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
采訪嘉賓
謝青,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紐約教會醫院(New 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康復醫學科進修。WHO康復醫師培訓班第2期學員。從事康復醫學專業至今27年,以神經及骨關節康復為主,尤其擅長各種類型頸椎病的診斷及治療。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會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運動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康復醫學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康復醫師分會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上海分會理事,上海市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康復治療質量控制中心秘書,《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和《中國康復》雜志編委。
《科學生活》:現代人活動越來越少,尤其是辦公室白領,成天坐在那兒,無形中頸椎病就找上門來。您是這方面的專家,請您介紹一下頸椎病有哪些表現。
謝主任:我們先分享一個病例。病人是個中年女性,主要表現為頸部、背部的肌肉疼痛,壓痛明顯并且肌肉非常僵硬。專科的檢查——頸神經根牽拉試驗檢查結果正常,四肢肌肉的力量正常,神經反射也正常;還做了血液的檢查,血沉、抗O、類風濕因子等方面的檢查結果也正常;又做了核磁共振(MRI),檢查報告顯示頸椎間盤有突出,胸椎間盤有退行性改變,第六胸椎椎體(胸椎有12塊椎骨組成,從上到下分別為胸1~胸12)上面有一個血管瘤,但這個一般不影響病人的生活。
我們看病人的X光片,正常頸椎是弧形的,生理弧度是往前彎,這個病人由于長期低頭的緣故,頸椎變直,而且有輕度的反弓,第5、第6頸椎的椎體(頸椎有七塊椎骨組成,從上到下分別為頸1~頸7)上有明顯的骨質增生。考慮其長期低頭做事,第5、第6頸椎之間的椎間盤受力最大,椎體前緣的骨頭長期受力,出于一種自身的保護和修復,它的軟組織就會勞損、變硬、長骨刺。MRI檢查雖有頸椎間盤的退變伴突出,但沒有明顯地凸出來壓迫脊髓,也沒有明顯的頸神經根受壓的表現,它以疼痛為主,牽伸的反應是陰性的,所以最后的診斷為頸椎退行性改變性頸椎病。同時,病人還有一個胸椎病,她的胸椎間盤也出現了退變,胸椎的胸4到胸12椎體的棘突都有壓痛。
《科學生活》:如果患了頸椎疾病,到醫院的康復科就診,可以獲得哪些方面的幫助,請您借助具體的病歷談談這個問題。
謝主任:我們針對這個病人的問題進行分期治療,效果非常明顯。第一周是以消炎鎮痛為主,針對她的頸和背部疼痛,采用高頻電療法、低頻電療法及超聲波療法等進行治療。然后,再給予關節松動術的治療。一個星期后復查,患者疼痛減輕了40%。第二周仍然堅持一周5次的治療。通過10次的治療之后,患者的背痛基本消失了,頸部的疼痛減輕了50%。第三周我們開始給病人做生理曲線的矯正,頸部進行牽引治療,關節松動、肌肉功能的鍛煉,再進行中頻電療法,這樣治療到第四周時,病人的疼痛基本上消失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個病人的頸椎出現了問題呢?我們通過問診了解到,首先,因為這位患者是做服裝工作的,她有一個長期低頭工作的歷史。我們知道,長期低頭會引起頸椎弧度的改變,正常的頸椎應該是往前彎的,她頸椎變直了,甚至有些后弓。同時,她長期低頭的姿勢還會引起胸椎和肩胛部位的病變,胸椎出現了后突的現象。由于肌肉的力量不夠和神經的問題,導致了肩胛骨的不穩定,出現肩胛骨下斜、不對稱的現象。
《科學生活》:大家都有體會,就是長期低頭一定會出現頸椎的問題?那么頸椎的骨頭和肌肉是如何發生病變的呢?
謝主任:首先,正確的姿勢應該是頭部的重心放在肩膀中間,如果頭的重心朝前,就是低頭時我們頭部的支點就容易放到了頸5、頸6椎體上面,那么頸5、頸6的骨頭就容易勞損,產生骨質增生。所以我們平時的姿勢與頸椎的關系非常密切。
第二個原因,頸椎周圍有很多肌肉,包括頸前面的、側方的、后面的肌群。如果長期低頭,這些肌肉的受力就會發生改變。因為低頭時,頸部前方的肌肉處于松弛狀態,同時為了支撐頭部,這些肌肉還要用力地支撐;如果頸椎前方的肌肉力量不夠,頭就會耷拉下來。就是說,我們把頭的重量放在前面時,頸椎前方的肌肉既要松又要撐,長此以往,頸椎前的方肌肉就會出現短縮狀態的
勞損。
與此相反,頸部后面的肌肉要把頭拼命地拉住防止頭過度地前傾,同時它又要伸長,所以頸部后方的肌肉就產生了伸長性的勞損。那么,一個是短縮性的勞損,一個是伸長性的勞損,就使頸部前后方的肌肉產生了受力的不平衡。
還有,覆蓋在肌肉表面、軟組織表面的筋膜組織,它們的力量也會發生不平衡的變化。當筋膜勞損時就會出現攣縮或者伸長性的收縮,長此以往筋膜就會增厚,出現一些病理性的表現。
《科學生活》:我們知道頸部是非常靈活的,這源于它有很多小的肌肉,這些肌肉對頸椎的穩定起到什么作用,當頸椎出現問題時,頸部肌肉會受累嗎?
謝主任:我們頸部的前面,從耳朵后面到胸骨這一塊肌肉叫胸鎖乳突肌,左右兩面都有。在側方鎖骨上面的雙窩里的肌肉叫做斜角肌。在后方有斜方肌、頭夾肌、頸長肌、頸夾肌。如果肌肉處于縮短的狀態時,胸椎就會變得非常緊。
在背部的兩大肩胛區有兩大塊肌肉,叫做斜方肌。斜方肌上面始自枕骨,中間附著于脊柱棘突,一直到胸12椎體,是一條很長的肌肉,靠外止于肩胛骨這個地方,兩邊的斜方肌組成了一個菱形的肌肉。這是兩大塊表淺的肌肉。
在頸的深部還有頭半棘肌、頸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所以頸部的肌肉很厚實。當肌肉能夠撐住頭時,頸部就不容易產生損傷,有些人的肌肉太薄了,又沒有經常鍛煉,就容易產生頸部的損傷。
再來看一下頸椎,我們的頸椎由頸1到頸7共七塊頸椎骨組成,整個脊柱包括頸椎、胸椎、腰椎和骶椎。我們頸部深層的肌肉,是由很多塊小肌肉串成大塊的肌肉再到更大塊的肌肉共同構成的棘肌,它是一層一層地從小到大、從里到外排列的,這樣的結構才能保證每一段脊柱的穩定。endprint
我們把頸椎上這些小的肌肉稱之為多裂肌或穩定肌,它們的作用是把每根骨頭拉住,使其保持穩定。為什么有些人會出現頸椎滑脫、腰椎滑脫的情況呢?就是因為這些小的肌肉損傷了,拉不住骨頭了,就容易產生局部的滑脫。
《科學生活》:我們知道正常的頸椎是一個向前凸的弧形結構,那么為什么長期低頭或長期處于某種姿勢會使頸椎變直甚至后弓了呢?
謝主任:這是因為在我們頸部椎體的前面,即骨頭的內側和食道、氣管的后面這些部位還有一些小的肌肉叫頭長肌、頸長肌,它們保持著頸椎的穩定性。在第一頸椎和枕骨之間還有一些更小的肌肉叫頭前直肌、頭側直肌。別看只是一些小的肌肉,它們都是有用處的,這些小肌肉的損傷,就會引起頸椎排列的不穩定,當這些小肌肉發生勞損時,很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大家可能有過這樣的體會,坐車時遇上急剎車,身體一下子被甩出來了,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癱瘓了;或者是手會一過性麻木,然后慢慢地才能緩過勁來。像這樣的一種損傷我們稱之為揮鞭樣損傷,它會引起頸部前面的頭長肌等小肌肉產生一過性的痙攣,就是拉緊。如果只是一過性的拉緊,之后肌肉放松了、恢復了,也就沒什么了;但如果是反復的、長時間的拉緊,形成損傷以后,肌肉就會變得僵硬、產生不平衡,長此以往頸椎的弧度就會慢慢變直甚至后凸。
《科學生活》:頸椎出問題了,為什么會引起手的麻木,這其中的道理何在?為了保護頸部的肌肉,我們該做那些鍛煉呢?
謝主任:這和骨質增生,還有神經根受激惹以及頸椎的解剖有關系。在正常的狀態下,頸椎幾個方向的肌群,前后、左右、側方的肌肉要保持一個動態的平衡。如果總是保持在一個低頭的狀態,那么前面的肌肉就會變得松弛,對頭的支撐就會減弱;相反,后面的肌肉就要又延長又用勁地拉住頭,久而久之頸部的肌肉就會產生疲勞和勞損,日積月累就造成了慢性的損傷。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頸椎容易產生的問題之一就是骨質增生,前面提到的一些慢性的損傷、慢性的炎癥就容易引起骨質增生。反之,骨質增生又反過來影響到軟組織,引起疼痛,產生炎癥,而頸椎的小關節又特別容易發炎。
正常的頸椎是由一個一個的椎體連在一起,每兩個椎體之間有椎間盤,前后由前縱韌帶、后縱韌帶這些軟組織固定住;每兩個椎體之間又有小關節,小關節之間又有小的滑膜,這些滑膜能保證關節的活動性。如果這個滑膜發炎、變性了,那么這個關節就會僵硬,頸椎就不好活動了,這也是一種退變。
另外,像頸4、頸5,正常的椎體會形成一個小溝,以保持椎體的穩定。當椎體反復活動導致磨損、損傷,就會變成尖尖的形狀—骨贅,上下兩個椎體完全黏在一起;而且,這個骨贅長大了以后,因為椎間孔中有神經根穿過,當神經受到擠壓就會水腫、產生疼痛、麻木。這就是骨質增生導致疼痛、麻木、無力的原因。
為了保持這些肌肉的平衡,我們就要經常鍛煉。要強調的是鍛煉的順序應該是前曲、后伸、左右兩側,頻率不要太快,否則超過了肌肉的承受力也容易損傷肌肉。要比較緩慢地做收、拉的動作。當做低頭的動作時,前面的肌肉做的是縮短的用力,后面的肌肉做的是拉長的用力。然后回到中間位置休息一下;再做另外一個方向,讓后面的肌肉做縮短的用力,前面胸鎖乳突肌做伸長的用力。每天做這種對稱性的訓練,可以有效地保護肌肉。(待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