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殿勛 韓露 丁建領
摘 要:泡桐叢枝病是泡桐的最主要病害。選擇無病樹種、晾曬種根、幼樹藥劑防治、修剪病枝等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對于減輕病害,降低發病率有顯著的作用。
關鍵詞:泡桐;叢枝病;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90-02
泡桐在河南省分布廣泛,是生長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種之一,在林產品外貿出口中也占有相當的比例。泡桐叢枝病是泡桐的最主要病害,俗稱泡桐掃帚病,發病地區分布廣泛,一旦染病,在全株各個部位均可表現出受害癥狀。染病的幼苗、幼樹常于當年枯死,大樹感病后,常引起樹勢衰退,材積生長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死亡。
1 鹿邑縣氣候、土壤概況
鹿邑縣位于河南省東部,北緯33°43′至34°51′,東經115°25′至115°37′之間,屬于黃河沖積平原,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2.4°C,生長期年均283d,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壤有潮土、砂疆土地兩個土類,降水量年均900mm,降雨日數年均98.6d,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四季分明,無霜期年均222d,日照時數年均2 252.5h,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
2 試驗情況及結果
2.1 不同發病程度對泡桐生長的影響 泡桐叢枝病對泡桐生長有較大的影響。在苗木、幼樹期、中后期都有較大影響。以下是通過對未進行叢枝病防治的5a生蘭考泡桐生長調查,結果見表1。
從表1看出,由于泡桐叢枝病的發病級數的增加,使胸徑生長量減小,叢枝病發病程度越嚴重,胸徑生長越小。因此,對叢枝病進行綜合防治,減輕泡桐叢枝病的危害,是實現泡桐速生豐產的重要技術措施。
2.2 修剪病枝對減輕病害效果 在病枝中,類菌質體的分布較多,修剪大樹上的病枝,可以減少病原的傳播,減輕叢枝病的危害。在泡桐試驗基地,對2a生蘭考泡桐進行修病枝和不修病枝對比試驗,每年6、7、8月份分別修病枝1次,5a生時,對修病枝和不修病枝的蘭考泡桐進行調查,結果見表2。
從表2看出,通過每年進行3次修剪病枝后,叢枝病發病率只有56.4%,發病指數只有0.2106;而不修病枝的5a生蘭考泡桐叢枝病發病率高達76.98%,感病指數也達0.4033。可見修剪叢枝病枝是泡桐叢枝病綜合防治的一項重要措施。
2.3 藥物不同注射時間對泡桐苗期叢枝病的治愈效果 泡桐叢枝病由一種比病毒大的微生物--類菌原體(MLO)引起的,因而對四環素、土霉素等藥物反應很敏感。在1~2a生幼樹期間,由于髓心較大、木質部較薄,藥液便于輸送到發病部位,因此對1~2a生泡桐幼樹,用鹽酸四環素等進行注射,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藥劑配制是每片25萬單位的四環素70片加30%~38%的濃鹽酸50g加水4.25kg,這樣配得的藥液每mL含1萬單位的四環素,每株泡桐幼苗大約注射25mL左右。但防治的時期不同,其效果是不同的。一般發病初期和中期藥劑防治效果最好,而發病后期防治效果較差。據調查,一般6月上旬以前,為叢枝病發病初期,在不同時間對泡桐幼苗用鹽酸四環素進行髓心注射試驗,結果見表3。
3 防治方法
3.1 選擇優質抗病樹種 不同種類的泡桐,對叢枝病的抗病能力有一定差異,用不同種類的泡桐進行埋土育苗試驗,其發病率明顯不同,其中山明泡桐和揪葉泡桐發病率較高;白花泡桐、毛泡桐、川泡桐發病率較低。
3.2 選擇無病壯苗 不同植株間的相對抗病力大小是不同的,選擇無病或抗病能力強的泡桐樹進行育苗造林,可以減輕叢枝病的危害程度。在蘭考泡桐中進行抗病優樹的選擇,并利用優樹種根進行育苗試驗,結果證明,用一般蘭考泡桐樹培育的苗木,叢枝病發病率較高,而選用無病蘭考泡桐樹種根培育的苗木,發病率較低。
3.3 晾曬種根降低發病率 泡桐種根含水量較高,剪根后如不晾曬,直接埋根育苗,往往引起剪口腐爛,使叢枝病發病率提高。用揪葉泡桐種根進行不晾根和晾根試驗,并對苗木進行發病率調查,結果是:不晾根的苗木叢枝病發病率為14.3%,晾根6h發病為6.5%,晾根1d發病率為6.3%,晾根2d發病率是3%,晾根3d發病率是2%。以不晾根發病率最高。
3.4 幼樹藥劑防治 對1~2a生泡桐幼樹,用鹽酸四環素等進行注射,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在發病的初期和中期藥劑防治效果較好,發病后期防治效果較差
3.5 修剪病枝對減輕病害效果 在病枝中,類菌質體的分布較多,修剪大樹上的病枝,可以減少病原的傳播,減輕叢枝病的危害。
4 結論
進行泡桐叢枝病綜合防治是實現泡桐速生豐產的重要措施。通過試驗總結出選擇抗病樹種、選擇無病壯苗栽培、晾曬種根、修剪病枝、幼樹藥劑防治等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對于減輕病害,降低發病率有顯著的作用。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泡桐叢枝病是泡桐的最主要病害。選擇無病樹種、晾曬種根、幼樹藥劑防治、修剪病枝等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對于減輕病害,降低發病率有顯著的作用。
關鍵詞:泡桐;叢枝病;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90-02
泡桐在河南省分布廣泛,是生長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種之一,在林產品外貿出口中也占有相當的比例。泡桐叢枝病是泡桐的最主要病害,俗稱泡桐掃帚病,發病地區分布廣泛,一旦染病,在全株各個部位均可表現出受害癥狀。染病的幼苗、幼樹常于當年枯死,大樹感病后,常引起樹勢衰退,材積生長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死亡。
1 鹿邑縣氣候、土壤概況
鹿邑縣位于河南省東部,北緯33°43′至34°51′,東經115°25′至115°37′之間,屬于黃河沖積平原,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2.4°C,生長期年均283d,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壤有潮土、砂疆土地兩個土類,降水量年均900mm,降雨日數年均98.6d,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四季分明,無霜期年均222d,日照時數年均2 252.5h,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
2 試驗情況及結果
2.1 不同發病程度對泡桐生長的影響 泡桐叢枝病對泡桐生長有較大的影響。在苗木、幼樹期、中后期都有較大影響。以下是通過對未進行叢枝病防治的5a生蘭考泡桐生長調查,結果見表1。
從表1看出,由于泡桐叢枝病的發病級數的增加,使胸徑生長量減小,叢枝病發病程度越嚴重,胸徑生長越小。因此,對叢枝病進行綜合防治,減輕泡桐叢枝病的危害,是實現泡桐速生豐產的重要技術措施。
2.2 修剪病枝對減輕病害效果 在病枝中,類菌質體的分布較多,修剪大樹上的病枝,可以減少病原的傳播,減輕叢枝病的危害。在泡桐試驗基地,對2a生蘭考泡桐進行修病枝和不修病枝對比試驗,每年6、7、8月份分別修病枝1次,5a生時,對修病枝和不修病枝的蘭考泡桐進行調查,結果見表2。
從表2看出,通過每年進行3次修剪病枝后,叢枝病發病率只有56.4%,發病指數只有0.2106;而不修病枝的5a生蘭考泡桐叢枝病發病率高達76.98%,感病指數也達0.4033。可見修剪叢枝病枝是泡桐叢枝病綜合防治的一項重要措施。
2.3 藥物不同注射時間對泡桐苗期叢枝病的治愈效果 泡桐叢枝病由一種比病毒大的微生物--類菌原體(MLO)引起的,因而對四環素、土霉素等藥物反應很敏感。在1~2a生幼樹期間,由于髓心較大、木質部較薄,藥液便于輸送到發病部位,因此對1~2a生泡桐幼樹,用鹽酸四環素等進行注射,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藥劑配制是每片25萬單位的四環素70片加30%~38%的濃鹽酸50g加水4.25kg,這樣配得的藥液每mL含1萬單位的四環素,每株泡桐幼苗大約注射25mL左右。但防治的時期不同,其效果是不同的。一般發病初期和中期藥劑防治效果最好,而發病后期防治效果較差。據調查,一般6月上旬以前,為叢枝病發病初期,在不同時間對泡桐幼苗用鹽酸四環素進行髓心注射試驗,結果見表3。
3 防治方法
3.1 選擇優質抗病樹種 不同種類的泡桐,對叢枝病的抗病能力有一定差異,用不同種類的泡桐進行埋土育苗試驗,其發病率明顯不同,其中山明泡桐和揪葉泡桐發病率較高;白花泡桐、毛泡桐、川泡桐發病率較低。
3.2 選擇無病壯苗 不同植株間的相對抗病力大小是不同的,選擇無病或抗病能力強的泡桐樹進行育苗造林,可以減輕叢枝病的危害程度。在蘭考泡桐中進行抗病優樹的選擇,并利用優樹種根進行育苗試驗,結果證明,用一般蘭考泡桐樹培育的苗木,叢枝病發病率較高,而選用無病蘭考泡桐樹種根培育的苗木,發病率較低。
3.3 晾曬種根降低發病率 泡桐種根含水量較高,剪根后如不晾曬,直接埋根育苗,往往引起剪口腐爛,使叢枝病發病率提高。用揪葉泡桐種根進行不晾根和晾根試驗,并對苗木進行發病率調查,結果是:不晾根的苗木叢枝病發病率為14.3%,晾根6h發病為6.5%,晾根1d發病率為6.3%,晾根2d發病率是3%,晾根3d發病率是2%。以不晾根發病率最高。
3.4 幼樹藥劑防治 對1~2a生泡桐幼樹,用鹽酸四環素等進行注射,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在發病的初期和中期藥劑防治效果較好,發病后期防治效果較差
3.5 修剪病枝對減輕病害效果 在病枝中,類菌質體的分布較多,修剪大樹上的病枝,可以減少病原的傳播,減輕叢枝病的危害。
4 結論
進行泡桐叢枝病綜合防治是實現泡桐速生豐產的重要措施。通過試驗總結出選擇抗病樹種、選擇無病壯苗栽培、晾曬種根、修剪病枝、幼樹藥劑防治等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對于減輕病害,降低發病率有顯著的作用。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泡桐叢枝病是泡桐的最主要病害。選擇無病樹種、晾曬種根、幼樹藥劑防治、修剪病枝等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對于減輕病害,降低發病率有顯著的作用。
關鍵詞:泡桐;叢枝病;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90-02
泡桐在河南省分布廣泛,是生長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種之一,在林產品外貿出口中也占有相當的比例。泡桐叢枝病是泡桐的最主要病害,俗稱泡桐掃帚病,發病地區分布廣泛,一旦染病,在全株各個部位均可表現出受害癥狀。染病的幼苗、幼樹常于當年枯死,大樹感病后,常引起樹勢衰退,材積生長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死亡。
1 鹿邑縣氣候、土壤概況
鹿邑縣位于河南省東部,北緯33°43′至34°51′,東經115°25′至115°37′之間,屬于黃河沖積平原,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2.4°C,生長期年均283d,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壤有潮土、砂疆土地兩個土類,降水量年均900mm,降雨日數年均98.6d,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四季分明,無霜期年均222d,日照時數年均2 252.5h,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
2 試驗情況及結果
2.1 不同發病程度對泡桐生長的影響 泡桐叢枝病對泡桐生長有較大的影響。在苗木、幼樹期、中后期都有較大影響。以下是通過對未進行叢枝病防治的5a生蘭考泡桐生長調查,結果見表1。
從表1看出,由于泡桐叢枝病的發病級數的增加,使胸徑生長量減小,叢枝病發病程度越嚴重,胸徑生長越小。因此,對叢枝病進行綜合防治,減輕泡桐叢枝病的危害,是實現泡桐速生豐產的重要技術措施。
2.2 修剪病枝對減輕病害效果 在病枝中,類菌質體的分布較多,修剪大樹上的病枝,可以減少病原的傳播,減輕叢枝病的危害。在泡桐試驗基地,對2a生蘭考泡桐進行修病枝和不修病枝對比試驗,每年6、7、8月份分別修病枝1次,5a生時,對修病枝和不修病枝的蘭考泡桐進行調查,結果見表2。
從表2看出,通過每年進行3次修剪病枝后,叢枝病發病率只有56.4%,發病指數只有0.2106;而不修病枝的5a生蘭考泡桐叢枝病發病率高達76.98%,感病指數也達0.4033。可見修剪叢枝病枝是泡桐叢枝病綜合防治的一項重要措施。
2.3 藥物不同注射時間對泡桐苗期叢枝病的治愈效果 泡桐叢枝病由一種比病毒大的微生物--類菌原體(MLO)引起的,因而對四環素、土霉素等藥物反應很敏感。在1~2a生幼樹期間,由于髓心較大、木質部較薄,藥液便于輸送到發病部位,因此對1~2a生泡桐幼樹,用鹽酸四環素等進行注射,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藥劑配制是每片25萬單位的四環素70片加30%~38%的濃鹽酸50g加水4.25kg,這樣配得的藥液每mL含1萬單位的四環素,每株泡桐幼苗大約注射25mL左右。但防治的時期不同,其效果是不同的。一般發病初期和中期藥劑防治效果最好,而發病后期防治效果較差。據調查,一般6月上旬以前,為叢枝病發病初期,在不同時間對泡桐幼苗用鹽酸四環素進行髓心注射試驗,結果見表3。
3 防治方法
3.1 選擇優質抗病樹種 不同種類的泡桐,對叢枝病的抗病能力有一定差異,用不同種類的泡桐進行埋土育苗試驗,其發病率明顯不同,其中山明泡桐和揪葉泡桐發病率較高;白花泡桐、毛泡桐、川泡桐發病率較低。
3.2 選擇無病壯苗 不同植株間的相對抗病力大小是不同的,選擇無病或抗病能力強的泡桐樹進行育苗造林,可以減輕叢枝病的危害程度。在蘭考泡桐中進行抗病優樹的選擇,并利用優樹種根進行育苗試驗,結果證明,用一般蘭考泡桐樹培育的苗木,叢枝病發病率較高,而選用無病蘭考泡桐樹種根培育的苗木,發病率較低。
3.3 晾曬種根降低發病率 泡桐種根含水量較高,剪根后如不晾曬,直接埋根育苗,往往引起剪口腐爛,使叢枝病發病率提高。用揪葉泡桐種根進行不晾根和晾根試驗,并對苗木進行發病率調查,結果是:不晾根的苗木叢枝病發病率為14.3%,晾根6h發病為6.5%,晾根1d發病率為6.3%,晾根2d發病率是3%,晾根3d發病率是2%。以不晾根發病率最高。
3.4 幼樹藥劑防治 對1~2a生泡桐幼樹,用鹽酸四環素等進行注射,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在發病的初期和中期藥劑防治效果較好,發病后期防治效果較差
3.5 修剪病枝對減輕病害效果 在病枝中,類菌質體的分布較多,修剪大樹上的病枝,可以減少病原的傳播,減輕叢枝病的危害。
4 結論
進行泡桐叢枝病綜合防治是實現泡桐速生豐產的重要措施。通過試驗總結出選擇抗病樹種、選擇無病壯苗栽培、晾曬種根、修剪病枝、幼樹藥劑防治等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對于減輕病害,降低發病率有顯著的作用。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