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澎
歷史事實證明,毛澤東放棄出國,留在國內深入研究中國這個“地盤”的情形,使他對中國國情的理解和把握超過了與他同時代的中共其他任何一位領導人。因此,只有他能夠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方面作出最大的貢獻。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因為毛澤東選擇了中國,所以中國選擇了毛澤東。
“極有價值的半年”
從十九世紀后期到二十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它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與此同時,俄國十月革命和歐亞革命浪潮的興起,也極大地改變了二十世紀世界歷史的進程。國際形勢和世界發展格局的變化極大地觸動和鼓舞了中國人民和中國的先進分子,促進了中國革命力量的成長,一些具有進步思想的中國人開始尋求改變舊的社會現狀的辦法和建立新的理想社會的途徑。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正趕上了這樣的時代。
1910年秋,已初具愛國思想的毛澤東沒有秉承父親要他學徒經商、發家致富的意愿,離開韶山,去湘鄉縣東山高小讀書。臨行前他給父親留下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在東山學校,他從同學那里借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傳》。從這本書里,他認識了令他非常欽佩的拿破侖、彼得大帝、盧梭、孟德斯鳩、華盛頓、林肯等人物。1912年7月,毛澤東寄居于長沙新安巷的湘鄉會館,開始了他在湖南圖書館的自學生活。在這里,他讀了許多反映十八、十九世紀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科學成就的著作,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亞當·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論》、孟德斯鳩的《法意》、盧梭的《名約》,等等。這些書大大地開闊了他的眼界,使他開始了解外面的世界。
后來,他在談到這段時光時還認為,這半年對他來說是“極有價值的半年”(見《西行漫記》第120頁)。
“腦子里裝滿了愉快和希望”
在毛澤東的思想朝馬克思主義方面發展的過程中,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無疑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毛澤東認為,俄國的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典范,各國人民要想求得徹底解放,“唯有步俄國和匈牙利的后塵,實行社會主義大革命”(見《湘江評論》第2號《德意志人沉痛的簽約》)。
在湖南,毛澤東與方維夏、何叔衡等人一道聯合教育界、新聞界和其他社會知名人士,發起組織了湖南俄羅斯研究會,公開宣傳十月革命,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毛澤東在俄羅斯研究會中任書記干事,主持記錄及文書事務。這個時期,他和同伴們一起開始了策劃組織青年留俄勤工儉學的工作,還派出代表赴北京與俄方代表洽談留學事宜。
1920年8月22日湖南俄羅斯研究會籌備會議召開,會議認真研究了“一、研究有得后,發行俄羅斯叢刊;二、派人赴俄實地調查;三、提倡留俄勤工儉學。”等問題。俄羅斯研究會先后介紹了十六名進步青年到上海外國語補習學校補習俄語,然后赴俄國學習,在這批進步青年中就有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國家建設做出杰出貢獻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等。
1919年底到1920年這段時期,是毛澤東一生中的一個關鍵時期。毛澤東在這段時期通過各種途徑接受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一大批中國的先進分子,尤其是通過認真研究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他的思想進一步向著馬克思主義方面發展。這個時期,毛澤東考慮的問題已經很深遠了。比如,在如何選擇中國革命的道路這一問題上,他在給蔡和森的回信中明確表示“深切贊同”蔡和森所說的走俄國人的道路的觀點。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他對組織青年留俄勤工儉學抱有極大的熱情,盡了很大的努力。正如他在和新民學會會員通信時說,對于出國留學這件事,他“腦子里裝滿了愉快和希望” 。
從青年毛澤東為“改造中國與世界”,積極參加組織赴法、赴俄勤工儉學的行動,便可看到他過人的大志和大智,看到他的寬廣心胸和眼界。當時,毛澤東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發起組織和支持的留學運動,深深地影響了全國許多地方的青年,而這些赴法、赴俄留學的青年,后來對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的進步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這段時間里,毛澤東還有過組織新民學會成員去日本、南洋留學的計劃。
“我正在尋找出路”
既然青年毛澤東有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理想,也有要到世界各處去考察的愿望,并且對出國留學這件事情抱有很大的熱情,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青年毛澤東自己為什么沒有出國呢?
實際上,毛澤東曾對自己選擇去法國留學還是去俄國留學的問題作了認真的思考和比較。他認為“俄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文明國”,中國人也應該學習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走俄國人的道路。他想自己應該選擇去俄國留學,而不是法國。毛澤東雖然決心去俄國留學,但是并不打算馬上動身。為了保證學習效果,他計劃待作好準備后再出國留學。他在談到自己的計劃時說:“預計一年或者二年,必將古今中外學術的大綱,弄個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然后組一留俄隊,赴俄勤工儉學。”(見《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第1集)毛澤東還在與《臻黎錦熙信》中談及赴俄問題時說:“同住有意往俄,我也決去,暫且自習,一年半或二年后,俄路通行既往。”“想找一俄人,學習俄語,此時尚未找到。”
至1919年3月,新民學會赴法諸友在上海等船出洋之際,毛澤東突然宣布不去法國了。羅學瓚1923年2月回國時對周士釗的說法是這樣的:當時,毛約集我們開了個會,在談了此行的重大意義和應該注意的問題后,宣布他自己這次不去留法了。當大家問他“為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辛苦經營將近一年,為什么到臨行時忽然變計”時,毛澤東表示:“我們這些人中,要有人出國,學習新思想、新知識,以貢獻祖國;也要有人留在國內,研究本國問題。我對本國問題有研究興趣,但還研究不夠,因此作出這種決定。”
從1918年秋到次年春的北京之行,青年毛澤東思想開始“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尤其是經過驅張運動及對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了解,他開始考慮如何改造中國的問題。同時也認識到自己對中國社會了解還很不夠,思想還是種種主義、學說的“大雜燴”,因而需要在國內作進一步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那時候“我對政治的興趣繼續增長,我的思想越來越激進……可是就在這時候,我的思想還是很混亂的,用我們的話來說,我正在尋找出路”。
“尋找出路”,改造中國,促使毛澤東留在了國內,以研究中國的國情,1920年3月毛澤東寫給周世釗的長信最能表達這種想法。信中寫道:“我想暫時不出國去,暫時在國內研究各種學問綱要。我覺得暫時在國內研究,有下列幾種好處:1.看譯本較原本快迅得多,可于短的時間求到較多的知識;2.世界文明分東西兩流,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內,要占個半壁的地位。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吾人似應先研究過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學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3.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微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這層功夫,如果留在出洋回來的時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關系,恐怕有些困難。不如在現在做了……”
歷史事實證明,毛澤東放棄出國,留在國內深入研究中國這個“地盤”的情形,使他對中國國情的理解和把握超過了與他同時代的中共其他任何一位領導人。因此,只有他能夠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方面作出最大的貢獻。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因為毛澤東選擇了中國,所以中國選擇了毛澤東。(據人民網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