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金
柳編是我國民族傳統手工業,柳編制品是沂蒙老區傳統的大宗出口創匯產品,遠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4億多美元,出口量占全國第一。臨沂柳編制品的生產主要分布在臨沭縣、莒南縣、郯城縣和河東區四個縣市區,其中臨沭縣的產值和規模最大,占臨沂市柳編制品出口額的2/5,是全國最大的柳編產業基地。
我國柳編制品以其時尚環保、設計獨特、外觀大方巧妙、無污染、無公害等優點在國際市場備受青睞,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綠色產業。隨著柳編產業的發展,由于國際、國內諸多因素的影響,制約臨沂柳編制品出口的問題凸顯出來。為使臨沂柳編制品出口健康、持續增長,不僅體現在出口額上,還要體現在效益上,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實地調查,分析了臨沂柳編制品出口產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出口的對策。
一、臨沂市柳編制品出口現狀
(一)臨沂柳編制品歷史悠久,開柳編出口創匯先河
柳編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手工業之一。1400多年前的唐朝初期,山東省臨沭縣白旄鎮柳莊村就有植柳編柳的歷史記載。明朝中期,勤勞樸實、心靈手巧的臨沭當地人就用杞柳編制成各種各樣的生產和生活用品。在當地至今還流傳著“學會柳編這一行,三到五年蓋樓房”、“闖東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編花籃”的順口溜。說明柳編不僅能解決生產生活所用,還能增加農民的收入,發家致富。 柳編制品現成為臨沂老區出口創匯的大宗商品之一。
柳編制品的主要原料是杞柳,學名:Salix purpurea,英文名:Salix integra Linn,當地又俗稱“白柳”、“簸箕柳”。柳編制品主要有洗衣筐類、花盆套類、吊籃類、果盤類、動物窩籠類、家具裝飾類等200多個系列2萬多個品種。柳條的加工主要包括包枝條加工、劈條加工、皮條加工3種;柳編編織工藝主要有盛物類編制工藝、編制組裝工藝、經緯編工藝3種;柳編編制技法主要有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邊 5種。
建國后,臨沭縣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柳編產業得到迅速發展。1973年,國家把首批柳編制品出口計劃的任務交給了有著悠久柳編歷史的臨沭縣,全年出口200套,受到國外客商的好評,填補了我國歷史上柳編制品出口的空白。1978年,臨沭縣組建了全國第一家柳編制品出口的外貿企業——臨沭縣工藝美術公司。1979年,全年實現柳編制品出口180萬人民幣,1983年,被國家輕工業部、外經貿部授予“全國出口創匯先進企業”。
(二)臨沂柳編制品生產規模較大,出口創匯多
據2010年外貿統計數字顯示,山東省全年柳編制品出口量占全國總量的4/5,臨沂市柳編制品出口又占到山東省總量的4/5。臨沂市現有柳編企業460多家,其中有自營進出口權的170多家,有100多個杞柳種植專業村,種植杞柳總面積已達30萬畝,從業人員30萬,年柳編制品工業總產值達70多億元,2013年出口出創匯41000萬美元,占全國柳編制品出口總值的1/4,開發柳編制品200多個系列2萬多個品種,產品銷往東南亞、西歐、北美等120個國家和地區。臨沂是全國最大的柳編制品生產基地。柳編已經成為解決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農民致富的綠色產業,也是臨沂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內容及重要出口創匯產業之一。柳編制品的出口在促進老區地方經濟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臨沂柳編制品嫁接文化,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莒南縣、郯城縣、臨沭縣都被稱為“中國柳編之鄉”。2009年,臨沭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柳編之都”稱號。臨沭柳編技藝被列為臨沂市、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沭縣興建中國第一個也是目前世界唯一一個“中國柳編文化藝術館”。2011年被國家工商局注冊為“臨沭柳編”中國地理標志產品。2012年,臨沭柳編文化出口上上升為國家戰略,臨沂金柳工藝品有限公司等3家柳編企業被納入國家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目錄》,享受市場開拓、海關通關、資金扶持等方面的優惠。
2013年,在第114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臨沂市共有參展柳編企業241家,參展人員1160人,展位321個。在本屆交易會上,臨沂柳編詮釋綠色、低碳、環保理念,一件件形態各異、珍奇斗艷的工藝品為臨沂柳編帶來了很大商機,累計簽訂出口合同和意向合同約35000萬美元。
(四)臨沂柳編制品實行“外商+公司+編織戶”經營模式
實行“外商+公司+編織戶” 的經營模式:首先,“外商+公司”是外貿公司根據國外不同市場、不同外商的需求,自行設計和編制樣品(有時來樣制作),到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銷,與參會客戶進行交易磋商,成功后簽訂合同。其次,“公司+編織戶(種植基地)”是公司接到訂單后,進行組織生產。 公司根據合同要求制定出編制方法、質量要求、收購價格、交貨時間,將生產任務分配給放貨員(幫助公司聯系編織戶的中間人),由放貨員聯系編織戶進行生產。再次,編織戶完成后,把柳編半成品賣給外貿公司。公司根據合同要求還要進行相應的深加工(如:染色、烤漆、加內襯布等)。最后,由外貿公司辦理出口手續,賣給國外客戶。已成為種植、加工、外貿一條龍的外向型創匯產業。
例如,以山東龍窩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生產銷售各種各樣的柳編制品,花樣繁多,品種齊全。公司坐落在臨沂市莒南板泉鎮,是臨沂柳編行業的龍頭企業,擁有柳編原料基地近兩萬畝,年均自營出口2000萬美元。公司除了幾百名職工外,主要是組織農戶按統一質量標準進行編織,現擁有的編織工人多達5000人。
二、臨沂市柳編制品出口存在問題
(一)外需持續低迷,原材料成本上漲
自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外對柳編制品的需求持續下滑,柳編制品的主要出口國是歐盟和美國,相繼又發生了債務危機,再加上人民幣的不斷升值,購買力嚴重下降。柳編制品需求彈性比較大,以上原因使外需持續低迷。柳編制品的原材料供大于求,柳條價格下降,農民的收入降低。杞柳本身就比其他作物投入、用工多,種植杞柳的優勢就喪失了,再加上種植小麥國家有補貼,直接挫傷了農民種植杞柳的熱情,很多種植戶干脆就拔了柳條種小麥,造成杞柳種植面積減少,使原材料供給出現缺口。2009年以來,原輔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截止2013年底,柳條價格達到2009年的三倍。以蒸柳為例:2009年蒸柳價格為每公斤10元,2013年蒸柳價格達到每公斤30元。居高不下的柳條價格,使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的利潤降到了最低。endprint
(二)從業人員素質低,產品創新不足
柳編制品是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手工藝品,優勢在于廉價勞動力,原材料自產自用,成本比較低。近幾年,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不斷發展,很多城市出現了“用工荒”。農民就業渠道增多,外出打工收入大幅提高,務工人員大量外流,人力工資迅速上升。尤其是年輕人多選擇進城務工,很少從事柳編行業?,F在的從業人員主要是農村的留守婦女和老人,缺少專業的培訓和學習,相當一部分企業經營者缺乏創新意識,急功近利的經營理念,缺乏長遠的人才培養規劃。臨沂市柳編行業存在的普遍現象是: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低,老齡化程度高、創新能力不足;柳編產品品種繁多,但式樣差別不大,產品科技含量低,編制工藝簡單,新產品訂單放到編織戶后,很容易被其他公司模仿,很快就會在不同企業見到同樣的產品,導致產品雷同,缺乏創新產品,競爭激烈。
(三)企業無序競爭,影響柳編行業發展
有些柳編企業,為維持企業正常運轉,競相惡意壓價,導致出口數量大幅度增長,但利潤并未同比增長。有些柳編企業為了保住或爭奪客戶,以等于或低于成本的價格成交,造成國內資源的大量流失。有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以犧牲產品質量為代價,導致國外的客戶退貨索賠,不僅給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損失,還給中國柳編制品行業帶來無形的信譽損失。還有些企業,出口柳編制品不是為了賺國外客戶錢,而是為了賺取國家的出口退稅,從而把出口價格壓得很低,把利潤轉移給國外的客戶,嚴重影響了柳編行業的健康發展。例如2000年前,柳編制品出口企業的利潤在20%-30%之間,2000年后,柳編企業數量劇增,相互之間為爭市場、爭客戶互相壓價競價,柳編制品的利潤下降到2%-3%之間。
(四)柳編企業規模小,融資困難
總體來說,臨沂市的柳編出口企業數量較多,但規模普遍較小,主要原因是行業門檻偏低,啟動資金不多,技術含量不高,很多人就盲目加入到這個行業,使出口企業數量逐漸增加,整個柳編市場不規范。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柳編出口造成很大沖擊。2008年,有出口實績的柳編出口企業只有50家,平均出口額56.28 萬美元,以后有出口實績的柳編企業不斷減少,到2012年僅有 32家有實績企業,出口額超過500萬美元的有9家,過千萬美元的僅有1家(見表 1)。
臨沂柳編出口企業大部分是家族企業,規模不大,抵押擔保品不多,經營管理不規范,抵御風險的能力差,銀行授信額度小,或以很高利息為他們提供貸款,融資比較困難,再加上政策扶持不夠,企業規模小,資金有限,無法滿足國外較大客戶的要求,有些訂單就白白流失。另外,柳編出口企業負責人大多數是當地的農民,缺乏專業的管理經驗,受文化水平限制,企業運營成本較高。
(五)品牌意識淡薄,創新產品缺少
臨沂柳編主要四個縣市區中,只有臨沭縣近幾年才注重“臨沭柳編”品牌建設,激發企業“注商標、申專利、創品牌”的積極性,并成功注冊“臨沭柳編”地理標志。其他出口企業幾乎沒有自己的品牌,大多都是貼牌生產,缺乏品牌意識。例如,出口到日本的柳編很多,在國內加工完,就直接掛上日本的品牌,包括價格也標在上面。產品的大部分利潤都在外商那里,我們只是掙到一部分加工費。包括柳編大縣臨沭大多數都是在給國外做代理。企業進行貼牌生產,簡單易行,但缺乏品牌意識,產品附加值不高。只是原材料和廉價的勞動力出口,只是充當打工者的角色,為他人做嫁衣,這是臨沂柳編沒有國際化品牌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臨沂柳編出口企業缺乏團結合作精神和大局觀念。在各種交易會上,臨沂市的柳編企業自己組織,缺乏統一協調和管理,分散而不集中。企業間缺乏橫向聯合,沒有一個共同的“臨沂市杞柳制品”品牌,很難形成價格聯盟,對出口價格的提升,與外商談判話語權的獲得等都有一定的限制。
三、臨沂市柳編制品出口發展對策
(一)增加杞柳種植面積,推動柳編產業升級
柳編是臨沂傳統大宗出口創匯產業,柳編制品帶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在解決剩余農村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國際國內因素影響,柳編制品的出口面臨困難,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并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借鑒國家對糧食種植補貼政策,對杞柳種植進行補貼,提高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增加種植面積,使原材料供給增加,促進柳編行業的發展。
在發達國家經濟下滑,消費市場低迷的背景下,柳編出口企業建立柳編研究所,加強與山東藝術類大專院校合作,增強產品研發能力,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推動臨沂柳編出口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柳編產業健康持續發展。通過舉辦“中國柳編工藝品博覽會”、“臨沂柳編技能比武大賽”等深挖柳編文化內涵,樹立柳編出口企業文化創新意識,將柳編從廉價的日常用品轉化為具有文化內涵的特色產品,擴大臨沭柳編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二)建立激勵機制,提高柳編創新能力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和前進的不竭動力。發展柳編產業,既要有熟練的編織工人,又要有精通外貿業務的專業人才,還要有技術精湛、富有創意的專職樣品設計人員。首先對編織工人進行集中地培訓,掌握編制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率。實行計件工資,進行績效考核,不拖欠工人工資,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提高工作積極性,解除后顧之憂。其次,外貿業務員和樣品設計人員對企業的發展具有核心作用,企業應該為他們提供發展的足夠空間和平臺,簽訂勞動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及違約責任。為提高樣品設計人員的創新能力,可以與藝術類院校合作,增加樣品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企業還可以讓所有員工入股,激勵員工積極性、責任感和成就感,使他們與企業融為一體。在樣品創作上,可以發揮所有職工的集體智慧,舉行每人每周一品活動,優秀者給與獎勵,這樣柳編創新力會大大提高。
(三)加強行業自律,優化柳編制品市場環境
地方政府應支持行業組織的發展,充分發揮杞柳編制出口行業協會的作用,制定行業發展技術規范,規范行業經營行為,加強行業自律。遵守外貿職業道德,加強外貿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是提高企業形象、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根本要求。中國是世界柳編制品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內企業應該加強聯合,掌握柳編制品國際市場價格制定權。臨沂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市場監管,禁止打價格戰,對不法商販和惡性競爭者進行懲罰??梢园l揮外經貿部門的職能,協調交通部門,開通柳編運輸“綠色通道”,免征或減征運輸柳編原料、半成品車輛的過路過橋費。協調金融部門對規模大、信譽高的柳編企業給與貸款優惠。為企業營造良好有序的發展環境。
(四)開拓柳編制品市場,提高經濟效益
柳編企業是外向型出口企業,不僅要注重產品的開發,還要注重市場的開發。對企業的發展要有長期規劃,把企業做大做強,由于規模經濟,企業規模越大,生產單位商品的成本越小,企業的利潤越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越強,從而使企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首先,要“走出去”,改變以往只在廣交會、華交會尋找客源的營銷方式,要到國外去進行實地考察,對國外市場進行細分,尋找潛在的更大的客戶。在國外建立分支機構或找代理,收購兼并一些小規模的柳編公司,構建國際營銷網絡品臺和銷售終端,使企業的規模迅速擴大。
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多渠道融資,除到銀行貸款外,還可以與編制戶簽訂合同,加工費定期結算;合理利用國際貿易結算方式,不僅可以減低收匯風險,還可以增加資金的時間價值,如信用證項下的打包貸款等。開辟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加大宣傳的力度,加強企業間的合作。增加柳編制品的科技投入,開發新的工具和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
(五)打造柳編企業品牌,擴大銷售渠道
品牌是人們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售后服務、文化價值的評價和信任。品牌是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資產。臨沂柳編出口企業應強化品牌意識,自主創新,善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注重產品的產異化,避免模仿雷同,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還要在質量、工藝及售后服務上下工夫。柳編行業的品牌產品除到境外注冊的同時,也要參加山東及中國出口品牌評選,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國際競爭力。柳編企業可以在在廣交會、華交會上以“中國杞柳之鄉”、“ 中國柳編之都”的名義統一參展,提高臨沂杞柳品牌知名度,增加市場份額,豐富柳編文化內涵,打造品牌效應,提升柳編產業內涵和知名度。
參考文獻:
[1]劉春剛,張久榮,邵志勤.臨沭縣柳編產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0(21).
[2]朱燕燕.山東地區傳統柳編工藝品的研究[D].濟南:山東輕工業學院,2011.
[3]王曉真,丁小然.臨沂柳編產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園林與種苗201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