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維松
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的一環,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有時也貫穿在課堂教學之中。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無疑會為課堂教學的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應了解并熟練地掌握導入的方法與技巧顯得尤為重要。
一、導入的功能
導入也叫開講,其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集中注意。對學生來說,每一課都是一個新開始,其內容也各部相同,而學生在課前卻可能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其興奮點也可能還沉浸在剛才的活動之中,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呢?關鍵在于導入,只要導入得法,就能使學生離開正從事的活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把身心轉到課堂上來。
2.激發興趣。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有趣。”巧妙的開講,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懷著一種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課的到來。
3.明確目的。目的性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根本特性之一,很多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常直接或間接地讓學生預先明確學習的目的,從而激發起內在動機,使其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
4.連接知識。人類的學習總是以一定的經驗和知識為前提,是在聯想到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因此,新課的導入總是建立在聯系舊知的基礎之上,以舊引新或溫故知新,而借此促進學生知識系統化的。
5.溝通情感。導入既是傳授知識的開始,又是溝通師生情感的過程,師生的情感會在導課中得到交流和升華。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學生的情感,牽動著學生的心弦。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必須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注意師生情感的交流,只有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學生才能暢飲知識的瓊漿,完善個性的發展。
二、導入的原則
一般地說,導入新課應遵循以下原則。
1.符合教學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課堂教學導入,一定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導語,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導語離于教學內容之外。教學伊始的導語,一定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必要而有機的部分。
2.符合教學內容本身的科學性。導語的設計要從教學內容出發,有的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是教學內容的必要補充,還有的雖然從內容上看關系不大,但它能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對于教學內容的講授和學習也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一切,都應從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出發,違背科學性的導入,盡管非常生動,非常精彩,也不足為取。
3.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內容的好壞,要通過學生的學習來體現。因而導語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照顧到學生的年齡,性格特征。不能拿大學的教學內容作為小學課堂教學導語,否則學生就無法接受。
4.從課型的需要入手。導語的設計要因課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課要注意溫故知新、架橋鋪路,講授課要注意前后照應、承上啟下,復習課要注意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不能用新授課的導語去講復習課,也不能用復習課的導語去應付新授課,否則就起不到導語應起的作用。
5.導語要短小精悍。導語的設計要短小精練,一般二三分鐘就要轉入正題,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
6.形式要多種多樣。開頭導入的方式很多,設計導語時要注意配合交叉運用。不能每一堂課都用一種模式的導語,否則就起不到激發學生的興趣,引人入勝的作用。
三、導入的基本要求
1.趣味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保證教學的趣味性就顯得尤其重要,具體來說,應做到以下幾點:1.1語言風趣。課堂幽默,生動形象應成為導入的語言特色。1.2熱情開朗。風趣的語言尚需借助一定的激情,因此,教師要善于調控自己的情感,時刻保持愉快的心境,一走進教室就要進入角色,情緒飽滿地投入到教學中去。1.3方式新穎。新異的東西總能使人感到好奇和有趣,因此,教師要根據內容和自己的特點適當變換導課的方法,做到導入方式多樣化。1.4引證生動。引證的素材要具體生動,新穎有趣;引證方式要活潑靈巧,或比喻,或類比,或舉例,因時而動,應景而發,不拘一格。
2.啟發性:堅持啟發式教學,反對注入式教學,是現代教學的指導思想,它既貫穿于教學之中,又體現在開講之時。2.1教學民主。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做到教學民主,師生平等,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讓思維之門敞開,奇思妙想分至沓來。2.2激發思維。啟發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可通過各種方式設置懸念,創設情境,巧妙設疑,現象展開等手法來達到目的,但關鍵在于怎樣制造疑問和設置問題,因為思源于疑問,有疑才有思。
3.遷移性:遷移性是指已經獲得知識,技能以至方法和態度,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學生的學習更是根植于過去的經驗和知識之上。因此,有人提出“為遷移而教”不是沒有道理的,怎樣實現知識技能的遷移呢?在導入中應做到:3.1以舊引新。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和起點,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引伸和發展。教師的導入應建立在聯系舊知識的基礎之上,找準舊知識的連結點,順利實現過渡。3.2對比開講。遷移有正負之分,影響有好壞之別。一般來說,比較相近的、類似的知識容易產生混淆,產生認知上的泛化,對于這些知識,教師要對比開講,區分其本質特征,使學生第一次感知就明確各自的差異,從而防止知識、技能間的消極影響,避免負遷移。
4.目的性:教學目的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歸宿,它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因此導入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此處是指教師要有明確的目的,而不是指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教學目的的不同,側重點不同,在各環節的時間分配和組織處理上亦應有所區別。
5.聯系生產實際性:對于與生產實際有密切關系的知識,應利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國民經濟以及生產實踐中的問題來引入新課,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是從人們的實際需要中產生的。
6.結合學生實際性:結合學生實際性就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把教學導入放在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放在有的放矢地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上。只有這樣,才能抓住重點,擊中要害,把力量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師的導入問題是學生的疑難所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結合學生實際的主要內容是:教學要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接受能力出發、年級特點出發、兒童特點出發、實際效果出發等。
7.發揮教師主導性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在整個教學導入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的地位,這從人類有了教育事業以來就是如此。因為,教師比之于學生,總是聞“道”在先,學有專“業”的,這就在客觀上形成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學生呢?顧明思義,他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這就在客觀上反映了學生在教學中所處的地位。通常情況下,學生所學的知識,要靠教師來傳授;學生存在的疑問,要靠教師來解答;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要靠教師來指點。如果教師不在課堂導入中發揮主導作用,那就等于說教師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浩如煙海的人類文化遺產面前,有師和無師是大不相同的。沒有教師的引導,固然能學到知識,但要花更多的時間,走許多彎路。有了教師的引導,不但能使學生更好地學得知識,而且能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是由被動到主動、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而學生走向主動與自覺,需要教師的培養。當然,教師課堂導入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換句話說,教師課堂導入中發揮主導作用正是為了逐步減少直至取消教師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