原理出發,多方面、多途徑地尋找處理實驗問題的方法。如:在研究“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有何關系”的實驗中,除利用填表法分析處理實驗數據外,還可以用圖象法分析,使實驗結果更形象、直觀,更易于理解。?
2.從新的角度出發,想他人所未想,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思考獨到處理問題的方法。如在“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實驗中,除采用“伏安法”測電阻外,還可以啟發學生用“伏阻法”、“安阻法”等完成實驗。
3.改變某些儀器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如電流表或電壓表經過改裝可以成為汽車上的油量表,無液氣壓計可以改裝成測量高度的高度計等。
4.不斷地改進常規實驗,以克服學生思維定勢的影響。如:在做“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時,有很多學生會誤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有關,面積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這時可取一個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長方體木塊,分別讓它平放、側放和立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測量出三種不同情況下的摩擦力,然后進行比較、分析和驗證。
5.將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制成教具,演示有關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如:在做“光的色散”實驗時,如果沒有三棱鏡,可以在深盤中盛上一些水,盤邊斜放一個平面鏡,使太陽光照射在平面鏡上,并反射到白色的墻壁上,觀察墻壁上反射光的顏色。
6.引導學生一物多用,挖掘學生的實驗潛力。如,利用雞蛋可以做壓強實驗,大氣壓實驗,物體的浮沉實驗等。
五、課外實驗是補充
各種物理實驗,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一種特殊的、直觀的實踐,學生在動手完成各種模型制作、游戲及小實驗活動中,不但學習欲望高漲,參與意識增強,迫切希望進一步探索問題,而且也發展了創造能力。通過小實驗、小制作,學生直觀感知物理知識,印象深刻、牢固。如“不倒翁”、“紙鍋燒水”等小實驗,使學生在好奇、好問、好動、好學的心理驅使下,努力去思考完成,從而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六、探究式教法是保障
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我思維方式的最佳起點和最優角度,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以達到引導學生自取、自探物理知識,增長才干,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教學目的,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性人才。
實踐證明,只有通過訓練有素的實驗教學,才能使學生在獲取物理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只有加強實驗教學,才能培養出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學生。而這種能力正是將來成為合格勞動者技能素質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