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知道,文本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著我們對于作品內涵的詮釋,藝術作品的文本性是由作者所選擇的,也就是說,假借一個文本,我們想賦予這件文本另一層的含義的時候,我們會保留這件文本的基本特征,借由這件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再加上我們的想法,或者譏諷,或者烘托,或者升華的表達出我們賦予這件文本的新涵義。
以維納斯圖像的歷程為例,淺析在傳統圖像至當代圖像中的變化:
維納斯有著古希臘最完美的身段和樣貌,象征愛情與女性的美麗,被認為是女性體格美的最高象征。如果說赫拉象征高貴美麗、阿爾忒彌斯代表女性美、雅典娜體現智慧美,那么維納斯就是容貌美的化身。維納斯最初為豐收女神之一,奧林波斯教形成后,被作為愛情、性欲及美的女神。最早崇拜她的地方是塞浦路斯、庫忒拉島、小亞細亞,后來對她的崇拜傳入希臘;作為女海神,她的祭品是海豚;作為豐收女神,她的祭品是麻雀、鴿子和兔子,最寵愛的圣鳥是鴿子;作為愛情女神,她有一條神奇的寶腰帶,在古希臘女子結婚時,要把自己織成的帶子獻給她。維納斯從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我們記憶中的維納斯雕像是一個斷臂的女神,包含著古典時期各種特點,女神神態平靜,不露笑容,那半裸的姿態,使整個形象產生巨大的魅力。是古希臘到蘇的精華,也是代表希臘榮耀的標志,她充滿了詩意,是一種含蓄的、耐人尋味的、理想的美。
以法國盧浮宮維納斯為例,維納斯雕像至于出自誰手至今也是個謎題,但是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她是由公元前5世紀希臘雕塑家卡列馬霍斯所創作的。我們暫時先不去考慮這件雕塑的歷史淵源,單從欣賞藝術作品的角度來看,斷臂的維納斯或許是我們心目中最完美的維納斯,一百年來,人們對于愛神的雙臂眾說紛壇,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已認可了這尊獨一無二的“斷臂的維納斯”,似乎愛神就本應如此。那么維納斯斷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有人發現上世紀法國艦長杜蒙-居維爾的回憶錄,才解開了這個一百多年來的謎。 維納斯是希臘米洛農民伊奧爾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時掘獲的。出土時的維納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過頭,握著一只蘋果。當時法國駐米洛領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趕往伊奧爾科斯住處,表示要以高價收買此塑像,并獲得了伊奧爾科斯的應允。但由于手頭沒有足夠的現金,只好派居維爾連夜趕往君士坦丁堡報告法國大使。大使聽完匯報后立即命令秘書帶了一筆巨款隨居維爾連夜前往米洛洽購女神像,卻不知農民伊奧爾科斯此時已將神像賣給了一位希臘商人,而且已經裝船外運。居維爾當即決定以武力截奪。英國得知這一消息之后,也派艦艇趕來爭奪,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混戰中雕塑的雙臂不幸被砸斷,從此,維納斯就成了一個斷臂女神。
也許,真正的完美并不存在,歷史造就了無以彌補的缺憾,恰恰因為這種缺憾,使人們對此愈加垂青,雖然她缺少了手臂,但卻賦予了其他完美的雕塑品所展現不出來的魅力。還有就是藝術家根據史詩中描述的形象復原的維納斯雕塑,以大英博物館沒斷臂的維納斯為例,我們去對比這兩件作品的時候,是否也會感覺到斷臂后的維納斯才是完整的呢?
798工廠里面的紅色維納斯雕像,采用的是方形的不銹鋼材質,選取了維納斯的形象,但用不同的文本與素材去表現了這件作品的另一種涵義,印象中婀娜多姿的女神被塑造成了用剛硬的材料去表現的形象,更加烘托了之前作品的柔美,我們會在意識上更加肯定維納斯的婀娜多姿的唯美身形,這也是文本相似中一種烘托概念的表現形式,作者在文本性的選擇中也大膽的表現了他思維中對維納斯的理解,方格所形成的像素化的維納斯可能更加的符合現代的時代特征。
著名的廣東雕塑家李春華,在新太湖石系列中《東方維納斯》的作品,表現的是多個不同程度傷痕累累的維納斯形象,我對這些作品的第一感觀印象是強烈的控訴了戰爭對世界的破壞(值得諷刺的是維納斯的斷臂也是在戰爭中掉落),傷痕累累的維納斯完全顛覆了我們印象中女神的形象,作者采用反比的手法,結合維納斯本身在史詩中所記載的文化,更加襯托了我們這位愛神的“大愛”的理念,利用其獨特的手法與維納斯的歷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件作品的產生也恰恰說明了藝術作品中雖然存在相似的文本性,但是卻擁有著不同的涵義。
中國藝術家結合西方與東方的不同觀點所創造出來的不同的維納斯形象,其中一個是根據“千手觀音”做出的維納斯形象,結合了維納斯和千手觀音兩種文本所塑造的新形象、新概念,如果站在佛教文化的立場上去思考,我認為這件作品強調了我們所信仰的千手觀音形象所表達的普愛,在世界各個角落所散落的屬于我們的信仰,在融合兩種文本(千手觀音和維納斯)的基礎上又融合了神話和佛教所宣揚的大愛的文化理念,我認為這是典型的文本在藝術作品中所產生的作用,在文化融合的層次上更加高度的表現了不同維納斯,但是卻表現了相同的概念。其中在西方與東方相結合的維納斯作品中,有一件我個人的觀點認為是比較無厘頭的,作者將兵馬俑與維納斯的形象結合,表現出兵馬俑與維納斯相擁吻的形象,或許作者本身是想表現的兩種文化的融合,但是這種表現形式過與牽強,甚至可以說是將兩種文本強加在一起所編造出來的作品,無論從形式、內涵上來講,我認為毫無意義可言,就個人的觀點,我認為這是一件失敗的作品。
文本性與藝術作品中相似文本的攝入,取決與該時代的文化理念,不同的文化理念的產生,使得該時代的藝術作品的表現也不相同,帶有時代氣息。在不同的時代中,藝術家們在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意識,通過對主觀意識的客觀表達,創造出不同理念的新作品。藝術作品的創新,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藝術作品的獨創性和新穎性,是在作品創作中不可或缺的。當前的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人們的思維也變得越來越活躍和敏捷,這也使得藝術作品的創作更加具有開拓性。藝術家用現代的理念重新去描述新的形象,也正是現代藝術理念的新形勢。
作者簡介:朱景曦(1990-),女,吉林省德惠市人,延邊大學美術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