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有600多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數把應用創新型人才作為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用創新型創新人才應具有知識結構多樣性、應用技能性、創新創造性和良好的綜合素質。本文在分析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并在學科建設、師資培養、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就如何完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創新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一個良好的機遇。自1999年以來,全國有600多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發展應用創新型本科教育,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創新型人才成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最佳選擇。其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地方建設需要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和專門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緊緊把握“地方性”這個涵義,從地方性的角度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在注意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生適應地方不同需求,突出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應用性技術技能的提高。
一、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教育理念落后,培養模式單一。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教育的,注重對知識的傳授,把教學過程理解為知識的積累過程,對學生的評價立足于掌握知識的多少,忽視了學生潛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創新,教學方式有待改變灌輸模式;在教學效果和學生評價方面,學校停留在“一刀切”的量化評價階段,不能有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操作能力。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辦學體制,一方面造成我國高校培養的人才在整體結構上“千校一面”,另一方面則是人才的“千人一面”。 傳統的“專人型”人才培養模式逐漸暴露出它的弊端,突出表現為學生知識面較窄,在理論知識層面表現出知識結構不合理,文化素質有明顯缺陷,在實踐層面突出表現為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差,實際動手能力差、團結協作觀薄弱,不具有創新精神和意識,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
2.忽視知識的深度,缺乏實踐機會 。必修課太多,知識領域廣泛,導致學生囫圇吞棗,只能對這些課程知識有非常粗淺的了解,而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深入研究探索自己喜愛的研究方向,因此也難以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學生絕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課堂中學習書本知識,很少有機會接觸社會實際,也難以做到學以致用。
3.注重理論灌輸,忽視自主學習。絕大多數課程都是教師的一言堂,考試也是以教師講課內容為主。學生忙于記錄和背誦而閑置其聰慧的頭腦。長期的灌輸式教學導致學生明顯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會聽從而不會質疑,更不會形成開創性的觀點,很難適應企事業單位動態的工作環境。
4.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不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 在傳統教育觀的指導下,教師對教學工作的“主導”作用被放大,學生主體地位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學生早已習慣了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畢業丟筆記的學習過程和教學方式。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得不到培養,陷入理論與知識脫節的泥潭,不利于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二、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應用創新型人才既有一般人才應具有的理論知識,同時又必須有較強的理論技能,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學知識,又要熟練掌握應用技能,是一種新型的復合性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
1.應用、實踐性的能力要求 。具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包括專業技能方面的熟練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敏感性及可操作性特征,能敏感地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發現大量現有和潛在的問題,并熟練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場實際問題。
2.知識多樣化的要求。應用創新型人才不僅應具備基礎理論知識和學科專業技術知識, 還應具有較寬廣的學科專業知識體系。因為學科專業知識直接反映當前崗位的工作需求,在實際工作應用中所遇到的問題一般是綜合的、可能涉及諸多因素,如旅游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文明素質、身體素質來適應旅游服務工作,還要能用“心”去體察服務對象即時的需要,適時地提供優良合適的服務,在導游解說過程中除涉及歷史知識、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外,可能還會涉及地理 、經濟、管理、農林等學科知識,因此寬廣的學科專業知識體系也是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3.持續創新和創造的要求 。創新和創造是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才都應具備的核心特征。很多關鍵工作崗位不僅需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有極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些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應用人才,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
4.綜合素質高的要求。在素質方面,應用創新型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還要有一定的非專業素養。實際上,應用性創新人才在進行技術開發、生產管理的過程中,專業知識的運用、技能的發揮往往與個人的責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質、意志品質、身體條件等非專業方面的素養關系密切,這些非專業素養直接影響專業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質量。因此,應用創新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專業技能、輕綜合素養”、過分重視人的技術價值、工具價值,忽視人自我發展的價值,要從片面強調學生的職業素質轉變為兼重綜合素質。
三、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培養應用創新型本科人才必須打破傳統的研究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確定理論與技能的深度和廣度,整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既相對獨立又有機地結合起來,必須圍繞應用創新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和發展的目標要求,以能力培養為重點,構建相對獨立、內在統一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敏銳地反映社會需求,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1.加強教師培訓,培養教師創新意識。由于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者是大學中的教師,他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 自己的偏好和需要選擇課程、設計課程。教師往往還會為了維護 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完整性和教學習慣 ,圖省事而不愿意進行關于課程教學的自我提高和完善,因此,高校教師必須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要求、興趣和能力傾向,高等院校必須制定有力的教師進修政策,為更新和提高教學技能提供充分的條件,為教師不斷改革課程和教學方法創造必要的條件。endprint
2.提高靈活度,創新課程設置。在課程設置上,既有根據學生的共性發展要求和學科發展要求設置的通識教育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又有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及市場需要設置的專業方向課程;既有思想道德素質類課程、身體素質類課程、基本知識與能力類課程、學科與跨學科課程、文化素質類課程,又有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按學科大類人校后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選學科、選專業、選專業方向、選課程、選教師,可以自主安排學習進程,學習優秀的學生可以修讀輔修課程、雙專業、雙學位,甚至可以進行特殊培養。
3.持續推進學科建設,不斷優化創新人才培養環境。學科是大學凝聚人才,開展科學研究和培養創新人才的核心載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積極調整學科建設方向,優化結構,突出重點,弘揚特色,拓寬面向,聯合共建。打造以名師為帶頭人的教師創新團隊,在科研訓練中通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強化學科建設的同時拓寬專業口徑,其根本標志是拓寬學科基礎,建設面向一二級學科的平臺課程體系,在通識教育基礎上,“求大同,存小異,建立學科基礎(專業基礎)體系。拓寬專業口徑關鍵是加強學科基礎(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為拓寬專業口徑,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適應性,鼓勵學生在學習主修專業的同時,修讀輔修專業。
4.加強實踐教學,提高應用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 。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明確實踐教學目標。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在減少課內理論學時情況下,加強各種實踐環節的教學,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時間,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每類課程精簡的講授時間和內容,可增加到諸如作業、討論、實踐和學術科技活動等課外要求上,給予學生較多的時間去思考、去練習、去實踐,較好地完成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轉化。主動加強與社會的聯系,把科學研究、技術應用等活動與學生的培養過程緊密結合起來,將課外科技活動引入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體現出培養學生具有科技創新的意識和進行科技創新能力鍛煉的實施意見。在教學方式上倡導研究式教學,其特點是問題在前,研究探索、動態思維。以科學問題為先導,以解決問題的設想和試驗為途徑,從實驗結果一步步地推出結論,該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應用技能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江能,地方財經高校金融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時代經貿,2012,(14)
[2]吳寶貴,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性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教版),2008,(3)
[3]范躍進. 面向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塊探索[J]. 中國大學教學.2006,(9)
[4] (美) 琳達·坎貝爾等著,王成全譯.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5]王衛紅,分層分類精細化、多元化、立體化計算機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高教與經濟,2012年9月
作者簡介:劉家養,男,1973年6月生,廣西岑溪人,廣西財經學院副教授,美國特拉華大學訪問學者,西南財經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保險、風險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