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方
葉放如古人之優雅,與園林相惜而生,他懂得園林之微妙,用園林穿越古今。也許正是這位園林藝術大師用他的夢想締造者不一樣的中國園林。
詩畫設計,設計詩話,其實一點不繞,簡單來說,就是以詩畫般的狀態,做出如詩如畫的形態,那何用詩畫的狀態完成詩畫的形態呢?在中國文化中看來,沒有食物只是沒有生命,沒有衣服,就是做人的尊嚴都沒有了。那么何以稱之為人呢?顯然,在中國的倫理中,衣比食更重要,尊嚴比生命更重要,所以衣是第一要表現的內容。服裝也會跟著時令走,跟著四季走,四個季節穿不同的衣服,每個月,都有月令的服裝,所謂月令服裝,就是每個月都有月神,是某種花夢,而這種花夢代表這個月的月神,就是按照不同的月份,不同的紋樣所呈現的月份的服裝。后來每個月按照節氣來區分服裝的紋樣。后來就開始每個禮拜都有不同的紋樣,不同的顏色。這不是一個對于服裝美的追求,他更是對詩情畫意的表達。所以這顯然不是一個產業概念,他是有詩情畫意的狀態來表情詩情畫意的形態。
服裝就是他的一首詩,一幅畫。在他們的心目中,這樣的服裝,其實表現的不只是一個美的形式,更是境界的追求。“很多人都去看過香奈兒的展——文化香奈兒。在這個大展中,有一件禮服,紅色的,全是亮片,亮片的圖樣是用中國的傳統圖樣,據說這背后有一段故事。香奈兒曾經收藏了一個中國明朝的漆雕屏風,這個屏風上的圖案,就是當時的文人心目中的仙山瓊閣,蓬萊、桃源。也就是說,當時的文人士大夫用屏風上的圖案,表達了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而在晚明清初的時候,是中國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代。十八、十九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中國熱的前奏,就是來自中國的瓷器,家具,服裝,等等諸如此類。高潮是擁有中國園林,中國園林不是全部,是園林的一部分。為什么會變成一個中國園林,從一個器物變化一個空間。”
全世界的設計師都懂得借鑒,海邊的房子,山上的房子,都是貴的。借海,借山。還有比如說古樹,古堡,借歷史,比如說名人,借人文。但這都是實借。中國人講究虛借,何為虛借,清風、明月,鳥語花香,以心來觀看,心來關照,所以爽借清風明借月,清風明月都是詩情畫意的主要構成。動觀流水靜觀山,又是手法,又是觀念,這個動,這個靜,可以是一種行為狀態,更多的是一種中國人的時空觀念。這恰恰是借周遭的環境一種巧妙比喻。
園林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構成,園林的載體,構建了人本和人群生活的基本狀態。什么才是我們表達玄覽之道和因借之法的主要元素呢?色,味,聲,光。顏色,味道,聲音,光線。中國有一些臆造的動物,比如說龍,龍住哪里,住海里。鳳凰呢?鳳凰飛。所以住梧引鳳,把梧桐比喻吸引人才的一個空間,一個居所。
中國園林用碧綠的梧桐樹來象征對人才的吸引,這非常符合中國人哲學審美觀念的。這就是詩意的描述。色,色是如此去表達中國人心目中的詩情畫意。味,味道。有花香,有果香,有草香,有味香。聲,聲音,風雨雷電,風雨雷電的聲音,其實在我們的情境的表達中,非常常見。我們都知道,廣東人有雨打芭蕉,把雨聲變成非常重要的情景構成的元素。光,光聽起來就是光線,日光,月光。在蘇州有一個建筑在水邊,叫顏光閣(音),它在水邊,照射在水面上反射的所有波光,那份迷離和斑斕,恰恰是主人想表達的詩情畫意。與自然齊光,與日月同輝的胸懷。
在江南的很多建筑中,黑瓦白墻,在江南,再怎么白的墻,幾陣煙雨之后,洗去之后,只剩那個粉,那個粉清雅,也就是因為煙雨洗去了煙塵,保留了那份清雅。以日月為比,以光陰為比,怎么理解?其實,不知諸位有沒有讀過一個典故,鄭板橋典故,他是清朝人,在元朝人畫竹子,都是層層疊疊畫,非常繁復。到了鄭板橋畫竹的時候,他用另外一種方法表達竹子的干練。有一日板橋在散步,他發現映在水中的竹子,他由此而啟發,畫出了特有畫竹的風格,特別干練。而這種思維,恰恰是我們今天設計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