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端
在新時期,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下,選擇一組朱德的故事,源于他作為第一代領導核心之一的共和國帥將,艱苦樸素、嚴于律己、平易近人。為官,身先士卒;為軍,與民同樂;為子,孝義恭親;為長,舐犢情深。他用他的一言一行踐行著那份樸素和執著,在這些故事中,我們讀到的更多的是他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平凡人所體現的那份真實和平凡,那份果敢和擔當,還有那份在大義面前孝義不能兩全的無奈和悲痛,他是一個血性人物,卻有著溫情善良的一面,他戎馬一生,卻也樸素一世,他的勤勞樸實、平易近人、身先士卒、軍民一家人等思想和行為無不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朱德的扁擔
這是一根不平常的扁擔,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28年4月,朱德、陳毅帶領湘南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礱市,同毛澤東帶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4軍(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地處羅霄山脈中段,是湘贛兩省的交界。周圍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嶺,地勢十分險要。
1928年11月中旬,紅軍集合在寧岡、新城、古城一帶,進行冬季訓練。由于湘贛兩省敵軍的嚴密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同國民黨統治區幾乎斷絕了一切貿易往來,根據地軍民生活十分困難,所需要的食鹽、棉花、布匹、藥材以及糧食奇缺,籌款也遇到很多困難。紅軍官兵除糧食外,每人每天5分錢的伙食費也難以為繼。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飯、南瓜湯,有時還吃野菜,嚴冬已到,戰士們仍然穿著單衣。
為了解決眼前的吃飯和儲備糧食問題,紅4軍司令部發起下山挑糧運動。這些糧食大部分從寧岡的大隴運來。大隴的糧食是礱市、古城等地集中起來存在那里的。朱德也常隨著隊伍去挑糧,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但他的兩只籮筐每次都裝得滿滿的,走起路來十分穩健利落,年青力壯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遠。戰士們從心眼里敬佩朱軍長,但又心疼他。四十開外的人了,為革命日理萬機,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么辦?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朱德沒了扁擔,心里很著急,他讓警衛員到老鄉那兒買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動手,連夜做起了扁擔。月光下,他破開竹子,熟練地削、刮、鋸,一會兒就把一面黃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擔。為防止戰士們再藏他的扁擔,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記”3個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糧的隊伍又出發了,朱德仍然走在戰士們中間,大家看見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擔,感到十分驚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幾分干勁。從此,朱德的扁擔的故事傳開了。井岡山軍民為了永遠紀念朱德這種身先士卒、艱苦奮斗的精神,專門編了一首歌贊頌他:“朱德挑谷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
一塊銀元
三千多名戰士駐扎一個村,吃飯吃菜成了一件大事。剛開始,由于地主老財造謠惑眾,加上村民對紅軍并不了解,許多人棄家躲避,來不及逃的人關門閉戶,籌集糧菜一時陷入了困境。
朱德軍長嚴明紀律,讓戰士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一天,兩名戰士到村南一戶人家,大門緊鎖,聽說已逃到外村親戚家中。只見其家門口有一個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掛著兩個黃艷艷的大南瓜,小戰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么個買呢?大個子戰士說:“把兩個南瓜割下,我寫一張紙條,錢以后送來。”說完割下南瓜,寫了一張字條“買兩個南瓜,以后付錢。紅軍”,放在架上回去了。
有一天晚飯,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飯后,詢問誰買的瓜真是好吃時,他才知道南瓜沒有付錢。他讓人叫來那二位戰士,從背包里拿出一塊銀元,語氣嚴肅地說:“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說完要二位戰士去還錢,兩位戰士原以為辦了一件好事,卻受到首長的批評,頓時面面相覷,等他們回過神來時,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長對他們耳語了一番,他倆才興沖沖地走了。
再說紅軍進村后,幫助村民打掃庭院、挑水劈柴。一位大爺病了,還派醫生為他診治……一樁樁軍愛民的好事在村里傳頌著。村民們消除了誤解,事實戳穿了地主們造謠中傷的陰謀,外逃的村民回來了,村子里家家戶戶敞開大門,爭相幫紅軍做事,有送糧送菜的,有送兒子來幫工當兵的,真是軍民魚水一家親啊。又說村南那戶種南瓜的村民叫陳亮,他攜妻帶兒回到家里,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興。只是棚上兩個南瓜不見,他心里想:家在就好,兩個南瓜算是讓賊偷了罷,也不把它當回事,在村民會上他無意說了這事,沒想到那二個戰士又狠狠挨了一頓批,可他們心里不服氣哪。
一天,陳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葉準備煮了喂豬,不經意間看見被割走的一個南瓜蒂上用紅布扎著一個小包,拿下來一看,發現里面包著一個閃閃發亮的銀元,還有一張小紙條,可她不識字,急忙拿到村里給丈夫看,只見字條寫著:“老鄉:買2個瓜送上一塊銀元。—紅軍”村里人頓時都聚攏過來,有的竊竊私語。陳亮頓時面紅耳赤,捶胸頓足,大聲說:“我好糊涂啊,原以為南瓜被賊偷了,沒想到紅軍大哥紀律嚴明,買東西付錢,一銀元可買好多南瓜呀。”說完他拉著身旁的妻子一起找朱軍長,一是把銀元還了,二是要向兩位戰士賠罪。朱德軍長激動地對他們說:“這是紅軍應該做的。銀元你留著,至于賠罪由我來吧。”
回到家里,陳亮傾其所有,把雞蛋、鴨蛋和雞鴨裝滿籮筐,上面用紅紙寫著“擁軍愛民”,一家三口人高高興興擔著慰問品走向美魁堂,聽說紅軍走的前一天,他還特地屠殺大肥豬前去慰勞。
一石激起千層浪,陳亮的“銀元故事”在村里傳遍了,擁軍愛民在福鼎在橫口成了時尚,蔚然成風。后來,一位詩人以此為題材寫了一首《南瓜蒂上長白銀》的詩還在省里獲獎,而一位畫家以此為題材的國畫也得了獎。從此,擁軍愛民的優良風尚在福鼎在橫口在永春代代相傳,永遠相傳。
伙夫式的形象
1929年2月,國民黨劉士毅部乘黑夜包圍了駐扎在項山的紅四軍軍部。此時,朱德的妻子伍若蘭要朱德先走,隨部隊突圍,自己掩護,朱德不肯扔下妻子不管,正在爭執之時,房門“嘩啦”一聲被踢開,十幾個敵兵揣著槍,氣勢洶洶沖了進來。伍若蘭迅速奪過朱德手中的槍,隨即故意對沖進來的敵兵呵斥說:“你們不在前邊打仗,跑到我屋里來干什么?”說著,回頭對站在一邊的朱德大聲命令,“老伙夫!還不出去打一桶水來給軍長洗臉!”朱德“唔”了一聲,點頭答了個“是”,抽身欲走。endprint
這時,一個瘦猴模樣的家伙用槍攔住朱德,另一個敵兵用槍口對準伍若蘭,第三個敵人旋即奪下伍若蘭手里的駁殼槍。“他是你們什么人?”敵人逼問道。“他是我和朱德的伙夫!”伍若蘭異常鎮靜地答道。敵兵見朱德滿臉胡須、身著普通士兵裝束,覺得不象當大官的樣子,也就將主意力轉向伍若蘭:“朱德睡在哪里?”此刻,朱德乘機提著一只小桶走出房門。
“他在后邊那間屋里睡覺。”敵兵為搶頭功,爭相往里邊那間屋沖去,伍若蘭扭身飛出房門,飛也似的朝村外跑去,由于她當時身懷有孕,加上一顆流彈射穿她的腳踝,不幸被敵人抓獲。
1929年2月8月,伍若蘭英勇就義,敵人還將其頭顱解送長沙示眾。伍若蘭的死是朱德終身的遺憾和隱痛。然而,如若不是不起眼的普通相貌和裝束作護身符,即使有伍若蘭的機智勇敢,朱德也難以脫身。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伙夫式的形象特征幫助他脫離了危難和火海。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朱德的樸素,平易近人,與士兵打成一片,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潛在的護身符,在危難時候大顯身手……
“我寧可飲彈身亡”
1935年初秋,一個和風輕拂的日子,這一天,朱德帶著幾個警衛和參謀人員,來到黃河上游的草地—噶曲河。他一面觀察河水,一面派人測試河水的深淺,為紅軍渡河作準備。誰也不曾料到,就在這天晚上,張國燾競然采取突然行動,下令把朱德扣押起來。
張國燾對朱德講了種種不能北上,只能折回川康的“理由”,并站在離朱德很近的地方,臉上露出一絲不易被察覺的笑意,用命令的口氣說:“第一,你必須公開譴責毛澤東,斷絕與毛澤東的一切關系;第二,你必須公開譴責中央北上的決議,與毛兒蓋會議劃清界限!”朱德鄙視地看著張國燾,強壓怒火,聽完了他這番“高論”,接著說:“你可以把我劈成兩半,但你絕對割不斷我與毛澤東的關系。中央北上的決議,我是舉手贊成的,我怎么能反對呢?”
張國燾料到朱德不會輕易就范,于是逼近朱德并發出一聲斷喝:“如果拒絕這兩項命令,就槍斃你!奉勸你三思而行,免得后悔!”看到張國燾這副嘴臉,朱德神色嚴峻。他雙眉緊鎖,怒目而視,堅定地對張國燾說:“我朱德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和我們部隊的戰士一樣,對毛澤東是有感情的,對黨中央的路線是信任的,你愿意槍斃就槍斃好了,我決不接受‘命令,也決不會有什么悔恨而言,有的只是莫大的自豪!因為你朝思暮想的是叛黨投敵,賣身求榮,而我夢寐以求的是人不可沒有傲骨!我寧可飲彈身亡,也決不做任何損害黨的事情。”
第二天,朱德用張國燾送來的供他寫反對毛澤東、反對北上聲明用的筆、紙,寫下了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擁護毛澤東!擁護黨中央!擁護北上!”
為人之所不敢為
1938年春,日軍調大量兵力向臨汾一帶大舉進攻,與由臨汾動身回太行山前線的朱德在安澤以東的古縣鎮遭遇。當時,朱德身邊有200多個警衛通訊戰士,日軍則是極富戰斗力的苫米旅團。兵力懸殊,但如果避而不打,則必然使尚未做好迎敵準備的臨汾軍民遭受重大損失。朱德沒有考慮個人的安危,堅決主張頂住這股敵人,拖延敵軍的西進。
交戰開始時,日軍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遇到了多少部隊,停下來打了一天,不敢前進一步。第二天,敵人通過偵察,得知遇到的并不是大部隊,而是朱德和跟隨他的少數警衛部隊,便以為是立功受獎的大好時機到了。
一小時后,十幾架日軍轟炸機,滿載炸彈,飛到沁縣西南面古縣鎮的上空,來了個輪番轟炸,小小的古縣,頓時變成了一片火海。日軍的指揮官們驚喜若狂,又是飲酒祝賀,又是發電報捷。正當大家為朱德的安危擔憂的時候,傳來了進攻臨汾的日軍在半路上被阻截的消息,說明朱德并沒有遇難,還在指揮作戰。
原來,山西省東南部有兩個叫古縣的地方,一個在沁縣附近,一個在安澤縣附近。日軍指揮官從地圖上一看到沁縣西南的那個古縣鎮,就急如星火地命令空軍去轟炸。敵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就在他們把那個古縣鎮炸成一片火海,歡慶勝利的時候,朱德卻在安澤縣附近的古縣坦然自若地指揮著戰斗,以極少的兵力阻擊著強大的敵軍。他充分利用公路兩旁都是山地的有利地形和敵人不熟悉當地情況的弱點,以及敵人害怕被八路軍黑夜襲擊的心理,巧妙地利用路邊山地地形,阻止敵人,與日軍激戰3天3夜,使周恩來在臨汾的工作得以順利結束,為保證廣大群眾和國民黨在臨汾、洪洞的軍政機關安全轉移羸得了時間。
這一傳奇式的戰役,充分顯示了朱德過人的膽略與超人的智慧。
“你占了警衛戰士的位置”
朱德自己一生為人民建立奇勛,身居高位,所以他在教育子女中特別強調這一點。他常說:“躺在老一輩的功勞薄上,就會變成資產階級的少爺。”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天,毛澤東、朱德及中央其他九位首長一道去看戲。朱琦和朱敏也跟著去了。當時,黨中央只有一輛汽車。戲散場后,朱琦走得快,先上了汽車。這時朱德走過來對他說:“你下來,步行回去!”回到楊家嶺時,朱德詫異地發現朱琦也在門口站著。便問:“你怎么這么快就回來了?”朱琦回答:“我是站在駕駛室外的踏板上回來的。”朱德生氣了,語氣中透著憤怒:“你占了警衛戰士的位置,那人家就只好步行回來了,是吧?你呀,你……”朱德氣得在大路的草叢里來回踱步。在稍稍平靜下來后,又耐心地對朱琦說:“你想想,警衛戰士的職責,就是要保衛首長的安全嘛。你站了人家的位置,戰士不能隨時行動,萬一路上有情況怎么辦?你妨礙了戰士們執行公務,知道嗎?”“是我錯了,爸爸!”朱琦赧顏地低下了頭。
建國前是這樣,建國后,朱德對親人在這方面的要求更嚴格了。朱德的老家有個侄孫,不太安心在農村工作,曾幾次寫信給朱德,請求朱德把他調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絕了。后來這個侄孫作為適齡青年參了軍。一次從東北回老家探親,途經北京時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對他說:“你參軍了,咱們是革命同志關系,爾后才是其他關系,你要模范遵守部隊紀律,好好學習,嚴格訓練,努力進步。”
幾年后,這個侄孫臨近復員時到北京請求朱德幫他在城里找個工作,朱德說:“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帶頭執行,不能有半點特殊。你在部隊入了黨,共產黨員更應該服從組織紀律。儀隴縣天地廣闊,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組織安排,無論干啥都要干好。”這個侄孫聽從了爺爺的教誨,愉快地回到了家鄉,當地政府安排他當了公社的放映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