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羊》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的短篇小說的代表作。這篇短篇小說具有童話寓言式的典型特點,以寓言的形式對當時社會狀況、人民生活狀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揭示了其深刻的道理,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心理歷程和創作手法。本文運用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來解讀這篇寓言式的小說,以表達作者創作的意圖。
關鍵字:黑羊;寓意;辯證關系;意圖
卡爾維諾一直以富有童真夢幻的筆觸去描繪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感受,作者向來不喜道德說教,用童話、寓言的形式,將大道理、大智慧寓于小故事中,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著人們的心靈,當然,《黑羊》這篇短小的故事中也呈現著作者一貫的創作風格,讓讀者去沉思、去回味、去思索故事中的道理或是寓意?!逗谘颉愤@部作品與以往作者的作品風格仍大致相同,但這部作品給讀者一種看事物的不同角度,從這種別致的角度去書寫,會發現作者對生活、人性、社會的不同態度。
一、寓意
這篇短篇小說主要講的是在一個以偷盜為營生的國家,由于誠實人的到來,他打破了人們井然有序的偷盜生活,促使貧富不均,社會秩序紊亂,進而導致國家機器成為富人謀取暴利的工具,誠實人不僅沒有改變這種情況,反而推波助瀾。
卡爾維諾的《黑羊》具有深刻的寓意,揭示了人的善與惡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也是美丑對照原則中的人物形象對比的體現。“黑羊”,單從字面意思,是無法看出與本文有任何聯系和意義,但從黑羊的英語意思解釋—black sheep 去看,或許我們大致了解作者要去寫什么,black sheep 表意為黑羊,實意為害群之馬。縱觀全文,我們會發現作者所指的黑羊是誠實人,是的,正如所有壞人的下場一樣,誠實人死了,人們又恢復了往日的幸福生活。誠實人作為偷竊成性的國家里,的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壞人”,誠實人到來之前,家家戶戶以偷竊為生,生活無憂,并認為偷竊是一種營生的手段,樂此不疲。誠實人來到之后,由于他的存在打破了這個國家里人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他們憤恨不解,誠實人企圖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一現狀,去改變這個國家里人民的行為,而此時的誠實人卻成為使這個國家走向更深罪惡陷阱的加速器。誠實人的做法與周圍人的偷盜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誠實人獨自一人身處罪惡之中,鮮明的美丑對比形象顯而易見。
誠實人體現了的深刻的罪惡辯證法,本來在這個偷盜盛行、道德淪喪的國家里,誠實人是善良的、道德高尚的,是無害的,他的到來可以去熏陶、改變別人的行為。但是,此時處在這種環境下的誠實人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善良的好人,他身上的好的一面由于在特殊環境下已經轉變成惡的一面,因為每個人的行為的本身都是存在著辯證的好與壞的兩方面,誠實人的身上并非只有善的好的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在外部環境的作用下或者是外部人們的理解下,他善的一面也會發生質變,成為惡的東西,從而加速了國家中污濁的程度。他僅僅以不偷竊的行為來抵御或是影響別人的行為或生活,是不足以改變的。誠實人作為一種惡的力量打破了人們平靜而單一的生活,原本人人偷竊過活,人人平等,不分貧富,沒有等級、沒有鴻溝,卻因誠實人的行為發生了改變,國家出現貧富,出現階級,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維護惡勢力的國家機器,使得原本的偷竊行為變得更為合理化、合法化,最后誠實人的死去,也意味著他所代表的善的因素、善的精神在世界上消失不見,也許誠實人自己也未曾想過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在他本人看來,他并非是害群之馬,而是國家所處的環境、社會道德的日漸淪喪導致他由善的作用成為一種推動社會沉淪的惡力量。本來是揚善棄惡的世界卻成了顛倒黑白的世界,誠實的好人也變成了助長黑勢力的惡人,美好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被轉化,成為誘導罪惡的因素。
二、意圖
運用故事表達深刻的寓意是卡爾維諾的獨特的寫作手法。無論是《兩半的子爵》還是《樹上的男爵》,還是這部充滿寓意的《黑羊》,都讓人們不禁在思索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總是將人物、情節放置于一種童話夢境中,以一種新奇、獨特的角度去描寫故事,而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也讓讀者深刻了解作者的內心感受。作者將誠實人安排在一個偷竊盛行、人人道德意識無知的環境下,凸顯了當時社會善良正義力量的微弱與渺小,作者本可以寫一群正義誠實的人去改變、影響偷竊的人,但作者卻用相反的方式和事件,用平和的語言來表現這種讓人看似不正常的場景,起到一定的反諷效果,誠實人的行為不但沒有受到人們的稱贊,反而得到的是不解與憎恨,直到誠實人死去,國家的人民都沒有絲毫的覺醒,正是這種冷漠無情的態度讓讀者們更能深刻體會到人心腐化、社會道德滑坡、善惡難辨、黑白顛倒的世界一步步侵蝕著我們。作者之所以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來寫這個事件,目的無非是想激起當時社會下人們被埋沒的正義與道德,作者用一種無害溫和的筆觸去描繪一個視不道德的行為作為正常職業的國家里的人們一種冷漠心態,這個世界早已不是那個頌揚美德的世界,已經成為惡勢力、惡風氣的地獄。作者所向往的充滿愛與正義的社會已經一去不復返,作者不再一味地抱怨不滿社會的黑暗面,轉而用一種淡漠的方式去營造一個虛幻的與之相反的世界去鞭撻現實的丑惡,以圖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以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來看,作者運用的手法,無疑是為了表現美而去寫丑,對美好的追求與向往。另外,作者運用第三人稱來敘述,作為旁觀者的角度去描述社會的丑惡現象和人與人之間的險惡關系,揭示了作者對現實的清醒和客觀的認識。
無論卡爾維諾用怎樣的筆觸、怎樣的視角去描繪故事,總能用些細微的情節啟發人們、打動人們,卡爾維諾用一種不平凡的視角觀察著社會生活,從中發現善與惡、美與丑,就如同《黑羊》中的誠實人一樣,再黑暗的世界也會有一顆星星在閃耀,再污濁的社會中也有善良人的存在,縱使黑白顛倒、世界顛覆,善惡辨別的標準依然在人們心中。
參考文獻:
[1]劉建軍:《外國文學史》,中國文聯教育出版社,2006.
[2]馬新國:《西方文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馬小漠譯:《卡爾維諾短篇小說集》,譯林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吉莉,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招遠人,1990年12月出生,現為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2013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