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德育向生活回歸是根據當前的社會現實、教育現狀、時代發展要求而提出來的,從兒童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中心,對兒童個體進行引導和教育,完善兒童人格,在現實的基礎上超越,并最終可以過一種健康、有意義而美好的生活。它是一種具有操作性的德育范式,哲學、教育學、當代教育理論等相關科學理論都為它提供了依據和支撐。
關鍵詞:兒童德育;生活回歸;理論依據
“德育內容應來源于生活,必須更貼近社會生活的實際,更貼近未成年人思想生活的實際,更貼近我國思想道德建設的最新發展實際。”那么兒童德育也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原則”,在生活中發展、生成。
許多國家的德育研究表明,兒童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階段和基礎階段,德育必須盡早實施。兒童的道德觀念有許多是在生活當中形成的,要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德育應是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這一主張不僅符合德育的內在要求,而且中外相關理論為德育向生活回歸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一、哲學依據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在實踐中發展
實踐從某一方面也可以說成是生活,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一種認識。因此實踐和認識的關系,也體現了生活和道德的關系。道德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的初期,道德的產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用于調整人們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人們之間的生活關系。“一切已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1]。因此,道德從根本上源于生活的需要。道德不僅在生活中產生,它還在生活中發展,道德具有歷史發展性,道德觀念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2.德育目的是為了生活
人們進行德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過一種積極健康而美好的生活。道德內化于人們內心,潛移默化中指導人們的行為,減少生活的矛盾,增加對彼此的認同感,提升生活質量。
二、教育學依據
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杜威針對學校教育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兒童生活實際的現狀,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的論斷,強調了教育具有生活價值。首先,杜威認為學校教學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他認為德育“內在于社區生活和個體的足以對付工作的結構之中”[2],而且認為教師在一切學科、每一種教學方法、學校生活中的所有事件中都應看到道德可能性。其次,杜威認為德育的重要方法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道德實踐,“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訓練恰恰是人們在工作和思想的統一中跟別人發生適當的關系而得來的”[3],讓學生參與、感受、體驗、領悟生活。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
陶行知在其老師杜威的基礎上發展創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論,“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4]賦予生活教育意義。陶行知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5]
陶行知創造了“教學做合一”的方法,他認為“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6]。“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7]陶行知認為過集體生活,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是德育的有效途徑。他把道德教育與集體生活看作是水乳交融的整體,主張“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德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所必需”[8]。
三、現代德育教育理論依據
1.主體教育思想
主體教育思想是現代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即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在主體教育思想中,學生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育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協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能夠自主地確定自己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選擇、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培養學生在碰到現有的道德規范與現實道德生活沖突或面對道德困境時,具有創新道德規范的勇氣和能力。
2.人本主義思想。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人本主義教育觀。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學習動機,教育者就要使學生永遠保持這種天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創造性。他還認為最有意義的學習就是學生直接參與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主體,讓學生接觸現實生活,體驗不斷變化的環境,學會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
四、心理學依據
美國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關注兒童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建構了“道德教育的認知-發展方法”理論。他認為兒童道德因為年齡和認知的不同而具有階段性。科爾伯格還認為帶有沖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于促進個體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兒童不參與社會活動,不參與道德行為,就不可能進行道德判斷,也難以促進道德的發展。隨后,他又提出“道德兩難法”即道德兩難故事問答討論法,創設使兒童與現實生活道德沖突問題的環境,編制道德兩難故事,產生道德認知沖突,啟發兒童思考,通過討論的方式尋找正確的答案,有效促進其道德判斷能力發展。
五、社會學依據
班杜拉提出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類行為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時交互作用的。班杜拉還認為兒童通過觀察生活中他人的行為而獲得大量新的行為,還可以產生一定的道德情感。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因素對兒童道德行為的形成都起著作用,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兒童道德的形成與發展。社會學習理論對道德的認識與討論主要集中在道德判斷、道德行為和自我調控這三個方面。在班杜拉看來,這三個層面是人類對待善惡、是非等道德問題所作出的前仆后繼的持續不斷的主觀努力,在不同的層面解決不同的道德問題。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4.
[2][3]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9-30,358.
[4] 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0.
[5] 江蘇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南京曉莊師范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250.
[6] 江蘇省陶研會.陶行知文集[M].修訂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7.405
[7] 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11.
[8]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461
作者簡介:李娜,女,漢,河北省邯鄲市人,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