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與人們活動范圍的日益擴大,骨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發生率也在不斷攀高。為此,筆者采訪了上海瑞金醫院急診科於平醫生,請他講解骨折發生后病人和家屬如何實施自救、運送和護理的知識,希望通過更早地識別和治療能獲得較好的康復效果。
《科學生活》: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出現各種摔傷,特別是老人和孩子,那么如何判斷是否發生了骨折,骨折時有哪些典型的臨床表現?
於醫生:大家都知道骨折后會有劇烈的疼痛,活動時加重。這是由于骨髓和骨膜及周圍軟組織損傷、血管破裂出血,引起了皮下瘀血和腫脹。骨折后由于肢體內部支架的斷裂和疼痛,使肢體喪失部分和全部活動功能,甚至出現畸形。若根據以上特征,懷疑為骨折的,就應盡早求醫。若不影響走動,如上肢骨折可自行前往醫院。若不便走動的,比如下肢骨折、脊柱骨折等,請呼叫120尋求幫助轉運至醫院。
《科學生活》:當發生骨折時,在趕往醫院之前的這段時間里,我們自己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急救和準
備呢?
於醫生:首先應注意,無論傷口大小都不宜用未經消毒的水沖洗或外敷藥物。絕大多數傷口出血在壓迫包扎后即可止血,或盡量用比較清潔的布類包扎。如有大血管出血,加壓包扎不能控制時,可在傷口的近端結扎止血帶,但應及時記錄開始使用止血帶的時間。
骨折傷員須經妥善固定后再運往醫院,固定原則是盡量減少肢體的活動以減輕疼痛和移位的程度。若現場沒有夾板,可用紙箱硬紙板代替。這里介紹幾種骨折后常見的現場固定方法。
如果是上臂骨折,可以從肩到肘用加墊的夾板固定,腕部用窄帶吊于頸部。
當脊椎受傷時,如果傷員頸背部疼痛,而且下肢可能失去感覺,應判斷是否是脊椎骨折。輕輕觸動傷員肢體,察看有無感覺;要求病人按指示運動手指及腳趾。如果在旅途中或是郊外沒有希望獲得醫療援助,此處又很安全,要求病人靜靜躺臥。用合適的物品,例如行李或墊石支在身體左右,防止頭部或軀體擺動。
當髖部或大腿發生骨折時,可將一塊夾板放于腿部內側,另一塊更長的夾板放于傷肢外側,由胯部至足踝部,用繃繩捆扎固定。如果沒有夾板,可在兩腿之間夾上襯墊、折疊的毛毯或衣物都可以,傷肢綁扎固定于對稱的另一條腿上。
若是膝部骨折,若傷腿僵直,將夾板置于腿后,膝部加墊。如果有條件,用冰塊冷敷膝部;若傷腿彎曲,不要強行拉直,可將雙腿并攏,腿之間加墊,繃帶扎牢;若不能得到及時的醫療援助,那么應盡可能將傷腿綁直。
當小腿骨折時,從膝上部開始固定夾板,或者在雙腿間加墊、捆綁。
若是足部或踝部骨折,通常不用夾板,可抬高足部以減緩腫脹。用枕墊或折疊式毛毯包裹踝部及足。另外,如果沒出現傷口,可以不必脫鞋,以起到固定作用,但是傷員足部不能負重。
《科學生活》:您前面提到的幾種情況中,脊柱骨折相對比較復雜,如果處理不好對預后的影響比較大,那么脊柱骨折時的搬運方式和姿勢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
於醫生:是的,相對來說,脊柱骨折這種情況比較復雜,我們把它分為脊椎外傷傷員的搬運、頸椎外傷傷員的搬運以及合并截癱的傷員搬運幾種情況。
對于脊椎外傷傷員應用木板或門板搬運,方法是先使傷員兩下肢伸直,兩上肢也伸直并放于身旁。木板放在傷員一側,2人或3人扶傷員軀干,使其整體滾動移至木板上;或3人用手臂同時將傷員平托至木板上。注意不要使傷員的軀干扭轉,切忌使用摟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足的方法,同時禁用涼椅、藤椅之類的工具運送傷員。
在搬運頸椎損傷的傷員時,要有專人托扶其頭頸部,沿縱軸方向略加牽引,并使頭頸部隨軀干一同滾動?;蛴蓚麊T自己雙手托住頭部后再緩慢搬移。嚴禁隨意強行搬動頭部。傷員躺在木板上時應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其頸部的兩側加以固定。
在運送截癱傷員時,木板上應鋪上一層柔軟的褥墊,傷員衣物里的堅硬物件應及時取出以防壓傷。禁用熱水袋或鹽水瓶等進行保暖以免發生燙傷。
《科學生活》:俗話說:“傷筋動骨100天”,可見骨折后的恢復是個比較長的過程,而骨折后的營養攝入對病情的恢復尤為重要,請您介紹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於醫生:其實,骨折后的康復是“3分治療,7分鍛煉”。無論是手術療法還是石膏固定等療法,日后的日常飲食和鍛煉都非常重要。骨折的病人由于疼痛,臥床不活動,消化功能不好,可引起身體代謝的變化,最明顯的是蛋白質的負平衡——即蛋白質的消耗大于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外傷所致的失血也會導致體內營養的流失。骨骼的愈合、軟組織的修復,都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供應,如果飲食調節不好,營養跟不上,不僅影響病人對骨折、軟組織損傷的耐受力,而且還會影響骨骼和傷口的愈合及病體的康復。
骨折早期患者活動較少,常常會有大便秘結,臥床病人更為多見,所以要多吃含纖維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進排泄的食物,必要時服用通便藥物,如麻仁丸等。臥床的病人容易發生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所以要多飲水以利排尿。
攝入足量維生素,含維生素的飲食,有利于創傷愈合和康復。除上述食物外,患者還可攝入一些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以促進傷口的愈合,如富含膠原的豬皮或豬蹄類食物。
《科學生活》:骨折后身體需要長時間的恢復,這期間需要家人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幫助,那么在家庭護理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於醫生:骨折后的家庭護理不容忽視。骨折病人大多活動不便或需要長期臥床,生活上需要照顧,對身體的恢復比較焦慮,因此需要家人耐心、細致、周到的護理。經常同病人談談,多加安慰,使其感到家庭的溫暖、親切,增強康復的信心。
石膏固定的病人,應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床單需要平整無皺折。截癱的病人應每2小時翻身一次,并用50%的酒精或滑石粉按摩受壓部位,以預防褥瘡的發生。臥床的病人大小便需在床上用便盆來接,使用便盆時,用枕頭墊高上身。如果需長期臥床可將床邊開洞口,大便時便盆放在洞孔下,臀部下方墊一塊小油布或塑料布,自洞口上緣下垂于便盆,保持洞口及其周圍清潔。另外,注意保持傷肢的功能位置,床上應備支被架,防止局部受壓。在家庭護理中,每日檢查夾板或石膏固定的松緊度,以病人傷肢末梢皮膚色澤正常、溫暖、無麻木感為佳。
《科學生活》:在骨折恢復的過程中,病人應該于何時開始康復訓練,又適合做哪些康復訓練,這種鍛煉是不是應該循序漸進,如果過于激進是否會欲速不達?
於醫生:骨折病人如果長期臥床休息或缺乏活動,不但會延遲骨折的愈合,傷肢被固定的關節還可能發生粘連強直,甚至健肢也可能發生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無力等情況。所以在骨折部位得到應有的固定后,應盡早進行功能鍛煉。不同部位、不同情況的骨折,采用的固定方法和固定時間不同,鍛煉的方法和時間也不同。但功能鍛煉的總原則相同,在全身情況允許時,骨折幾天后即可開始鍛煉。
鍛煉從未受傷、未固定的部位開始,隨著骨骼逐漸愈合,在不影響愈合的前提下,逐步過渡到傷肢和骨折部位,循序漸進。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促進骨骼愈合。所以,被固定的肢體,均要作適當的肌肉收縮和放松鍛煉。對于沒有固定的關節,應及時鼓勵病人作主動的功能鍛煉,當骨折端已達臨床愈合就逐漸加強負重鍛煉。
《科學生活》:您前面對骨折后的急救和恢復情況做了詳實的講解,非常實用。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有效地預防骨折的發生,使其防患于未然,請您給讀者朋友們一些建議。
於醫生:其實,在眾多的骨折病例中有一部分骨折是可以避免發生的,這需要每個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以安全第一,時刻注意。兒童走路不穩,容易摔倒,尤其不能到高處玩耍,要教育和看好兒童,避免摔傷。少年玩耍較多,好奇心強,家長及老師要做好教育工作,不要爬墻上樹。中青年在工作及騎車時要精力集中,事事、處處要注意安全。老年人手腳活動不便,雪雨天及夜晚盡量不外出;外出時要有人攙扶或持拐杖,夜晚外出要有照明工具;上街最好不騎自行車,不要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如果大家心中都能做到警鐘長鳴,那么必然會減少骨折的發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