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笑?鄧望寧
摘 要:1899年河南小屯村一帶的農民在翻種土地時,發現了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有科學體系的文字,是中國文字的鼻祖,在歷史上對中國書法的演變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的出土,使我們看到了殷人的書法原貌,同時,也在我國書法界產生了甲骨熱,使自然形態的甲骨文字體得以提升為一種新書體。本文將結合學者對甲骨文出土后的研究,談一談甲骨文出土對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影響。
關鍵詞:甲骨文 ;書法; 藝術
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沉睡了三千多年的甲骨文被晚清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命名后,經過發掘、著錄、考釋到臨寫,進入到書法藝術領域。二十世紀初期,在對甲骨文保護、著錄的同時,以甲骨文大家羅振玉為代表的文人學者敏銳地發現了甲骨文的藝術價值,使得甲骨文轉變成一種現代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活動。
一、甲骨文催生了甲骨文書法藝術
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王懿榮殉國,他雖然潛心研究了甲骨,卻沒有形成文獻,收藏甲骨的劉鶚受羅振玉的鼓動,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步甲骨文著錄書籍《鐵云藏龜》,擴大了甲骨資料流傳范圍,使更多的古文字學家能據以進項研究,開辟了甲骨文作為一門科學的新時代。由此,殷墟甲骨文開始為世人所知,對甲骨文的研究也從這一年開始。
隨著甲骨文的研究,在我國書法界產生了甲骨熱。一些學者以其深厚的藝術修養和書法功力,或摹寫臨寫,或集字成篇,使自然形態的甲骨文字得以提升為一種新字體。
隨著甲骨學研究的成熟,甲骨文書法藝術也進一步發展。甲骨文書法藝術產生于甲骨文發現后的第二十二個年頭,最早出現的甲骨文書法作品是1921年左右由著名學者羅振玉集甲骨文字用毛筆寫成的楹聯。即上虞羅氏貽安堂石印版《集殷墟文字楹貼》,這是第一部集甲骨文字為對聯而屬意書法專書,開甲骨文書之先導。
在羅振玉之后,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集甲骨文字為楹聯。據王季烈《集貞卜文敘》云:“我友雪公(按即羅振玉雪堂)用有商貞卜舊文,集為百聯,爽之(按即章飪)同年復益以百五十聯,合為一冊。”該敘作于辛酉(1921年)六月,刊于1927年東方學會石印本《集殷虛文字楹帖匯編》,共收400 余聯,應稱為是受羅振玉影響的產物。
《集殷虛文字楹帖匯編》的出版,對甲骨文書法的推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民間書家文人都對甲骨文書法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浙江杭州名儒、西冷印社創始人之一鶴廬丁輔之,1928年出有石印本《商卜文集聯·商卜文集詩》;廣東番禺琴齋簡經綸有《甲骨集古詩聯上編》,1937年2月商務印書館石印本;與丁、簡約同一時代者,還有汪同塵、陳邦福、王襄、董作賓等,均有甲骨文書法作品問世。1937年商務印書館《現代書畫集》,有汪氏“甲骨文琴條”集詩一首。
特別是南陽董彥堂作賓,為甲骨學一代大家,作品格式豐富多彩,1967年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的《董作賓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集》及1978年出的嚴一萍《甲骨學》下冊,印有董氏所書的甲骨文集聯集詩,他還喜好直接摹錄卜辭原片為書軸。1950年他又與汪怡合作編成《集契集》出版。甲骨文的不斷研究是甲骨文書法藝術發展的源泉。
二、甲骨文的不斷研究推動甲骨文書法藝術的發展進程
在這里主要談談“當代甲骨文書法”。“當代甲骨文書法是指從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迄今為止的甲骨文書法。在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的重大影響下,甲骨文書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
隨著現當代考古學、古文字學以及甲骨文研究成果的不斷推出,甲骨文被全方位、多層次地接受,也伴隨著大量的甲骨文書法圖錄的出版,具有代表性的如《甲骨文書法藝術大觀》(1992)、《國際甲骨文書法篆刻家大辭典》(2000)等。這些圖錄的出版,為廣大的甲骨文書法藝術的愛好者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徑通過文獻資料去了解甲骨文書法,開闊人們的視野,促進甲骨文書法藝術更廣泛地傳播。
為增強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國際影響力,1984年河南安陽首先舉行殷墟筆會、甲骨文還鄉書法展,甲骨文書法摹刻藝術作品國際大展(1994年安陽)、首屆中日甲骨文書法展(1997年南京)、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海內外甲骨文書法大展(1999年北京)、國際甲骨文書法藝術大展(2002年新加坡)也相繼推出。甲骨文書法在展覽的激活下逐步走向獨立、走向國際,而展覽的面向大眾及其引發的轟動效應,有效地刺激了人們的審美心理,為甲骨文書法的普及與提升爭得了空間。
這一時期對甲骨文書法有重要影響的代表人物是甲骨學、古文字學著名書法家劉順先生。劉順(1950-1998)安陽人,畢業于鄭州大學歷史系,安陽市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善文史詩詞歌賦#工篆刻書法,四體皆能,尤擅甲骨文書法其對文史、古文字研究特別是甲骨文字研究極具功夫,劉充分利用占有甲骨契刻文字研究的獨厚條件,一則大量臨寫龜甲獸骨文字原片,一則苦習書法技藝,其將甲骨文契刻文字與毛筆書法創作兩者的研究使用緊密結合并進行長期探索,在甲骨文字書法研究、學習和創作方面取得成就。借前人研究成果推陳出新,將大量可辨識甲骨文集字成聯、成句、詩書并茂,其創作的甲骨文書法第五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劉順先生以甲骨文書體參加的《全國第一屆中青年書法家作品邀請展》,其創作的甲骨文書法作品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此次展覽活動甲骨文書法第一次作為一種獨立書體呈現給廣大書家,此后,甲骨文書法也逐漸為更多的書法愛好者所熟知并喜愛!
三、結語
甲骨文出土,令書法界有幸再見三千年前舊跡,構成近現代書藝領地一大推陳出新的特色,許多書家學人為此已作出了出色的努力,取得了可觀的收獲。隨著時代的推移,甲骨文書法定會出現更多更完美的形式和內容,必將更好地推動和促進現代書法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愛民. 當代甲骨文書法的發展態勢[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03(03)
[2] 宋鎮豪. 甲骨文書學發展簡說[J]. 殷都學刊. 1994(04)
作者簡介:李笑笑(1996-06-23),女,籍貫:河南省周口市,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鄧望寧(1991-11-27),女, 籍貫:河南省林州市,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