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晉之際獨特的政治形勢使得早期封建君主專制下的君臣模式有所改變,其中魏晉“寵禮”所表現出的君臣和諧相處模式,在王導與晉元帝司馬睿的相處模式中有所體現。本文旨在以《世說新語·寵禮》為例,探討魏晉時期君臣和上下級之間相處模式的改變。
關鍵字:魏晉;寵禮 ;君臣相處模式
魏晉時期是中國古代一個獨特的歷史時期,以江左東晉政權為代表,可以看出君臣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變化。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等級森嚴,《韓非子》載“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三綱五常等名教觀念,為封建階級統治和等級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辯護,成為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基本理論和思想基礎。“君為臣綱”是為歷代君臣之間的相處準則。但是這樣的準則只存在于一個各方面勢力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一旦遭逢戰亂,這一種均勢被打破,道德準則怕是已無法再有其約束作用了。
魏晉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以敘述描寫魏晉士人名流言行瑣事為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大致狀況和人們的言行處事。在《世說新語》中,有一章專門寫了“寵禮”。那么寵禮是什么意思呢?《易·師》:“承天寵也”鄭注:“光耀也。”《釋名》曰:“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 由此可知寵禮是指一種禮遇尊崇,指得到君王等上級的優待,這在古代是一種難得的榮譽。漢賈誼《新書·服疑》曰:“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貴賤,是以高下異,則名號異……則禮寵異。” 寵禮可以看做是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的一種和諧的共處模式,下級感謝上級的知遇之恩。然而以寵禮所體現的君臣關系,其實質并沒有表象的和諧,在很多情況下,一方的強勢則會打破這種模式。魏晉在戰亂動蕩的社會背景下君臣和上下級之間模式有很大變化。
首先可以從各個集團對于人才的追求這一方面,來看在魏晉獨特的歷史背景下每個階層處事模式的改變。摘錄《世說新語.寵禮》中第三則:
王珣、郗超并有奇才,為大司馬所眷拔;珣為主簿,超為記室參軍。超為人多須,珣狀短小。于時荊州為之語曰:“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從此中看出魏晉時期對人才的愛護。大司馬桓溫領兵滅亡成漢,又曾三次領導北伐,權傾朝野。這樣權謀在手的人處于魏晉這樣的大背景下也只得順應歷史潮流,招攬名人奇士,不斷加強自身實力。在動蕩不堪的年代,即使是門閥士族也期許內攬賢士,外掌兵權。桓溫對王珣和郗超的態度,應該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這里的“寵禮”不僅僅是上級對下級的知遇之恩,更是上級對下級的一種需求,應該是互利的。
在桓溫和王珣、郗超的關系上,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寵禮”即使還保有原來的意思,但也因為魏晉時期特殊的歷史背景而有所改變。那么在“寵禮”的另一個方面,君臣關系方面同樣也會跟原本的有所不同。摘錄《世說新語.寵禮》中第一則:
元帝正會,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辭,中宗引之彌苦。王公曰:“使太陽與萬物同暉,臣下何以瞻仰!”
從此則摘錄中可以看出“寵禮”所表現出的君臣關系可謂是到達了一種新的高度。東晉政權因為特定的歷史形勢影響,并沒有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政,相反皇權受到門閥士族極大地威脅,這樣的情況始于東晉初期司馬睿與王導的相處模式。據《晉書·王導傳》載:“時元帝為瑯邪王,與導素相親善……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由此觀之,王導對于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貢獻頗大。時睿南下初期,江南門閥多為不附,王導獻計籠絡江南大姓“由是吳會風靡, 百姓歸心焉。自此之后, 漸相崇奉, 君臣之禮始定” 永嘉五年(311)西晉滅亡,江南的司馬睿次年稱帝,是為晉元帝。王導出任宰相,僑遷世族與原著世族共同輔佐晉元帝,東晉政權建立在南北門閥大族政治聯合基礎之上,故而“祭在司馬,政在士族” 的政權組成模式貫徹東晉始終。即使如此,東晉政權也是在王導忍讓,調和各方面的矛盾下,苦心經營起來。在其位居人臣之時,也盡心盡力輔助晉元帝,在新政的建立和維持上都有功績。時人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由此觀之晉元帝對于王導的“寵禮”看似稍過,但也不可完全當做兒戲,就以東晉的政局來說,即使君臣之禮不可廢,其相處模式也會有所改變。
封建君臣的相處模式的改變,不僅是對當時社會背景的反映,也是對君臣之間和諧關系的挑戰。在社會安定的朝代,封建等級秩序的維護會格外的森嚴,“君為臣綱”是君臣相處模式的信條,同樣也維持著君臣之間的和諧和信任,當這一種張力被打破,或是被彎曲,這一種和諧的關系就會發生改變,類似東晉而言,就會有功高震主,權傾朝野的大臣。君臣之間的和諧模式的改變,在小的方面會影響一些家族的命運,而在大的方面則會影響到整個朝代的更替,極其脆弱的君臣關系是魏晉南北朝政權更替頻繁,社會動蕩不堪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晉書·王敦轉》載“帝以劉隗為鎮北將軍,戴若思為征西將軍,悉發揚州奴為兵,外以討胡,實御敦也。” 永昌元年,爆發王敦之亂,而東晉朝廷孱弱,無以重兵抵抗,晉元帝抑郁而終。故而,臣子對于君主的忠誠與否關乎王朝的命運。
可以說較為普遍的是臣子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起兵反抗,會盡力做到與君的和諧關系,因為其一人代表著一整個世家大族的沉浮。就王導而言,“臣下何以瞻仰!”就表現了他對于君臣名分不可逾越是奉作信條的,臣子的努力也會調和君臣之間的關系,促進之間的信任,以至于王導歷經元帝,明帝,成帝三朝。王導面對寵禮時的態度,應該是值得標榜的,即使其有助君建朝之功績,也沒有辱沒臣子的義務。寵禮是君臣和諧的相處模式,也承載著臣下對君上的“敬畏”,例如前人對《詩經.湛露》的評價:“君恩愈寵,臣信愈謹,乃可免愆尤而昭忠敬,詎可恃寵而失儀乎?” 就是指王導所標榜的君臣關系。“寵禮”在歷史背景中不斷演化,但是即使有再多的因素的影響,和諧的君臣關系還是處于君臣模式的核心,也是君臣所共同追求的制衡。
參考文獻:
[1]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
[2] 劉熙 、《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
[3] 賈誼、《新書校注》、中華書局、2000
[4][5][7]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98
[6]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8]潘雁飛,“封建社會君臣和諧張力的失衡與重構《世說新語》寵禮·元帝正會考論”, 廣 西社會科學 ,2005年10期
作者簡介:王越(1993—),女,陜西寶雞人,陜西師范大學2011級歷史文化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