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相
摘 要:班級是學校最基層組織,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最直接實施者,作為一個高中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應當有自己的一套作法,使得班級管理更加科學有效。
關鍵詞:自我管理 ;干部培養;協調關系 ;加強聯系
班主任是班級的教育者、組織者、管理者、是學生的紐帶,是溝通學校和家庭、社會的橋梁。班主任對學生學習和能力培養起到重要作用。一個班級是否凝聚力強,是否是一個積極向上班集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的工作是否到位。所以班主任是對學生進行教育最直接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我從一下四個方面來談談自己對班主任班級管理一點看法。
一、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
著名教育家濃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早幾年我剛接任班主任工作時,對這方面工作不重視,單靠自己去管,從早到晚整天泡在學校里,班級效果也是不錯的,當我不在學校時,學生紀律方面就得不到保證,最后也只能天天跟著學生轉,但是又事倍功半,時間一長其效果可想而知。
對于班主任工作來說,班級里一定要制定適應自己班級的規章制度,有了它,班主任的工作才有依據,用規則來管理班級,使學生有了約束,學生的心中有所敬畏,其行為可以增強自覺性,班主任也可以減輕工作量,從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班規可以由學生制訂,要與學校的校規校紀相一致。可以在班會上讓學生討論,由班委組織學生商討后決定,師生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制訂出學生生活、學習等方面、全體同學均認可的切實可行的班規,以保證學生自我管理有章可循。從課堂紀律、自習紀律、考勤制度、值日安排等方面,讓學生參與管理。
加強了學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后,這個班各方面表現出明顯進步,學校、任課教師評價日益提高。這時班主任還可將工作中更多注意力從全班轉移到個別學生,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自然會提高了,工作量卻大大地減少了。
二、培養認真負責的班干部
在班級管理工作上,單靠加強學生自我管理教育這項措施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平時難免有突發的事件發生,個別學生也難免出現一時的松懈,而班主任不可能每時每刻蹲在這個班里進行管理。這時,班干部的作用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他們能獨立地解決班里出現的一般問題,能幫助班主任掌握班里的日常情況,能協助班主任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在班里起著先鋒模范作用,使班主任工作有的放矢。
班干部隊伍形成以后,班主任要盡最大努力幫助學生,細心指導,不是確定班干部后,就完事了,對于班級事務,要精心地做好策劃,鼓勵班干部大膽實踐,一旦工作出現小錯誤,不要動不動就批評,而要鼓舞信心,分析原因后并幫助解決,只有使用和培養相結合的方法才能進一步鍛煉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例如班會課的組織,可以讓組織委員動員大家參與其中活動中來,可以讓班干部按每周主題自行組織,給予必要的點撥,這樣會使班會舉行的有活力不受太多束縛,而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鍛練。
三、協調任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帶給人良好的情緒體驗,有利于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和創造性,從而高效率地學習和工作。在校學生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是離不開任課老師的因此協調好學生與任課老師之間的關系是提高教師教學效率的關鍵。
班主任要善于尋找機會的來聯絡師生之的感情,注重師生感情培養,經常向學生灌輸尊敬師長、尊重知識的思想,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思想,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平時在學生面前介要盡量介紹任課教師的先進事跡、閃光點,讓學生代著崇敬的心情接受科任老師。然后告訴學生所有開設的課程都要一樣對待,每逢班級活動都要主動邀請任課教師參加,;拉近師生之間距離,讓學生從內心里佩服、尊敬自己的老師,學生與各任課老師之間關系又變得和諧融洽,雙方在課堂教學上互相協調一致。帶動整個班級各個方面,從而產生了良性循環。
四、加強班主任與家長的聯系
學生的言談舉止在家中表現得最自然、真切,家長往往對自己子女的愛好、興趣、性格等等了如指掌,所以家長總能更真實地反映學生在校外的情況。這對班主任全面了解學生,解決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班主任要經常與家長取得聯系。
班主任在與家長談話時,要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教師最感頭痛的是班級后進生。他們的成績差,習慣不好,屢犯錯誤,對于后進生,我們不能用成績這一個標準來否定學生,要盡量發掘其閃光點,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有點之處,看到孩子的進步,看到未來。對孩子的缺點,需要交流,但又不能講得太多,不能夸大事實,更不能用這孩子很笨來刺激家長。在說到學生的優點時要熱情、有力度,而在說學生缺點,語氣要舒緩婉轉,這樣就會讓家長感到對他的孩子充滿信心。只有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會更主動地與老師交流,配合老師的工作。
總之,班級管理工作的涉及面相當廣泛,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情況、新現象又將會不斷出現。因此,班主任僅僅采用上面四個方面去工作還是遠遠不夠的,工作中應不斷地對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加以改進、充實、發展,才會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