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初晴
采訪嘉賓
蔡駿,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中西醫結合外科主任醫師,上海康復醫學會第一屆營養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美國UIC大學醫療中心國際高級訪問學者。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甲狀腺疾病、消化道腫瘤、糖尿病、高血脂癥、脂肪肝、圍手術期的營養治療以及亞健康人群的營養調治。
專家門診時間:周二 下午 龍華醫院總院
周三 上午 龍華醫院浦東分院
《科學生活》:又到立夏時分,這個月上海漸漸有些熱了,人在白天也有些昏昏欲睡了。這個節氣該如何保養我們的身體,又有怎樣的養生要點呢?
蔡駿主任:中醫五行理論將一年分為五季,其中立夏到小暑為夏,小暑到立秋為長夏,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夏季多指長夏,與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夏意義有所不同。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講,夏在五行中屬火,對應的臟腑是心,故夏應以養心為主,進一步說應該以養心陽為主。《黃帝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夏是自然界陽氣最盛的季節,一般到夏至,陽光日照時間最長,而后日照時間漸漸縮短。中醫對陽氣的理解非常形象化,主要以日照時間為根據,夏晝長夜短,天氣炎熱,熱氣蒸騰,萬物都開花結果了,雨水也會較為豐富。“天人合一”是中醫基本理論之一,講究順應自然而不是相違背,在夏的氣候環境的影響下,若是無法較早入眠,晚些睡覺也是可以的,早上可以依據天氣的變化適當早些起床,適當延長戶外活動時間,對身體尤其是心血管系統大有益處,使人的身心符合陽氣旺盛狀態,即是“春夏養陽”的道理。
《科學生活》:中醫所說的心和我們常說的心臟有沒有概念上的區別?
蔡駿主任:中醫學中的臟腑與西醫解剖學中的組織器官雖有著很大的區別,但也有一定的共同點。在中醫看來,心的機能為“主血脈”,這等同于我們現在常說的心臟及血管的循環系統的生理功能,也就是“泵”的功能,譬如:故中醫認為心陽不足時,血脈得不到很好的推動,也就是血液循環功能較差的狀態,這是中西醫對“心”定義的相同點。中醫與西醫對心的認識的區別在于中醫認為心“主神志”,心的氣血充盛,神志活動才能正常,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應迅速,才能與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這等同于西醫解剖學中的大腦等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
《科學生活》:老人常說“春季養心”,夏季養心有哪些要點?麻煩蔡醫生具體說一說養心的方式、方法。
蔡駿主任:夏季養心,具體應該有四大方面。1.調暢情志。夏季屬熱,暑熱引動心火,使人煩燥上火,心態不穩,尤其更年期婦女、老年人和兒童,對暑熱的適應性較差,在精神上波動比較大,體現更為突出。人們往往只顧夏季養陽卻忘了養心陰,我認為夏季也要養心陰來使心陽不要過度,故夏季更要注意情智的調暢,保持積極向上、振作樂觀的心態。2.規律作息。可以晚些睡覺,早些起床。中午適當增加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的午休時間,用來補充上午的能量消耗,以更好地投入下午的緊張工作和學習。3.調節飲食。夏季為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心氣旺盛,出汗較多。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汗屬陰,也就是說出汗太多容易傷陰耗氣;從西醫角度來講也就是水和電解質喪失較多。因此,慎食辛熱食品,否則易犯火上澆油的錯誤,飲食宜吃清淡之物。4.增加運動。很多人認為養心就是靜著不動,這是錯誤的。運動與心臟健康是相互依存的,既對立又統一,關鍵要把握度。適當的運動可以使人體氣血通暢,也就是加快血液循環,血液流暢對補充心氣有益,起到補心的作用。
《科學生活》:蔡醫生,立夏以后,晝長夜短,晚間睡眠不足,容易入睡困難,這和立夏節氣有關嗎?該如何調整呢?
蔡駿主任:中國節氣基本與日照有關,立夏以后,晝長夜短。光照時長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物鐘,導致我們晚間入睡較難。我們人體本身會有調節作用,也就是說健康的人體會更快適應晝長夜短的變化,相對而言,身體虛弱的人可能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適應。當然,有一些方法可以起到較好的幫助。
睡眠不好,在中醫里被稱為心腎不交。中醫認為人在體育活動等情況下心火一定會旺,這樣做事才有效率,那么鎮定下來的時就要靠腎水來平覆。但身體并不是所有時間內兩者都會有相交,只有在睡眠時間里心腎相交,此時兩者平衡。反之,心腎不交,就是下邊腎水寒,上邊心火旺,突出的癥狀是睡眠不好,晚上睡眠不安定或難以入睡。
如要調整睡眠,首先要建立規律的作息制度,從事適當的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其次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晚餐不宜過飽,忌濃茶、咖啡及吸煙。睡前避免進行緊張和興奮的活動,養成定時就寢的習慣。另外,中醫提倡睡好子午覺,子覺指的是晚上的睡眠,午覺指中午的睡眠。夏季子覺,我們提倡適當晚睡,但不提倡熬夜,盡量在11點之前入睡。若是子覺不足,中午可適當休息補充睡眠。值得注意的是子覺與午覺有極大的差別,子覺睡眠需要放松身心,做到整夜不醒最佳,午覺則不需要特別更衣而臥,沙發、凳子上皆可,也不要睡超過2小時,否則過長的午覺會打亂人體生物鐘,影響子覺。
夏季會使得原本有睡眠障礙的人病情加劇,對于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影響正常工作、生活和學習者,建議進行藥物治療。這是疾病的范疇,切不可單靠養生來緩解。
《科學生活》:補腎補血我們大多知曉,可提到補心卻有些迷茫,初夏季養心護心的食譜有哪些?老人常說“心靜自然涼”,心靜的“靜”具體指的是哪一方面?
蔡駿主任:上海立夏當日的傳統習俗,兒童要吃雞蛋。雞蛋可以補充蛋白質、鐵等物質可以補血養心。一些平時我們所說的補血的東西,實際上也有補心血的作用。還有傳統的“綠豆湯”,清熱解毒,可以去心火,能彌補出汗時的營養損失,及時補充缺失的營養。
夏天容易耗傷津液,故要益氣養陰。可適當補充一些養陰的食品,如西洋參、麥冬、菊花、決明子、枸杞等來養陰補氣。如生脈飲對陰虛體質的人有益氣養陰生津之功效。endprint
另外,可吃一些酸味食品,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山楂等。中醫認為“酸甘化陰”,也就是說酸味、甜味食品大多養陰,此外夏季多吃酸味食物可以固護當令與下季主值的臟腑。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夏季對心的影響較大,自然界中陽氣不斷上行,很多人可能會心火過旺,表現為發熱、煩躁、失眠等,可見夏日應注意養心調身,避免郁而生火,保持心境平和,心靜自生涼。當然也不要一味夸大了“心靜自然涼”的作用,適當的納涼消暑也是有必要的。
《科學生活》:年輕人活動量大,容易出汗,“汗”為心之液,是否有害處?如何調整、補充?
蔡駿主任:中醫認為心在液為汗,心精、心血為汗液化生之源。心血充盈,津液充足,汗化有源,外潤皮膚,內排廢水;汗出過多,津液大傷,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可見心慌、心悸等癥。津液在中醫而言是歸于心陰,夏天出汗也就是身體中的陰液喪失,從這個角度看,身體內的陰陽平衡非常重要。大量的出汗會導致陰陽的失衡,要及時補充水分。可在一天中最熱的時段午休片刻,避免暴露在陽光當中。
補充津液要從水分和電解質兩者入手。夏天要增加水分攝入,不要等口干后再飲水。補水的同時不補充電解質,會導致水中毒。對于一些老人、腎功能差以及高血壓患者,補充電解質時要注意多補鉀離子少補鈉
離子。
《科學生活》:西洋參是夏季常見的補益沖飲,因為其涼血補氣,就連《紅樓夢》中也有提及,它是不是對心臟也有好處?我們該怎么吃?
蔡駿主任:西洋參因為含有西洋參皂甙,對心臟有好處,可以增加心臟的收縮力,有強心作用。《本草從新》云:“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醫學衷中參西錄》云:“能補助氣分,兼能補益血分,為其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也就是說從中醫性味上講,性甘、微苦,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西洋參可補心氣,養心陰。治療氣陰兩虛之心悸心痛,失眠多夢。
偶爾服用西洋參,不建議一次大量進食。氣陰兩虛的人,特別適合夏季服用,若是堅持每天吃,建議控制量在3~6克。
服用方法以蒸、煮后服用湯水為最佳,這不但有一個稀釋作用,避免過多攝入,而且還可以補充水分。由于西洋參價格較高,為了避免浪費,現在市面上也有賣西洋參粉、含片、膠囊,工作節奏快的人群也可以選擇。但要注意西洋參粉、含片、膠囊服用同樣不要過量,還要適當補充水分。
西洋參與養陰的食材,如楓斗,一起泡水服用,可以增加養陰的作用。西洋參代茶飲,也可加適量菊花、決明子、枸杞,起到補氣養陰、潤肺生津、清肝明目之功效。
西洋參最好不要泡酒,西洋參是養陰的,酒是促進血液循環的,也就是養陽的,兩者一起服用將會抵消西洋參養陰的效果,故不建議西洋參泡酒。
《科學生活》:紅色入心,吃哪些紅色食品最好呢?夏季食味苦,苦味食物是否補心?又怎么吃比較得當?
蔡駿主任:紅色在五行中屬火,從陰陽上講屬陽。故中醫認為紅色食物進入人體后可入心、入血,可補充心陽,大多具有益氣補血和促進血液、淋巴液生成的作用。紅色食物包括胡蘿卜、紅辣椒、番茄、西瓜、山楂、紅棗、草莓、紅蘋果、紅豆、紅棗、花生、紅薯等,進補又如紅花、熟地、人參等。比如辣椒,可以增加心肌的收縮力、促進血液循環,具有一定活血化瘀的作用。
從西醫而言,紅色食物一般具有極強的抗氧化性,它們富含番茄紅素、丹寧酸等,可以保護細胞,具有抗炎作用。此外,紅色食物還能為人體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許多無機鹽、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能大大增強人的心臟和氣血功能。比如我們常說的紅肉,其蛋白質、微量元素、維生素含量較高。因此,經常食用一些紅色食品,特別是紅色果蔬,對增強心腦血管活力與機體免疫力頗有益處。
夏季養生并不一定光做“加法”,偶爾也要做“減法”。心火旺盛的人吃些苦味食物,能祛暑除熱,又可清心安神、清肺,幫助多個器官進行調整,但苦味食物大多只能去除心火,起不到補心陰的作用。中醫自古有“吃苦度夏”之說,吃些苦味食物可入心經而降泄心火,心火去而神自安,對延年益壽都大有益處。但脾胃虛寒的人群不適宜多吃,攝入過度會引起腹瀉、腹痛。
值得注意的是,味苦食物并不一定是口感上的苦味食物,中醫講的“苦”是一種性味。有時候過度的苦味會影響食物的食用,那么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淡化苦味。雖然苦味減淡,但性味并未減弱,不要因為不苦而過多食用,以免影響脾胃功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