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這句話是說陰陽四時是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陰陽調和則身體健康,陰陽不調則會出現各種疾病甚至導致死亡。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必須順應自然界四時陰陽的變化,及時調整自身陰陽以保證陰陽平衡,保證機體與外界和諧共處,從而才能達到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目的。
陰陽中之陽者是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夏季暑氣逼人,常常導致陽氣宣發太過,或者因為防暑降溫而過度貪涼食冷而使內寒過甚,以至于體內陽氣虛衰。所以,古代醫學在天人相應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陰陽是互根互補的,按照陰陽的關系,陰根于陽,陽根于陰。陰為陽之基,無陰則陽無以化;陽為陰之動力,無陽則陰無以生。所以,春夏養陽,才能推動秋冬的陰的生長。由此可見,春夏養陽是非常重要的。
養陽應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夏季是萬物生長茂盛、開花結實的季節。由于此時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所以,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氣溫很高,陽光充足,人體的新陳代謝非常旺盛。所以,夏季養生應把順應外界高溫環境和人體內部的特點作為重點。在生活起居上,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夏天太陽升得早,早晨空氣清新,氣溫又相對較低,晚睡早起可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對增強體質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地會使睡眠時間減少。所以,在中午暑熱最盛之時適當午睡既可避炎熱,又可消除疲勞、補充體力。
夏天養陽運動必不可少
由于夏季人體體力消耗較大,因此,運動調攝應動靜結合,可選擇游泳、釣魚、散步、慢跑等。運動量要適度,先要從運動量小的動作開始,等身體各部位肌肉活動開之后,逐一加大運動量,運動結束時做些放松調整活動,如慢走幾步、揉揉腿,做幾下深呼吸等。切記不可過于疲勞,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運動時應穿寬松、舒適、吸汗透氣性強的棉織物,便于身體散熱。夏季日照較強,應適當回避日曬。但不能因為厭惡天熱而完全回避戶外運動,應適量參加各種有益的戶外活動,如爬山登岳、泛舟江湖等。通過這些運動活動筋骨,使百脈通暢、氣血調和,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
情志控熱和飲食調養養陽
中醫一向注重人的情志對健康的重要作用。在精神調養上,避免動怒煩躁,應保持神清氣爽、舒暢自如。心神得養、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神氣渙散則損壞人體的機能。《攝生消息論》中說:“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夏季精神調攝,應適應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調節情志,保持胸懷寬闊、心情愉快。
夏季人處于炎熱的環境中,體溫調節、水鹽代謝以及人體各系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最終導致人體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一方面,人體組織蛋白分解加速,營養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熱大量出汗,又導致許多營養隨汗液流失。同時,夏季人體陽氣在外、陰氣內伏,導致消化功能相對減弱,限制了營養的正常攝取。所有這些均有可能導致機體營養代謝的失衡,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癥或其他疾病。在飲食上,應少苦寒、節冷飲、少食油膩、忌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韭菜、芥菜、蔥、蝦、蛋類、肉類、辣椒、姜等,也可選用鮮荔枝、楊梅、桃、杏、桂圓、大棗等水果。
《壽世保元》中說:“夏日伏陰在內,暖食尤宜。”因此,人們在飲食上一定要杜絕圖一時口福而大吃大喝寒涼之品。這樣,不僅有逆于養生之道,還會為日后的健康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