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趙芳芳
摘 要:李澤厚的《美的歷程》曾一度給中國帶來新氣息,也在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本文淺談《美的歷程》一書中,歷史進程與藝術內涵的聯系和說明,并對部分章節進行解讀和評價。
關鍵詞:美的歷程;歷史;文化;藝術
歷史本身充滿戲劇性與未知數,表述起來往往引人入勝,而說起美學——一門充滿哲學性與社會性的學問,相比歷史,若能把它講解得通俗易懂,又不失學理風范,的確不是一個輕松的事情。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穿越了千年的中華歷史,對中華美的歷史展開一場全面的鳥瞰,從遠古洪荒的史前文明,走過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直到清代結束旅行,提綱挈領地對中國的美學文化進行一次巡禮。
一、淺析
中國人經常自豪地說我們有5000年的文明歷史,但是很少有人能說出這5000年歷史中的精華,或是從中體味中國文明的璀璨之處。《美的歷程》沿著歷史年代的主線,從藝術、文學等角度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概述和美學把握。回顧其中對美的贊頌和對歷史的思考,有遠古圖騰的神秘和原始歌舞中對氏族采集、漁獵、馴養農耕、戰爭生活和男女愛悅的再現以及出對天地、神靈、圖騰的敬畏;有青銅藝術的“獰厲的美”;有先秦時期偉大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理性之美;有《詩經》中的賦比興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方法;有屈原離騷的傳統且洋洋灑灑的浪漫主義;有魏晉時期“人的覺醒”;有李白杜甫的浪漫大方和沉郁頓挫;有東坡居士崇尚自然,拒絕束縛的思想;有宋元時期山水風光的“無我之境”;還有明清小說藝術氣息和現實狀況的緊密結合。
全書主線明晰,歷史清楚,就這樣完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演變過程,讓人有一種順暢和享受之感。李澤厚大師結合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推進,描述藝術和文學上的進程,有骨、有血、有肉。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寫:“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古色斑斕的青銅器,琳瑯滿目的漢代工藝品,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筆走龍蛇的近代書法,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的想象畫像”。
一顆文明的種子,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萌芽,開枝散葉,在經歷千年之后,終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
二、解讀
在書的第一章“龍飛鳳舞”中,有這樣一段:“之所以說‘龍飛鳳舞,正因為它們作為圖騰所標記、所代表的,是一種狂熱的巫術禮儀活動。后世的歌、舞、劇、畫、神話、咒語……在遠古時完全柔和在這個未分化的巫術禮儀活動的混沌統一體之中的,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誠而蠻野,熱烈而謹嚴。”這里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巫術禮儀的內涵。對自然的膜拜,對美好生活的盼望,這是現代的我們都經常會有的情感,那遠古的尚未開化的人們定然。正是他們本能地去崇尚自然、用自己的理解去供奉自然,才將那初期的混沌的文明開啟,才漸漸暈開了歌舞,劇畫,文化才漸漸蔓延。即書中所說:“圖騰歌舞分化為詩歌舞樂和神話傳說,各自取得了獨立的性格和不同的發展道路。”
“青銅饕餮”部分,是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 他們之所以美,不在于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等等,而在于以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那沉著、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的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經的血與火的野蠻時代。 因為歷史從來不是在溫情脈脈的人道牧歌聲中進展,相反,它經常要無情地踐踏著千萬具尸體而前行。 在那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秘中,沉淀了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與這種無可阻擋的巨大歷史力量相結合,才成為美。
漢代藝術的氣勢古樸,沒有細節,沒有修飾,沒有個性表達,也沒有主觀抒情。相反,突出的高度,夸張的形體姿態,手舞足蹈的大動作,是異常單純簡潔的整體形象。笨拙的不合現實的比例,卻非常合乎展示出運動、力量的夸張需要。我想,漢代藝術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種整體性的力量和氣勢,是后代藝術所難企及的。
中唐文藝不象盛唐之音那樣的雄豪剛健,光芒耀眼,卻更加的五顏六色,多彩多姿。真正展開了文藝的燦爛圖景,普遍達到了詩書畫各藝術的高度成就。 在美學理論上突出來的就是對藝術風格,韻味的追求。文藝中的韻味、意境、情趣的講究,成了美學的中心。 中唐更重視作品中的空靈、含蓄、平淡、自然的美。如同宋瓷,細潔凈潤,色調單純,趣味高雅。
這里的藝術有大師本身對民族的贊美和自豪之感的表達,也有其希望古代藝術得以保留、借鑒和傳承的精神寄托,有炎黃子孫本身對于自己所擁有的藝術杰作的驚嘆與贊美之情和對民族的無限熱愛的精神寄托。正因如此,歷史留下的這些寶貴財富,足以讓讀者感受到厚重的民族精魂,這便是美。讀者不再覺得美只是一些簡單的美好的事物拼湊在一起而形成的一時的感覺,美更應該是沉甸甸的,因為它太寬泛,可以承載太多的事物。就像在《美的歷程》里,它承載了我國古代藝術的一座又一座高峰,承載了民族歷史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承載了李澤厚大師一生的心血和學術研究,它怎能不是沉甸甸的呢? 美,是厚重的,是厚重的民族精魂。
如書中所評,李澤厚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李澤厚先生以極其細膩的感覺體驗著、感受著中國的美,并且將其用美麗的文字表達出來,對讀者,不僅教授對美的欣賞,更是一種美的熏陶。
三、結語
《美的歷程》給讀者一條找尋古老文明的通道。如果我們能夠找回古代唐宋的繪畫欣賞水平,也許現在許多丑陋的東西就不應該再是我們談論的焦點。藝術源于生活,我們應通過藝術去欣賞生活。不論從初期的藝術依附于生活,還是到后期的藝術自我獨立并未生活做注腳,我們都可以透過藝術之美了解到社會的生活。這可能是這本書帶給我們讀者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南京: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0.
[2]李澤厚.美學論集[M].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0: 160 - 161.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