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諾
摘 要:中華古籍,是中華民族燦爛歷史的記錄者和傳承者,本文就基層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通過對基層圖書館的古籍保護工作現狀的分析,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發辮淺見,并提出古籍托管、古籍定時修復、翻印出版等幾條建議,以達到有效改善珍貴古籍的保護現狀的目的,讓中華古籍在當今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發揮出它最大的作用。
關鍵詞:古籍保護;古籍托管;古籍利用
古籍是古代文獻典籍的簡稱,具體是指產生于19l1年之前,反映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并具有古典裝幀形式的文獻資料和典籍。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擁有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獻。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古籍官方的收藏的總 量超過3000萬冊,其中縣級公共館占有古籍40% ,還有大量無以計算的流散在民間和海外的古籍達4500萬冊。這些古籍厚載著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智慧成果,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加強圖書館古籍保護是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基層圖書館古籍保護的重要意義
(一)中華古籍的不可再生性
中華古籍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其受保護的重要性。正如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樣 ,古籍也是一種不可再生又不可多得的稀有的文化資源,它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人類文明的瑰寶.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專門設立了“世界記憶工程 ”項目 ,將古籍的物化和非訴物化因素相統一,毀一本就少一本。
(二)中華古籍是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承者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擁有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獻。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古籍官方的收藏的總 量超過3000萬冊,其中縣級公共館占有古籍40% ,還有大量無以計算的流散在民間和海外的古籍達4500萬冊。這些古籍厚載著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智慧成果,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
二、基層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的現狀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特別提出要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加強古籍保護和搶救工作。200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古籍保護的主要任務和基本目標。同年5月,“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國家圖書館正式掛牌成立。
(一)前人對古籍保護所存在的問題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廣泛應用,許多公共圖書館分別建立了古籍書目數據庫,并上網供社會讀者利用,使讀者更便捷地利用古籍文獻,也給古籍文獻保護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學術界利用古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前人的保護與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古籍正在不斷老化與損毀,我國現階段古籍保護與利用正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二)我國基層圖書館古籍保護存在的問題
古籍對國家由于諸多原因,古籍保護存在不少突出問題,如現存古籍底數不清,古籍老化、破損嚴重,古籍修復手段落后,保護和修復人才匱乏等,全國幾千萬冊古籍,而基層圖書館館藏就已經超過了40%,并且生存狀況實在堪憂。
三、基層圖書館古籍保護的思考和建議
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對全國古籍收藏和保護狀況進行全面普查,準備建立中華古籍聯合目錄和古籍數字資源庫;對古籍分級保護,并公布了一、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6868部;改善古籍保管條件,制定《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命名了112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加強古籍修復工作,培養出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古籍保護專業人員;啟動“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推進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一系列舉措,為古籍保護工作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前人在古籍保護中所取得的貢獻和成就
為修復工作的瓶頸,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便組織人力、物力和資金,廣泛征集 散落在民間的古籍善本,初步建立起古籍保存體系。修復了《敦煌遺書》《西夏文獻》《趙城金藏》等一批重要古籍文獻,使一大批珍善本古籍得到保護。各圖書館相繼內部編纂和公開出版了各圖書館相繼內部編纂和公開出版了大批古籍館藏目錄及善本書目,同時并對一些古籍善本、舊平裝書、普通古籍及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文獻典籍進行了縮微拍攝 參與或輔助修復,還通過理化和生物實驗室進行纖維監測和搶救,整理出版古籍圖書過萬種。
(二)基層圖書館古籍保護的建議
古籍保護是和時間賽跑的事業,筆者認為,市級以下基層圖書館,古籍保護不能“等”和“靠”,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古籍保護辦法,多渠道改善條件,改變現狀?,F就基層圖書館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一下建議:
1.完善基層圖書館管理制度
嚴格規范古籍書庫的管理制度。古籍書庫管理崗位規范是書庫管理人員的工作程序,也是提高書庫管理水平的基礎。古籍管理人員必須熟悉古籍載體的物質特征及溫、光、塵環境及消防器材的使用,更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古籍圖書出入庫應有詳盡的記錄與簽收制度。書庫的溫濕度應按時按規格記錄“統計與分析”。
2.提倡古籍托管制度及自我收藏相結合
1910年清學部在其擬定的《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中,以法規的形式要求各圖書館開展圖書寄存,并鼓勵民間藏書家將自家藏書交給圖書館托管。一些圖書館還為此制定了較為詳細的寄存規則,如國立北平圖書館的《收受寄存圖書暫行規則》和湖南省圖書館的《寄存圖書規則》等。早期公共圖書館開展“圖書寄存”的出發點,是將這些寄存圖書用來為讀者服務,以彌補館藏圖書的不足。
3.加大對基層圖書館館藏建設的資金投入
不僅要發揮政府的職能,還要發掘多種渠道來解決資金難題。根據文化部2006年頒布實施的《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古籍書庫應單獨設置,并自成一區;有獨立的恒溫恒濕中央空調系統,以保證書庫溫度控制在16至22度,濕度控制在45%至60%范圍內;設置防火、防水、防盜自動報警和氣體滅火裝置、電視監控裝置等。顯然,這些條件和標準在一些市以下基層圖書館很難達到。
4.培養古籍管理和修復的專業人才
古籍的整理、編目和修復都需要專業化的人才。古籍保護人才不僅需要專業的文獻學知識,更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老同志的傳、幫、帶。近年來,國家圖書館定期在各地舉辦全國范圍的修補培訓班,有意識地培養古籍修補專業人才[4]。結合社會廣大公眾的最大需求去開發古籍,使古籍的學術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等融入社會公眾生活中,實現古籍信息的增值性開發。這才是保證古籍維護資金持續注入的最佳途徑[5]
5.利用數字化開辟古籍保護的新途徑
對古籍的再生性保護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對古籍進行再加工,在保護古籍原本的情況下,發揮古籍的資料價值和藝術價值。主要有利用縮微技術復制古籍,影印出版及古籍數字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