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成
【內容摘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歷史教學;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歷史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內容;依托歷史教學活動大力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歷史教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歷史教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指引著我國社會建設和發展的方向。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歷史教育的本質是人文素養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培育,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必須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進行價值觀的體驗和感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學歷史教學中,才能引導學生學好歷史知識,才能用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激勵學生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更好地為人民、為社會服務。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歷史課堂教學。
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歷史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內容
歷史課程標準規定:“通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教學,學生能夠了解中外歷史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對人類歷史的延續和發展產生認知興趣,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養成愛國主義情感,開拓觀察世界的視野,認識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成為擁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歷史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內容。
三、依托歷史教學活動大力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歷史教學活動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平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歷史教學活動,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青少年打造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第一,歷史教學活動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對學生進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通過歷史教學活動讓學生明白人類社會是由愚昧向開化、由野蠻向文明、由低級向高級,循序漸進向前發展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逐步向前發展的,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五種社會形態在中國歷史上表現為:距今170萬年元謀人到四五千年的堯舜禹禪讓是原始社會,夏商周三代是奴隸社會,從戰國商鞅變法運動到1840年鴉片戰爭是漫長的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在中國沒有成長起來,經過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大改造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中國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階段。世界各國的發展進程大體也是這樣由五種社會形態逐步演進的。
第二,歷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教育。通過中國史的教學,讓學生明白:中華民族是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偉大民族。早自秦漢就進入盛世。作為其載體的古代中國曾以世界上頭號富強大國“獨領風騷”達1500年之久。古代中國的盛世有兩個重要標識:一是疆域版圖特別遼闊。漢武帝奠基遼闊的中國疆土,唐朝盛世疆域版圖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間設立臺灣府,使古代中國疆域版圖的最后定格為130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臺灣和南海諸島。滿清帝國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管轄權和控制力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大值。二是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的發明。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制造技術長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而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程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我們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中共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出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夢想是激勵人們發奮前行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
第三,歷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教育。“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華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這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包括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民族優良傳統;包括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優良傳統;包括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優良傳統;包括了在改革開放時期形成的“64字創業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優良傳統。這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第四,歷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堅持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榮辱觀與民族精神和民族傳統有著內在的密切聯系,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仁”、“義”為標準的榮辱觀;管仲的一句“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更每每為后世道及。荀子認為,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此后,古人又提出了不少有關榮辱的格言,如“寧可毀人,不可毀譽”,“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失節”,“立大志者,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等。這種折射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榮辱觀,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靈魂。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了當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并將繼續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
歷史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精神的家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在歷史教學活動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他們培養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接班人。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壽樓中學)